中外合作办学小语种教学路径优化浅析
2022-05-27赵晓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小语种;路径优化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联合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资助开放课题“基于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优化研究”(ELSYJ202004)
[作者简介] 赵晓宇(1980—),女,河北乐亭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中外合作办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及教育教学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45-04 [收稿日期] 2021-10-31
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在国内就可以享受到这些资源。在与外方高校合作教授专业课程、共同开展科研等合作过程中,中方学校的教师队伍在逐渐成长,为学科专业的建设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但是也有一些机构、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每个学校在申请办学之初,都是想要办好学,想要为学校、地区和国家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而办学除了整体的统筹规划外,还要着眼办学中的关键点,并逐一优化。
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对学生的语言有着一定的要求,外方学校的专业课程都由外方学校的教师来教授,外方教师的授课语言是什么,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具备用该种语言学习的能力。对于英语授课的合作办学来说,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外方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而小语种的生源大多集中在某些地区、某语种,生源很少或是没有,因此大多数生源是零基础开始学习小语种。零基础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不认识字母,不会拼写单词,不懂得任何语法。而一入学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一门语言并能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难度不言而喻。
随着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师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逐渐增多,小语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已经不再单纯是小语种语言学习本身了,它还涉及专业课学习等因素,因此在论证小语种教学路径的优化时,还应充分考虑与合作办学的专业相结合。
一、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小语种教学路径优化的必要性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小语种国家,因此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1]。随着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对小语种语言人才的需求向同时具备熟练的使用小语种日常沟通能力,又具备用小语种专业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小语种+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顺应了这一需求。但是随着此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举办数量的逐年增多,小语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这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语种+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小语种教学是基础也是关键,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优化小语种的教学路径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提高小语种教学成效,对于进一步促进“小语种+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办学质量非常关键。
二、中外合作办学小语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安排时参照以英语为外方教学语言的培养方案。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培养方案是按照具体的办学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并实施的,但目前仍然有一些学校在前期设计培养方案时,缺少这一方面的调研与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零基础学习小语种的情况下,对学时的要求是与有英語基础的学生有很大差别的,在小语种的教学安排上仍参照以英语为外方教学语言的外语总学时及开课学期的相关安排,或者是在其基础上增加学时,是无法满足语言零基础学生在一年后用小语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现实需求的。
2.学时分布不合理。一些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小语种语言学习的学时总量安排得过多,存在学时安排的不合理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因为确实充分地认识到了小语种的学习结果对学习外方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所以在培养方案中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小语种课程,但未充分考虑到课程种类及学时的整体分布是否合理,一段时间内课时安排是否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所学知识是否能够吸收,等等,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办学效果。另一种是培养方案中对小语种课程的学时安排并不多,甚至偏少,但在学生休息时间,尤其是假期安排了大量的小语种课程,且形式单一,整体设计不合理,学生不堪重负,教学效果更是难以保障。
3.盲目使用外方语言教师承担零基础学生的语言教学。一些学校对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引进外方优质资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大量引进外方专业课程,充分满足甚至是超标准完成教育部对引进外方专业课程的量化指标要求的同时,还把引进外方语言教师教授语言课程作为引进资源,其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学习的具体需求。以俄语为例,如果前期没有扎实的语法学习,很难在后期很好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尤其是参加专业考试和最后撰写毕业论文等需要大量书写的部分,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4.缺少对小语种专业词汇学习的相关安排。专业词汇对于外方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听某节中文讲授的专业课程时,恰巧该节专业课程中大量的专业词汇是之前在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的,那么这节专业课对于这名母语就是中文的学生来说,难度也是不小的,该节课的学习效果相对于了解了专业词汇的含义后再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何况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并且在语言学习的1~2年内,没有任何机会接触该语种的专业词汇,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专业课程学习的难度。没有专业词汇的中外文对照表,即使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补充了专业词汇,如果理解不了,何谈专业课的高质量学习。
5.教材选择不适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习小语种的需要。一些学校把引进外方的语言教材作为引进外方优质资源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小语种课程上全部使用原版教材,这将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该教材的引进是否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二是该教材是否能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小语种学习的要求;三是使用全部的原版教材上课,教师是外方的还是中方的。如果是中方教师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先熟悉原版教材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并制定教学大纲,中方教师是否能够合理把握教学难度和进度,并做到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虽然都是用的国内的小语种学习教材,但在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时,只重视对引进的外方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和审核,对于作为基础的小语种语言学习,对其教材的重视程度却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方的高校在开展办学之前,没有该语种专业,也没有该语种语言教师,是在有了合作办学之后,才逐渐招聘了一些语种语言教师,所以在选择教材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小语种专业学生的用书是否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缺乏论证与研究[2]。
