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能+运用”:三环联动下的中学体育精准教学策略
—以“立定跳远”为例
2022-05-26蒋飞
文 / 蒋飞
1 起缘:谈“跳”色变
立定跳远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的必测项目,然而在常规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大多是体育教师负责传授学生有关技术与知识,而学生属于被动的接受灌输。而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升学压力,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学生们希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可是现实却显得不如人意。
1.1 学生— 喜挑战而心生厌
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立定跳远,主要是感觉练习是重复的、机械的,没有新意,为了提高成绩总是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练习;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成绩没有明显地提高,所以渐渐地对立定跳远失去了兴趣。通过调查数据可知,只有个别的学生有点喜欢立定跳远。笔者认为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且毫无新意,是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无法再训练下去,提高成绩也是非常渺茫。
因此,笔者认为在训练时我们要让学生练习形式多样化,不仅仅要分解动作教学,还要组合动作及应用教学,不仅要设置单一动作还要设置组合动作的练习;不仅要徒手进行练习,也要结合器材与场地进行立定跳远练习。丰富立定跳远的练习形式,以新颖的练习形式来吸引学生;使立定跳远的内容多样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验各种方式的立定跳远的氛围,促使学生爱上立定跳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目的。
1.2 教师— 教技术而缺方法
在初中阶段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我们老师大多都会运用讲解示范的方法,采用固定死板的方式进行立定跳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动作随意。学生没有结合自己的思考,往往就会导致动作僵硬,产生不规范动作,正因为如此,学生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他们对立定跳远时的屈臂摆动、自然直臂摆动概念不清晰;学生不知道屈膝对蹬地作用,落地缓冲也是极为少见,所以在练习时动作随意,一跳而过,练习效果肯定不好。
1.3 教材— 有内容而少运用
依据《省编指导纲要》,立定跳远归纳在水平四教材“跳”单元,与“连续跳”整合在一起,共2个课时。但立定跳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技术动作,学生练习前可以了解一些起跳、腾空、落地等内容作为铺垫,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立定跳远的整个技术环节。我们发现,并没有安排相应的独立课时练习,在立定跳远技术的衔接上缺乏练习内容。
2 探寻:“跳”出境界
笔者通过梳理与整合立定跳跃教材,梳理各内容间的关系,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立定跳远教材间的有效联系并加以利用,为开展有效教学服务,让学生在立定跳远学练中乐学活用。
2.1 跳出乐趣:学而有味
立定跳远的场地布置非常简单,只需画几条线并标注距离便可开始练习,所以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体育教师在立定跳远项目上缺乏思考,没有新颖有趣的练习方法和场地器材,就等于传统立定跳远练习方法,没有新颖性,学生就没有兴趣练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变化、有新意的场地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孩子们持续这样高昂的“兴趣”燃起他们练习的欲望。就中学生来说,对于“跳过线”而言,学生更在意有新颖的场地和比赛规则,当学生说:“老师,这个场地和方法有点意思”的时候,说明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练习立定跳远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跳出方法:练而有效
传统的技术动作练习方式是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再练习的重复过程,教师基本围绕着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没有遵循动作技能的运动形成规律,忽视学生掌握此项技术能够达到的程度,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摆脱惯性思维,以遵守练习规则,完成练习任务为目标,让立定跳跃更行之有效。
2.3 跳出新意:评而有质
