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

2022-05-26甘行琼袁一杰王启贤

财政监督 2022年10期
关键词: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

●甘行琼 袁一杰 王启贤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的疫情引发消费、 投资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疲弱。 虽然我国已采取发放消费券引导消费, 增加关税减免促进出口, 实行减税降费激励投资,但实际结果并不理想。我国财政赤字缺口进一步扩大, 再靠缩减政府收入或加大政府支出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策略已不再现实。 中国早在2015 年11 月便推出了供给侧改革,近年来通过各种补贴工具引导企业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科技创新等,在财政赤字缺口逐步扩大的背景下, 这种补贴方法也难以为继。 可行的出路就在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走内涵式扩张道路。 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其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人力资本的积累需要大量的教育支出来支撑,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支出可能会挤出其他支出。因此,教育支出是否值得继续增加,教育支出结构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应该怎样合理扩大等等, 都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重新审视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效果及其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人力资本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教育支出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所在。目前,学界围绕着教育支出、 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系列成果。 一是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影响的研究。 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均指出教育支出能够影响人力资本积累, 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 Glomm, Gerhard and Ravikumar, B(1992)提出新增长理论, 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源于教育卫生投入, 并认为人力资本具有多重效益, 不仅会影响物质产品生产的投入效率, 还会影响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 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外溢性。BECKER G S(1962)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讨论教育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认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支出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郝硕博、倪霓(2014)在创新型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体系下研究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教育支出会对人力资本产生不同影响, 中等教育会通过作用于技术模仿促进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 但中等教育的增加会提高自主创新的成本;高等教育可以通过作用于技术创新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形成, 但随着创新程度的提高, 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会下降, 因而应使一国的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 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又分为供给端与需求端,从需求端来看,徐春华、刘力(2013)认为我国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正向影响,但整体上作用力度比较微弱,且呈现出东中西部逐步递减的特征,这主要与地区发展水平有关。肖琬君、冼国明、杨芸(2020)认为通过引导外资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外资的来源及其筹资方式与投向等都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不同影响。 从供给端来看,张豪、张建华、窦雯璐(2015)认为国际分工体系下,发达国家将大量生产制造业转向我国会产生技术外溢, 进而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大循环中的深化。 要素供给质量又是影响产业结构供给端的重点。 人力资本存量与结构的变化乃是影响要素供给质量的关键所在。 刘健、宗平华(2013)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并通过对比不同产业之间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弹性系数, 发现第二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影响产业结构的系数最大, 因此应增加第二产业人力资本的相关教育支出。 骆莙函(2021)认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而高技能的人力资本以及更专业的技术水平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刘智勇等(2018)认为人力资本高级化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地区异质性。三是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目前鲜有文献将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相结合的研究, 更没有考虑教育的滞后性并将产业结构分为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进行研究。 现有研究均存在其缺点,如郭晓庆(2015)通过梳理韩国工业化后普通、职业教育支出与相关教育政策改革,结合就业数据梳理, 得出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推动作用,再对比我国教育支出存在不足,指出中国应加大教育支出。其缺点在于仅从理论上研究,并未进行定量研究。 郭守前、王宽亿(2021)基于 2004—2015年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发现地方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存在正向影响,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大。其缺点在于指标只考虑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且数据陈旧。 其次,Vandenbussche,Aghion,Meghir(2006)的研究映射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支出结构,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方应当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经济程度发展越低的地方应当增加中等教育投资, 但已有研究并未从实证角度考虑分类型的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邓创、付蓉(2017)认为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促进作用, 并随着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会表现出非线性, 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王希元、梁巧玲(2021)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不再有优势,可以增加高等教育投资, 通过促使人力资本从数量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转型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缺点在于并未考虑中等教育对人力资本质量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也没有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将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标的设计也不完整, 只考虑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或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无法诠释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整体方向是否正确。 本文的贡献是, 将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将教育支出分为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 并且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指标建立实证联系;其次,考虑了滞后的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涵及标准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指各产业之间和各个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相互之间协调均衡、生产效率稳步提升的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收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从外延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 衡量产业结构转型的标准或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强调产业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协调和均衡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界定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产业结构协调说;二是产业结构效益说;三是产业结构动态均衡说;四是资源合理配置说。 综合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被认为是一国或地区各产业适应该国或该地区的消费需求、技术水平、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产业间相互协调均衡, 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并产生结构效益的状态。 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的提升。具体来说,依据不同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依据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促进一国的支柱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逐渐转移的过程; 其二,依据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促进一国或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次转变。实质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核心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教育支出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教育至关重要。教育投资的水平与结构会对产业结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 若要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需要教育投资的水平与结构均与产业结构形成进行有效匹配。 教育支出可以分为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 每一种教育支出都将对人力资本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共教育支出在短期能起到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 长期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结构的改变。 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科技创新程度的提升与技术模仿效率的增加是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及效果。

