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022-05-26张明
文 / 张明
长期以来,师生们都将体育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以致于部分教师运用“放羊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在体育课堂上“自由活动”。而且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形成浓厚的运动兴趣,他们虽然在体育课堂上会表现出兴奋的状态,但是他们只是喜欢体育课堂上“自由活动”的轻松氛围,而不是喜欢体育运动本身。[2]“双减”政策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因此教师要多措并举,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祖国的发展建设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1.1 体育运动成就健康的体魄
体育运动中包括一系列的体能训练,有力量方面的练习,有速度方面的练习,还有协调力、平衡力以及敏捷性等方面的练习。而且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能直接作用于骨、关节和肌肉等运动器官,都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某些免疫力。[3]比如经常性规律运动的人,会练就发达的肌肉,会提升肺活量等。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所以适当的体育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们讲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逐步产生浓厚的运动兴趣。
1.2 体育运动塑造健全的心理品质
体育不仅是身体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运动练习,还是心理品质方面的较量。团体性的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互助品质;体育比赛活动中千变万化的比赛形势需要参赛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难度较大的体育练习活动中需要运动者克服恐惧与疲惫,需要运动者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而且体育运动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学生具备持之以恒的运动品质,由此可见,体育运动既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健康成长,又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方面的成长发展。
1.3 体育运动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
体育运动能够使运动者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因而能够改善运动者潜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4]初中生长时间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难免会出现精神疲惫的状态,而酣畅淋漓的体育运动,能够让学生们的精神兴奋起来,进而能够达到劳逸结合的目标。
2 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论证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那么就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运动练习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有效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重要价值。
2.1 组织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们对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体育游戏会引导学生将游戏兴趣迁移到运动活动中,进而就会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奔跑、跳跃、投掷等运动练习中。
例如立定跳远的运动练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展开“袋鼠跳”的游戏活动。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是袋鼠,要通过立定跳远的方式将“粮食”从一处运送到另一处。游戏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热身运动,然后注意立定跳远的动作注意事项,包括蹬、摆协调用力的配合,包括腾空收腹,落地时前伸小腿等。教师可以引导班级中运动兴趣浓厚的学生先展开运动练习,带动起运动氛围后,再引导班级中的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游戏活动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运动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运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例如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花样跑”的游戏活动。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S形跑的运动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角线跑的运动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短距离的折返跑练习等。跑步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而花样轨迹的跑步游戏,能够增强跑步运动中的趣味性,进而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而不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运动。
体育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形式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在锻炼学生的敏捷性以及快速反应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拽尾巴”的游戏活动,即学生两两一组,每一个学生身后都有一条用废旧布料或者塑料带制作的尾巴,然后双方要在保护自己尾巴的基础上,尝试着拽出对方的尾巴。比如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背对背抱球”的游戏活动,即引导学生两两一组,两人合力背对背抱球,做出教师喊出的基本体育口令,且在执行口令动作时保持球不掉落。
2.2 组织比赛活动,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
体育运动本身的竞技性就非常强,所以社会中的专业体育比赛非常多,课堂上教师也会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比赛。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既能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又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运动潜力,还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初中生本身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品质,他们都想要在比赛活动中表现出更好的自己,都会在比赛之前加强练习与准备。因此教师要组织展开多样化的运动比赛,从而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组织展开跑步比赛。跑步比赛的形式比较多,有短跑比赛,有长跑比赛,有小组接力赛跑。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跑步比赛,参与比赛的学生都会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争取更快的速度。
教师可以组织展开篮球比赛。关于篮球比赛的形式也比较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单一篮球基本运动技能的比赛,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团体性的篮球比赛。比如篮球活动中的投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两分球投篮命中率的比赛,即某一个学生连读投篮20次,记录并计算该学生的投篮命中率。比如篮球活动中的运球比赛,高技术含量的运球能够使运动者牢牢掌握球的主动权,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花样运球的比赛活动,即引导学生有序展开高运球、低运球、转身运球等练习,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评选出最佳运球者。当然,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按照正规比赛要求,展开相应的篮球比赛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展开跳绳比赛。跳绳运动也是体育活动中常见的运动形式,学生可以进行常规的跳绳练习,也可以进行花样跳绳练习。那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花样跳绳表演比赛,即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跳绳技能,设计不同的跳绳动作,参与到比赛活动中。
2.3 加强正面激励,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体育运动本身会消耗一定的体力,所以尽管学生们认识到了体育运动的重要价值,但是依然有学生无法坚持展开运动练习。而正面激励,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与鼓励,能够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激励、鼓舞与唤醒的艺术。
教师可以运用目标激励。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目标,可以是每天至少十分钟的跑步练习,也可以是每天五分钟的跳绳练习,还可以是每天20个腹背肌练习等。每天5至10分钟的运动练习时间虽然比较短暂,但是持续坚持的话,365天就是很长的运动时长,而且学生还能够在执行运动目标以及计划的过程中养成坚持的良好品质。
教师可以运用榜样激励。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体育名人的运动练习事例,用榜样者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例如奥运冠军邓亚萍、王楠等人物的运动练习经历,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邓亚萍原先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坚持练习,终于突破了自己,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做好榜样示范,即将自己专业素养的一面展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坚持练习等。
当然,正面激励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鼓励学生用于挑战自我等。
2.4 组织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加强运动练习
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被动运动,在课外却从来不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娱乐时间被各种电子产品所占用,以致于部分学生存在着近视、肥胖、体质差等问题。其实,体育运动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体育活动方面的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加强运动练习,并在日复一日的运动练习中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这一时间段,组织学生展开运动练习。“双减”政策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都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且教师不得在这一时间段内展开新课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展开运动练习。而且课后服务的这段时间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或是跳绳,或是排球,或是篮球,或是跑步,或是体育游戏等,都可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成立运动兴趣小组,约定好时间和地点,然后展开相应的运动练习。比如周末,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时间,那么学生们可以聚在一起,展开篮球运动练习,健美操的学习与练习,或者是展开跑步练习,乒乓球练习等。学生们可以在观看课件视频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练习,也可以是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合作练习。由于课外的运动练习是一种自主性更强的活动,所以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进而就会收获较好的运动练习效果。
2.5 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有学生的体能非常好,轻轻松松跑出800米,然而有学生跑过400米之后就开始气喘吁吁。还有跳绳,立定跳远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等,学生群体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既然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教师就要因材施教,组织展开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运动练习。比如上述内容中提到的跑步练习,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体能,引导学生分别展开400米的跑步练习,800米的跑步练习以及更长距离的跑步练习等,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增强自身的体质,提升自身的跑步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层次化的评价。比如学生原先只能坚持跑完400米,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后,800米成绩已经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那么尽管这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体育素养,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运动练习的自信心。比如有学生本身的体质就比较好,那么教师就要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勇敢挑战自我。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体育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运动练习中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与帮助。比如立定跳远中,有学生的落地动作不标准,那么教师就要重点示范落地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练习等。
总而言之,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理念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要通过体育游戏,比赛活动,正面激励,课外拓展以及因材施教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运动练习中,从而在提升学生运动素养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