立定跳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能力要求,看似动作简单,但是要让动作达到一定的协调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显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明确自身能力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以评促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纠正错误,共同提高,优化动作,跳得轻松,跳出远度。
3 实践:三环联动— 精准有效
图1 三环联动实践操作流程图
一套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许多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该项目的技术。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体能:腰腹肌和下肢力量没有核心力量,立定跳远缺少基础,直接影响所有的技术动作的完成度。
②技术:立定跳远动作中,起跳,腾空,落地要具有技术动作规范性。
③运用:学生要会练会评,能看得出同伴的动作问题,练习时要体会动作和身体发力的感觉。
3.1 巧学技术:学而有道
立定跳远初中阶段主要考核腿部力量与身体协调。教学方法概括为:一摆、二蹲、三跳起、四收回。以摆带跳,摆臂直、快、有力。
3.1.1 巧妙垫高,辅助起跳
案例一:利用垫子辅助起跳的练习
※跳过“▅▂”型小垫子练习
练习方式:根据下图的标识,首先将一个垫子平铺于平地之上,随后对于另一个垫子进行折叠操作,使得其呈现出“▅▂”状。学生居于高的一测,同时与其保持着20cm的间距。在训练的时候,学生迅速起跳并挺身展体,向上方发力收腹,跃过两张叠起的垫子且不产生触碰,训练就正式完成。
建议:连续成功6次之上且可以轻易跃过垫子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升高度,同时学生和垫子的间距增加到30cm。
在立定跳远起跳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立定跳远的起跳动作,初步感知立定跳远技术,有助于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规范动作,提升技术与成绩。笔者借用垫子作为练习的器材,是对练习动作的辅助也是对学生一种起跳帮助,消除了学生的枯燥心理。
3.1.2 巧借字形,优化腾空
案例二:利用垫子辅助腾空动作练习
※跳过“▂▅▂”型小垫子练习
练习方式:首先将一张垫子平铺于平地之上,随后在中间叠放两张垫子,使得其呈现出“▂▅▂”的形状。在训练的时候,男生需要与垫子保持着50cm的间距,而女生则应当为40cm,在起跳之后应当主动收腿收腹,跃过垫子且不产生接触,就属于一次成功的训练。练习时,男女生分别距离垫子50厘米、40厘米左右,起跳后迅速抬大腿折叠小腿做收腹的姿势,越过前面的垫子且脚不蹭垫,就算成功完成1次。
建议:连续成功6次之上且可以轻易跃过垫子的时候,可以选择增加一层,同时将间距增加10cm。
能做出明显的“腾空挺身”动作,并表现出上下肢协调,踏跳有力,腾空明显;优良的腾空有助于优化落地状态,协助其提升该项目的成绩。而利用以上练习,能够纠正不收腹等错误行为,掌握腾空技术。
3.1.3 巧用梯度,稳定落地
案例三:利用垫子辅助落地技术练习
※跳过“▂▅”型小垫子练习
练习方式:首先将垫子平铺于地,随后折叠放置另一垫子使得其呈现出“▂▅”状。训练者位于低的一侧,与垫子的间距应当为40~100cm左右。开始训练时,离地后在进入下落时向前伸展小腿,调整姿势为足后跟接地,同时借势屈膝以缓解跳跃冲力,同时不接触垫子,就属于一次成功的训练。
建议:每6次属于一组,每次训练量为2~3组,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的不同可以增加与垫子的间距。
在进行落地动作的时候,需要利用髋、膝、踝关节屈自下而上的协调来进行缓冲。对于优异的立定跳远成绩而言,合理的落地是必不可少的。而利用以上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前伸小腿、以屈膝状态进行缓冲的技巧。
3.2 精讲多练:练而有法
传统的技术动作练习方式是根据教师的讲解、示范、再练习的重复过程。无效、低能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明显的作用,只有不断更新练习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跳跃练习,才能对学生的跳跃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自我。
3.2.1 辅助练习,提升力量
案例四:增强腰腹肌力量
※ 仰卧起坐练习
建议:学生应当每次训练2~3组,每一组的数量为男生40~45次,女生35~40次。该数目可伴随着学生的实际状况随之变化。
※ 收膝仰卧起练习
建议:学生应当每次训练2~3组,每一组的数量为男生25次,女生20次。该数目可伴随着学生的实际状况随之变化。
该练习主要为提升学生腰腹部肌肉的力量以及下半身的爆发力,用它来提升收腹的水平。笔者在练习中语言提示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并让学生进行展示。学生掌握提升腰腹核心力量,为完成立定跳远上下肢协调发力做好铺垫。
3.2.2 制定处方,强化体能
案例五:笔者首先对学生的体能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情况后,设计良方。
良好的体能为学习动作技术奠定了基础,使学练“事半功倍”。笔者根据之前摸底的情况,根据中考体育立定跳远的要求,较有针对性的制订体能处方,学会教材用教材,发展学生体能,为提高立定跳远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精准设计,突破难点