首先, 中等教育可以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 研究表明,中等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专业技能,使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更缜密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物质资本、提高生产效率,比如通过提高技术模仿能力和培训智能化机器的使用来提高生产效率。 还可以针对性地为有专业技术需求的行业培养人力资本, 促进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变, 使之与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有效匹配,进而改善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针对社会生产部门的具体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人力资本培养是中等教育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具体通过向各个行业合理分配人力资本,这样可以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常这类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其特征是具备大量机械需要操纵,或具备智能化生产线等。 即使这类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期进行在职培训,但远不如学校培训收益高,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规模效益, 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因此,中等教育理应由政府来提供。

其次,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赋予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发明创造能力。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使人力资本具备科技创新与发明创造能力, 可以通过不同类别专利的发明, 引致各个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能会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发明创造是各个产业发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项具备跨时代意义的发明专利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传统人力资本,形成新的人力资本,可以减少投入、降低消耗、提高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一)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 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对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i 表示各省份,t 表示年份。instru 是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R)和产业结构高度化(H)的代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标。 edu 是包括总教育支出(Dedu)、中等教育支出(Dmidedu)、高等教育支出(Dhighedu)的教育支出代理指标。 Z 为剩下的控制变量。 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指标说明

1、被解释变量。考虑动态视角,从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角度衡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资源合理配置说作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构造理论依据, 关注资源配置在各产业间的协调程度。 以生产效率说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构造理论依据,关注生产效率在各产业间的提高程度。

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 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以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程度考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即指标可以反映结构偏离度。 该指标忽视了各产业对经济体的影响,仅从劳动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鉴韩永辉、刘伟、甘行琼等的方法,引入各产业产值加权。 从劳动和资本两个视角同时探讨产业结构合理化。该指标值越大,说明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偏离度越小,产业结构越合理,经济发展越均衡。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 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通过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衡量高度化的指标,生产效率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而这一指标缺少生产效率的考量,因此是一种“虚高度化”。 基于此,本文借鉴甘行琼等(2020)的构建思路,加入平方后,构建考虑生产效率的资本要素的高度化指标。 其中LPNit=(LPit-LPib)/(LPif-LPib),LPib是t 时点原始的i 的产业劳动生产率;LPif是工业终点时i 的产业劳动生产率。 根据钱纳里 (1986) 的标准模型, 将 1970 年美元换算成2019 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6.89。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各部门整体生产效率越高,资源配置更合理,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越高。

由于目前尚未公布资本数据,故用永续盘存法对资本存量进行估计,公式为 Kt=(1-δ)Kt-1+It。 借鉴宗振利等(2014)投资总额使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替代缺失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参考徐现祥等(2007)的计算方法,计算投资缩减指数;折旧率参考张军等(2004)设置为9.6%;基期资本存量采用Kt=It/(gt+δ)计算公式。由此计算出本文所使用的资本存量数值。