6.学生的学习意愿存在差异性[3]。虽然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学语言的机构、项目在办学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学时量较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意愿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有些学生是迎难而上型的,这些学生无论学校安排的整体课程学习时间有多长,也无论小语种学习有多少困难,他们的自我学习从来都不会放松;有些学生是遇难而退型,本身的学习意愿不夠,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差,这些学生如果不改变学习态度,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无法毕业,这些学生归根结底还是怕吃苦、学习动力不足。
三、中外合作办学小语种教学路径优化分析
1.加强教材选用的论证与审核。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支撑,教材不适合势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始招生之前,要先选择好合适的教材。除了建立对引进教材的一系列审核机制外,还应专门针对小语种的教材选用进行充分的论证。可以邀请该语种教学的相关专家、资深教师与该合作办学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共同召开会议,尽可能地选出适合中方高校学生的学习教材;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选用一定比例的引进教材,为教学的开展建立一个好的开端。
2.聘请一定比例的中方小语种专职教师。在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来说,既要学习听、说、读、写,又要对该语种的语法进行扎实的学习和掌握,对其语言文化也要进行学习和理解,直接选择由外方教师来讲授这些知识的话,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和掌握。基于此,在基础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第一年的语言学习中,由中方小语种教师进行教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前期基础打得越牢固,越有利于后期的学习,而口语则可以选择由外方教师或中方学校聘请的外教来担任。
3.采用小班制教学,提升小语种的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需要表达和交流,如果学生太多,上课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就会存在有学生不会被叫到,或是回答问题次数太少等情况。在分小组讨论时,如果小组人数过多,就不能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小组分得过多,就不能每个小组都发言表达。如果在写作课上,则无法逐一点评,不利于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小班制的语言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和每个学生进行多次互动,学生们也可以多听、多说、多练习,语言学习中量的积累必将带来整体水平的提升。
4.合理安排语言课程的学时总数及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调研目前在办的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尤其是与本机构和项目语言相同、专业接近的在办机构和项目,重点关注培养方案中该语种的学时总数、每学期的学时分配方案、目前的教学效果,以及在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时的语言难度等。然后,对前期调研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按不同的类目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每个类目的最优方案,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源特点得出适合本机构和项目学生的整体方案。实施后也要根据办学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
在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开展翻转课堂、小语种学习角、开办小语种相关比赛、组织观看小语种相关电影等多种语言学习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5.应重视专业外语的学习。在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专业外语词汇的学习是应该引起绝对重视的。在办学初期,如果无法聘请到相应的小语种专业教师,则应提前与外方针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做好相关的准备,由外方提供该专业学习所需的专业词汇,由专业翻译完成翻译后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背诵,并定期考查。在阅读训练时,尽量多选择一些与专业大类相关的文章。而在有了小语种专业教师后,则应立刻进行小语种专业课程教学,尽早开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6.重视小语种师资队伍的建设。小语种教学离不开优秀的语言教师队伍。队伍中应包含中教和外教。在外部,应该为语言教师提供更多中外合作办学语言教师培训、交流的机会,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在内部,要定期交流不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7.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引进外方优质师资的同时,也应重视机构和项目的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学校可采取让中方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小语种的语言课程,在外方专业课教师讲课时中方教师同步听课学习,定期派遣中方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去外方学校进修学习或交流,双方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合作等多种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加强对“小语种+专业”国际化师资团队的培养与建设。
8.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对于小语种学习来说,语言学习的环境是很重要的,一定时间内处于小语种的语言环境中有利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是可以去外方完成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那么学生就可以在一年的语言环境中迅速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而如果开展的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不可以去外方学校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中方学校则可以和外方学校进行协商,安排学生到外方学校开展假期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在该语种语言环境中学习的机会。
总之,“小语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兼具中外双方的专业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举办以小语种为外方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过程中,小语种教学是贯穿始终的,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合作办学对已引进的外方学校优质资源的消化、吸收及融合创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优化小语种的教学路径,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聂娜.浅析“一带一路”倡议下小语种专业发展的契机[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252-253.
[2]李慧超.中俄合作辦学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8(5):116-117.
[3]郜倩.“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小语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4):87-8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with minority languages as the foreign teaching languag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inority languages teaching in school runn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minority languages teach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so as to help the talent training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inority languages teaching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s, we must fully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learning. 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cover training programs, teachers,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and overall improvement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minority languages; path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