有效的器材,转移学生对技术难度的注意力,供给学生们的练习提高教学精准性及有效性,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体验到立定跳远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3.4 活评活用:用而有感
在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最终要让学生会运用,学生能自练自评,互相帮助和鼓励。同时还要能看得出同伴的动作问题,能体会自己动作和身体发力的感觉。
3.4.1 列出典型,及时反馈
案例六:笔者在教学时,发现A学生已经能够连贯做出摆跳动作了,B学生在衔接上还不太连贯。这时候A学生会主动提示和帮助,一段时间下来,B学生能够完整完成动作了,尽管动作不太完美,但也是一个进步。C学生也是能完成立定跳远的完整技术动作,看到大家都能在不停的进步,自己也不能落后,根据笔者安排的任务也在自主的练习,争取跳的更远。笔者看到这样的例子,会及时对学生的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表现做出评价,对技能完成的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课堂上,笔者对每个学生的学练情况进行分析,列出典型,学生们看在眼里,相互学习,课堂的学练氛围更加融洽,积极地参与到立定跳远的学练当中去,从而提高学练的质量。
3.4.2 以赛代练,激发潜力
案例七:《跳跃比远》
安排一个15米距离的场地,组织学生分组比赛。相同的距离,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次数跳完?
A同学说:我用了6次立定跳远完成15米距离。
B同学说:我用了8次。
C同学说:我用了7次跳完的。
3.4.3 自练自评,活学活用
案例八:稳固“标志线”练习
练习方式:首先平地完成三次立定跳远,而在最远点画制标志线,随后学生返回起跳线并转身向后。而此时教师在标志线的前方6~8cm再度画线,同时以垫子覆盖原标志,让学生以为新线就属于原本的标志线,而实际练习的时候,再度强调落地时需要注意“前伸小腿、屈膝缓冲”。
建议:在进行二次画线的时候,需要注意训练者背向标志线。而练习的时候,需要持续三次,而在完成训练后挪开垫子,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实际能力,提升整体自信。
以上两个案例具体是体现练习目的,帮助学生自练自评,增强心理素质,在成功中培养信心,更好的掌握立定跳远技术。
4 效果与思考
课堂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阵地,对立定跳远动作技术教学的突破方面,在体育课教与学质量的提升是实现学校体育终极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课外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作用。
4.1 妙用器材,规范动作
立定跳远教学内容枯燥,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学生缺乏持续的学习兴趣。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我们在体育课堂中关注初一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利用辅助器材,规范学生动作,丰富教学方法。立定跳远动作的规范都将决定着最终的效果,往往最终效果好的策略方法,学生对其兴趣则高,也因为有了垫子等器材的介入,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更加高了,立定跳远的摆臂、起跳的动作也就更加规范了。
4.2 形式多样,新颖有趣
在教学中教具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简单、携带方便的教具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布置场地的时间,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教学的内容。通过垫子这些教具的使用以及场地趣味效应,学生对于立定跳远有了新的看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则立定跳远的信心就越强。
4.3 三环联动,提高成绩
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环联动下的中学体育精准教学策略设计,巧用垫子以及趣味化场地的布置, 学生逐渐地喜欢上了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成绩较之前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立定跳远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效果的取得是归于学生和教师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合理、创意地开发器材,将这些改编后的器材用于我们的教学当中,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体质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丰富丰富器材,妙用器材,规范学生的动作。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环联动下的中学体育精准教学策略设计,巧用垫子以及趣味化场地的布置, 学生逐渐地喜欢上了立定跳远,从而提升立定跳远的成绩,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