2、核心解释变量。 一是教育支出。 首先根据郭晓庆(2015)基于VAR 模型,利用格兰杰检验对人力资本支出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从其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有关人力资本支出滞后三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根据其结果以及数据可得性,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时间段选取为2001—2016年的财政性教育支出, 对2004—2019 年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二是研究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分别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影响,用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地方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各地政府教育支出。其中,中等教育支出是通过计算得出的,计算方式为:中等财政教育支出=总财政教育支出-幼儿园财政教育支出-小学财政教育支出-初中财政教育支出-高等财政教育支出。

3、中介机制、专业性检验、支出异质性检验变量。采用技术模仿、发明制造分别衡量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果,其中技术模仿使用三大专利中与其最为相关的外观设计专利取对数进行衡量,此类专利通常表现出易模仿特征。 中等教育投资的增加会促进中等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中等人力资本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技术模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发明制造采用三大专利中的发明制造专利取对数进行衡量,此类专利代表最新的科技水平。 高等教育投资的增加会促进高等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高等人力资本具备创造能力,能够通过发明制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数据可得性以及简洁性, 本文采用2004—2019 年中等职业教育中针对一、二、三产业培训的结业人数累计与总人口占比来作为中职教育的专业性指标(train);同时采用2004—2019 年的普通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毕业人数累计与总人口占比来作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性指标(Ltrain)。 两种数据均以2004 年为基期, 假设2004 年之前接受培训数量为零, 故从2004 年开始逐步累计。

在教育支出异质性检验中, 由于未公布2020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本文决定采用2004—2018 年数据进行分析。 文、理、农、医、其他专业教育支出分别采用各自学科在校学生数,以万为单位作为衡量指标,其中,文包含财经、政法、师范、语文等;理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农包含农业、林业等;其他包含民族、体育、艺术。 普通高中①与中专②教育支出也采用各自在校学生数,以万为单位作为衡量指标。

4、控制变量。 在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分析框架下,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1)地区税收,使用各省税收收入在GDP 中的占比来衡量,以此表示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地方政府收入能力越强,用于教育支出的占比会越大;(2)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借鉴李芳林、张海斌采用因子分析构建,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因此不考虑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综合使用每千人口医疗卫生人员数、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门诊病人均次医疗费、住院病人均次医疗费和孕产妇死亡率这五项指标构建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指标体系;(3)居民消费需求,使用各省居民消费水平在人均GDP 中的占比来衡量;(4)投资需求,使用各省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 中的占比来衡量;(5) 国外需求,使用各省出口总额在GDP 中的占比来衡量;(6)经济发展水平, 使用各省人均GDP 取对数来衡量,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意味着产业结构转型越合理;(7)市场化程度,使用各省非国有企业固定投资在总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来衡量,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越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越快;(8)科技发展水平,使用各省国内发明专利、实用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权数总和取对数来衡量, 科技创新程度越高的地方,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意味着产业结构转型越合理;(9)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用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核心变量滞后三期选用2001—2016 年数据,利用2004—2019 年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检验总教育支出、 分类型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 本文的数据包括除香港、澳门及台湾之外的31 省(区、市)15年的465 个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 同时本文对所有与GDP 相关的指标分省份、分产业进行了价格调整,均调整为以2004 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 对于个别缺失数据,使用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填补。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准回归

本文分别从产业结构合理化、 高度化两个维度来考量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将被解释变量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 构成动态面板, 基于系统GMM 方法对其进行估计。 表2 基准回归模型表明序列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即 AR(2)P 值大于 0.1,且 AR(1)P值小于 0.1。 同时,Hansen 检验 P 值大于 0.1,证明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因而是有效的。 通过上述两部分检验,确认满足进行系统GMM 回归的先决条件。

