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

2022-05-26崔怀杰

治淮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桩桩体螺纹

崔怀杰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及基本危害

软土地基包括淤泥质土、粉土、粉质黏土、砂土及湿陷性黄土等组成的地基,特点是在荷载作用下容易流变,出现土层剪切、塑性变形等破坏,表现在道路上主要是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坍塌。软土地基处理不好,会对道路的施工和使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提高意识,在软土地基施工中严把质量控制。

二、软土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及应用范围

常用的软基处理方式有:挤密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水泥搅拌桩、旋喷桩、高压旋喷桩、换填法、强夯法、挤密螺纹桩等。

(一)挤密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挤密碎石桩是指采用振动、冲压等工艺成孔,再将碎石、砂等混合料挤压进孔中,形成密实桩体。CFG 桩是在挤密碎石桩的基础上,在碎石中添加适量的水泥和粉煤灰,形成均匀的混合料,通过打桩机或者钻管内泵整体浇筑成粘度相对较高的桩体。挤密碎石桩和CFG 桩承载力较大、地基变形较小,适用于深度较大的软土地基处理。

(二)挤密螺纹桩

挤密螺纹桩是在CFG 桩基础上改进形成的一种新工艺,原理是利用带螺纹的钻杆正向旋转成孔,达到设计桩长后反转提升,同时通过钻杆泵压混凝土形成螺纹桩。特点是出土量少、承载能力强、经济性好、成桩效率高,适用于除湿陷性黄土外的绝大多数软土地基类型。

三、工程案例应用

(一)CFG 桩案例

1.工程概况

安徽中交某产业园区一期路网项目,其中一段道路沿线位置分布农田、水塘以及多种软质疏松土壤,根据现场实地调研以及设计地勘信息,该路基段地基地层主要结构有:杂填土和素填土厚度为1.8m,可塑性黏土厚度为0.5~3m,软塑性黏土厚度为0.8~6.7m。

设计采用CFG 桩进行软基处理,桩径0.5m,桩间距1.8m,共7420 根桩;其中K0+000~K0+400 路段设计桩长16m,单桩承载力280kN,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120kPa;K0+400~K0+996.08 路段设计桩长17m,单桩承载力大于350kN,复合地基承载力135kPa。

2.施工工艺及技术难点

CFG 桩主要有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振动沉管灌注成桩以及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成桩等3 种施工工艺。本工程软弱土层范围较大、深度较深,施工现场土质是含水率相对较高的粘性土,因此选择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工艺,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 施工工艺流程图

该工程有四个技术难点:一是桩间土开挖、截桩时,容易造成桩身断裂和桩间土扰动;二是提钻速度与混凝土泵送量不协调时会导致断桩、夹层等问题;三是桩位偏移问题;四是桩间土回填压实困难,难以与桩起到复合地基承载效果。

3.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及措施

(1)导管堵塞: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拌制、试验管理,保证灌注混凝土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优化施工工艺,避免混凝土泵管过长、弯折,及时清洗拆卸后的导管。

(2)偏桩:施工前查探地层情况,清理地下杂物,平整压实场地以防钻机偏斜;测量放样须换手复核,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施工,建立中线桩、水准点定期复测制度、测量与施工联系制度,适时调整施工方法。

(3)桩身质量问题:加强工序衔接,确保混凝土灌注的连续性;控制提杆速度与混凝土灌注量匹配,确保导管内有0.1m3以上的混凝土,当混凝土灌注停滞时间大于初凝时间时应重新打桩;施工中安排专员监控,并作好施工记录;加强混凝土质量过程控制,施工前试桩;每台钻机按规范要求每50m3制作1 组试件,进行28d 强度试验;钻进未达到设计桩长时严禁反转或提杆。

(4)桩头质量问题:定时检查排气阀是否发生堵塞,防止混凝土中积气造成桩顶混凝土呈气泡状;混凝土灌注应超灌排除浮浆后停泵;采用专用切割机截桩,避免桩身断裂,扰动桩间土。

