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调查评价
2022-05-26许承娟
许 一 许承娟
安徽省横跨新安江、长江和淮河三大流域,中深层地下水作为安徽省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在保障省内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对淮北地区,在保障区域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随之也带来了超采等一系列问题。
开展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意在摸清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的分布及开采情况,理顺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为加强后续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一、安徽省省情
(一)基本情况
安徽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淮河由西向东流经安徽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大片。淮北地区为广大冲积平原,江淮之间包括淮河以南丘陵地区、长江江北平原丘陵及大别山区,江南部分,除青弋江水阳江下游及沿长江两岸有少量平原外,多为丘陵岗地、山岭。
(二)水资源情况
安徽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88.4 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44%。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仅计算淮河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42.1 亿m3。二者重复计算量3.9 亿m3。
(三)地下水供用水情况
根据2016年安徽各市水资源公报,淮北平原的淮北、亳州、宿州、阜阳等城市城区工业和生活主要以中层、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沿淮地区的淮南和蚌埠部分使用中层、深层地下水,2016年以上六市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8.062 亿m3,见表1。
表1 淮北地区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表
(四)地下水水质情况
2016年安徽省实测淮北地区173 眼地下水井,其中浅层地下水井129 眼、中深层地下水井44 眼,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监测一次。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评价,Ⅰ~Ⅲ类水占19.1%,部分地区锰、氟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超过地下水评价Ⅲ类水质标准。
二、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一)调查分类
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主要按照区域和不同供水类型分别进行开采井调查统计工作,其中区域按照行政分区划分,供水类型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市政供水和自备供水。
同时,结合行政区划及地下水开采特点的具体情况,将安徽省分为淮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三大区域,分别进行统计汇总。其中,淮北地区涵盖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淮南市、蚌埠市共6 个地市;江淮地区涵盖滁州市、六安市、合肥市、安庆市共4 个地市;皖南地区涵盖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黄山市共6 个地市。
(二)开采井分布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截至2019年11月,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数量总计5348 眼。按照分区域调查统计结果,16 个地市中深层地下水井数量见表2所示。其中淮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中深层水井数量分别为5065 眼、259 眼、24 眼,占比分别为94.7%、4.8%、0.5%,可见开采井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
按供水类型调查统计结果,安徽省农饮井、市政集中供水井、自备井的数量分别2728 眼、906 眼、1714 眼,占比分别为51.0%、16.9%、32.1%。此外,自备井中包括地热水开采井141 眼,占全部自备井总数的8.2%,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的阜阳、亳州一带。汇总结果参见表2。
表2 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数量统计表
(三)开采信息统计
按照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的井深、开采计划、实际开采量、取水许可、取水计量等信息分别进行统计。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现状实际年开采量约为84544.3 万m3,其中淮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的开采量占比分别为97.9%、1.8%、0.3%;农饮井、市政集中供水井、自备井的开采量占比分别为46.0%、34.9%、19.1%。
安徽省井深在300m 以内的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共计3873 眼,其中,浅于150m 的数量为1494 眼,150m 以上的数量为2379 眼。井深在300m 以上的开采井共计1475 眼,其中达到1000m(及以上)的开采井数量为123 眼。计划继续正常使用的水井共计4879 眼;明确计划逐步作为自备应急水源的水井共计241 眼;久未使用、暂时停用和计划逐步封停的中深层水井共计228 眼。中深层地下水取水户中,获得取水许可共1425 个,涉及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共3319 眼,占全省统计总数的62.1%。
三、地下水管理
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深层地下水不仅是有限的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阜阳、淮北等城市,由于超采已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甚至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中深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切实落实好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责任,加大地下水管理力度。
(一)建立指标体系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安徽省地下水监测井虽然已经覆盖了全省范围,但对于准确掌握全省地下水信息,监测井数量仍不足,其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待提高。一些重要水源地和典型漏斗区无地下水监测井,检测密度达不到相关要求,不能满足掌握地下水动态的需求,无法准确进行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对于此次制定的水位指标,其准确性尚显不足,因此仍需随着监测井布设密度的逐步提高,每3~5年对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地下水管控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加强地下水经济和技术保障工作
为建立长效、稳定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对地下水双控管理工作应大力支持,地下水双控管理的经费建议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对区域地质条件、地下水监测水位以及地下水开采量等数据信息要求比较高,专业性和技术性强,鉴于安徽省局部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不同的开采量和外界因素的变化可能造成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应加强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赋存条件的调查,明确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分析研究地下水水位和水量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双控标准,从技术上保障地下水双控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地下水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
根据各区域实际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与需求,将地下水双控管理作为技术指导,建立管理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控制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确保地下水管控指标管理依法可持续进行。双控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管控指标的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地下水水位控制工作负总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地下水用水计量、统计和监测体系,对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和地下水控制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
各市、县(区)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和优先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水行业,加快技术革新步伐。要根据水资源条件,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张,实行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发展。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鼓励发展节水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遏止农业粗放用水。加大各行业节水投入力度,广泛深入建设节水型社会。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安徽省开发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市政供水和自备供水。其中淮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中深层水井占比分别为94.7%、4.8%、0.5%,开采井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按供水类型调查统计结果,安徽省农饮井、市政集中供水井、自备井的占比分别为51.0%、16.9%、32.1%。根据统计汇总结果,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现状实际年开采量约为84544.3 万m3,其中淮北地区、江淮地区、皖南地区的开采量占比分别为97.9%、1.8%、0.3%;农饮井、市政集中供水井、自备井的开采量占比分别为46.0%、34.9%、19.1%。安装了取水计量(主要为水表、流量计等)的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共计4683 眼,占全省统计总数量的87.6%。根据以上对安徽省现在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地下水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