表2 中模型(1)—(6)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结果。 模型(2)、(4)、(6)表明,总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分别为-0.2113、-3.7047、-1.3214,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表 3 中模型(7)—(12)是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结果。 模型(8)、(10)、(12)表明,总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的系数分别为0.2566、-1.6147、1.7464, 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 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呈显著负向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的投入存在机会成本,短期内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会挤占其他支出在财政资金中的比例; 另一方面教育支出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短时间内人力资本结构还无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形成有效匹配,所以增加总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支出短期内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正向影响, 教育支出会提高人力资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改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负向影响, 这是由于中等教育支出不仅会挤出其他支出,还会增加自主创新成本,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正向影响, 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可以大幅带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从数值上看,相对于高等教育支出,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没那么大, 这是因为总教育支出还包括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支出, 这类支出均会增加自主创新成本, 从而削弱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影响。

表2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回归结果

表3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来看, 各控制变量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方向和效果有所不同。 总体上,地区税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呈显著负向影响, 地区税收主要与企业利益相关, 税负过重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依靠利润最大化原理,企业会流向税收负担偏小的地区, 从而不利于本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 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显著正向影响, 医疗卫生是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升高,死亡率会下降、健康会改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支出可以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累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正向影响, 根据鲍莫尔效应,居民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有效需求增加时,会导致这类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回报丰厚, 资本会大量流入这类产业,进而带动该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负向影响,从长期来看,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国外需求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显著正向影响, 外国市场对国内产品需求的增加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这会倒逼国内企业进行改革,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显著正向影响,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往往要素流动越便捷,各部门间合作更紧密,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更具备吸引企业的必要条件。 总体上,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这表明市场化水平越高,企业的竞争越激烈,越有利于企业革新,从而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可能存在“虹吸效应”,使得资源向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这会对周围地区资源配置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科技创新整体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科技创新可能暂时不利于产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因为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且科技创新从研究到开发运用和产业化,仍需要较长时间;二是因为科技创新结构还无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形成有效匹配,因此,短期内科技创新很难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金融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金融机制不完善阻碍了资本在市场上的流动。

(二)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检验。 考虑到教育支出可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其进行再回归。 为满足工具变量的相关性与外生性, 使用滞后三期的教育支出指标作为工具变量,具体结果如表 4 所示。 从模型(1)—(6)的实证结果可以得知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所估计的系数方向、显著性水平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再次验证了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

表4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教育支出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性检验

2、稳健性检验。 一是基于替换被解释变量。 考虑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将原本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被解释变量,拆分为仅考虑劳动要素和仅考虑资本要素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分析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对不同要素构成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标的影响。 在进行劳动要素高度化替换时,采用滞后三期的被解释变量。 如表5、表6所示。 从整体上看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在区分劳动、资本要素的视角下系数方向与显著性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具体来说仅考虑劳动要素,依旧可发现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 中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 若仅考虑资本要素, 可以发现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向与之前回归一致, 即总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中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

表5 基于劳动要素视角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表6 基于资本要素视角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二是基于替换解释变量。 为使结果更为稳健,本文再次进行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分别使用2001—2016 年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的绝对数值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进行再回归,实证结果(见表7)显示总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在替换解释变量视角下系数方向与显著性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来说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呈负向影响;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因此前面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7 基于替换教育支出变量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再回归结果

(三)机制检验:基于中介效应模型

1、技术模仿与中等教育。 根据本文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结合表8,检验模型(1)使用滞后三期的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发现中等教育支出对技术模仿存在促进作用。 检验模型(2)—(3)中,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呈显著负向影响,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 技术模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呈显著正向影响, 这说明技术模仿只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 其中,技术模仿的构成主要是外观设计专利,这类专利具备易模仿的特点。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 人们会选择模仿那些能够带来正效应的专利。 通过技术模仿,一方面可以促进行业内部竞争,淘汰低效率企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2、发明制造与高等教育。 根据本文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结合表8,检验模型(4)使用滞后三期的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发现高等教育对发明制造存在促进作用。 检验模型(5)—(6)中,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显著负向影响,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正向影响,均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 发明制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呈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发明制造只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 发明制造的构成主要是发明专利,这类专利具备高效率的特点,能大幅促进产业内部竞争, 相对于技术模仿能够加速淘汰低效率企业,有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具体体现在技术模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0.0285,而发明制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为0.0657;发明制造还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如智能化机械能够高效替代流水作业,5G 的发明加快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等,从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表8 中高等教育支出、技术模仿与发明制造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制分析