(5)采用长螺旋分两行隔桩跳打的方式进行,避免造成邻桩被挤碎、缩颈及地面隆起。

4.施工工艺改进措施及成效总结

(1)采用二次截桩头方案,避免挖机斗碰撞桩头造成破坏:一是湿截桩,即在灌注完、混凝土终凝前,采用小型挖机清理桩头混凝土和钻渣,留30~50cm 不截;二是桩身混凝土达到80%设计强度后,采用特制斗宽0.6m 的小型挖机开挖桩间土,使用专用机械截桩,减少桩体破坏。

(2)将桩顶至桩帽底部位置的桩间土换成以中粗砂、级配碎石为材料的回填料,以解决桩间土扰动、回填难以压实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桩间土与桩体之间形成的复合地基作用。

(3)桩检报告:全段桩身完整性、强度等满足规范要求;K0+000~K0+400 复合地基承载力145kPa,大于120kPa,单桩承载力325kN,大于280kN;K0+400~K0+996.08 路段复合地基承载力160kPa,大于135kPa,单桩承载力390kN,大于350kN。全段桩体质量合格。

(二)挤密螺纹桩案例

1.工程概况

鲁南高铁RLTJ-4 标,设计采用挤密螺纹桩进行区间路基段软土地基处理,桩螺杆直径0.4m、螺牙外径0.5m,桩间距1.8~1.9m,呈长方形布置。

2.施工工艺特点及技术难点

挤密螺纹桩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等与CFG 桩基本一致,有以下特点:一是挤密螺纹桩桩杆螺牙较厚,成孔时通过螺牙及钻杆向四周挤压土层,形成带螺纹的桩体,钻进基本不出土,对环境影响小;二是钻进成孔、提钻及泵送混凝土等工序衔接较好,成桩效率高;三是除桩身的摩擦力、桩底嵌岩的端承作用外,螺牙与土体的嵌合也产生剪切力,提高桩的承载力。

挤密螺纹桩的难点在于“挤密”和“螺纹”,怎样在钻进挤密过程中形成螺纹、怎样在反钻提升过程中不破坏螺纹。形成螺纹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动力头的旋转速度和主卷扬的下放速度,可直接从操作室中的仪表显示器上得到速度数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调整两者的速度以形成螺纹。

但成桩质量、挤密效果受土层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影响较大,含水率较大的土层容易产生缩孔现象,硬质土层易产生“扫螺”现象;硬塑粘土、密实砂土及卵砾石等较硬土层施工钻进难度大,经常出现钻头难以进尺或“抱死”现象;桩身螺杆直径较小易产生集中应力,浅层桩身容易断裂。

3.施工工艺改进措施及效果

螺纹桩机钻入硬质土层后,进尺缓慢甚至无进尺,此时如果不调整动力头的旋转速度,会出现钻头“扫螺”现象,钻头第二圈旋转就会破坏第一圈形成的螺纹,导致成桩过程中,底部为圆柱结构,上部为螺纹结构。因此,对钻头进行了改进:将固定式螺牙改为可活动式螺牙。原理是在钻进时可先将活动式螺牙收回至钻杆内,钻杆正向旋转挤密入土形成柱体,钻至设计桩底标高后,反向旋转提升钻头,此时螺牙在底部受硬层拨动会自动打开,在提钻泵混凝土的过程中形成螺纹桩。

本工程挤密螺纹桩施工进度满足工期要求,桩检、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四、总结

本文对软土地基处理主要方法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软土地基的主要危害,结合实际案例,重点总结了CFG 桩、挤密螺纹桩的施工技术难点、质量控制要点及改进措施。CFG 桩是一种工艺技术较成熟的地基加固方式,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桩效果好、成本低、施工质量易于控制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挤密螺纹桩作为CFG 桩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适用性,但其施工效果与理论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猜你喜欢

成桩桩体螺纹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某刚架桩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螺纹短轴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探索
提高钻孔灌注桩成桩质量的研究
深厚杂填土地层中钻孔灌注桩成桩施工工艺
农村煤改气户外燃气管道螺纹连接分析
基于CEL法的海洋土体中桩基自沉及稳定性分析
热—力耦合下能源桩沉降和荷载传递特性的数值分析
海湾滩地钻孔灌注桩施工
钻孔灌注桩技术在道桥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