(四)关于教育投资分地区的基准回归

在本部分回归中, 沿海地区包括辽宁、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内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云南、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安徽、河南、贵州。

1、沿海地区。 结合表 9 中模型(1)—(6)发现,沿海地区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存在差异。总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变为正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依旧呈显著正向影响,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企业制度比较成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助于人才在各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体现在劳动力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因而容易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动态匹配, 继而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但不显著,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转变为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关市场配套措施比较完善,能吸引大批流水线工厂落地,因而对中等专业工人需求较高,从而缓和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向影响;且这类人力资本会表现出较高的机械设备熟练度,一旦全部进入市场,一定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变为正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依旧呈显著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教育配套措施相对较为完善,高校对人力资本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动态匹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发的行业人力资本需求,更容易实现产业间的合理化发展。 可见,沿海地区的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负向影响在减弱,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人口流动会选择高收入、高回报地区,高学历人才会选择流向沿海地区以获得高收入回报;其次,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正外部性,在沿海地区增加教育投资更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这是因为人力资本的相互交流,尤其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接触会产生较强的知识外溢; 最后,人力资本还具有互补性,当大量高级人力资本入驻沿海地区时,会产生对低级人力资本的更多需求,如工作之余需要保健服务、外卖服务等。

表9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沿海地区异质性回归分析

2、内陆地区。结合表 10 中模型(1)—(6)可发现,内陆地区的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唯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由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内陆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结构不匹配,高等教育支出严重不足,此时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很显著(附图1);还可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大陆选址时,会根据政策、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内陆地区不仅综合成本较低,且近年来还有相关配套政策。 当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内陆地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会逐步增加(附图2)。 因此,通过高等教育投资培育高端技术人才,有助于内陆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图1 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传导图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附图1 人均高等教育支出沿海、内陆比较

附图2 高新技术企业沿海、内陆增速比较

表10 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陆地区异质性回归分析

(五)专业性教育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

本部分回归基于数据可得性, 使用2004—2019年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数据,对中高等教育支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进行动态GMM 分析,目的是证明有针对性地训练人力资本, 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证与预期保持一致(见表11),中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显著正向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也均呈显著正向影响, 但高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果为6.1731、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效果为0.7492; 高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效果为6.8429,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效果为1.4269。这是因为人力资本拥有向下兼容的特点, 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够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从事的工作, 且高等职业教育还会赋予人力资本自主创新技能, 因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表现出更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效果。

表11 基于教育支出的专业性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检验结果

(六)中高等教育支出异质性检验

在高等教育支出异质性检验中,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仅采用26 省份数据,剔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海南、重庆、贵州、西藏、宁夏这5 个省份。

1、中等教育支出异质性检验。 将中等教育支出细分为普通高中支出与中等专业支出, 分别考量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见表12)。 普通高中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这是因为在中等教育投资中,普通高中的投资占比较大,而目前就业市场技工短缺,普高投资可能会在短期内挤占教育资源, 从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负向影响; 仅仅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参加工作后,无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中等专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是因为就业市场中对技工存在大量的需求, 可以与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形成有效的供需匹配,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其次,中等专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技术模仿能力,还能培养机械操纵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表12 按教育类别划分的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检验结果

2、高等教育支出异质性检验。 将高等教育支出细分为对文、理、农、医及其他专业的教育支出,分别考量不同专业类别的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见表 13、表 14)。 文科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可能是文科教育支出培育的文科人才规模超过社会需求, 导致劳动就业市场需求与专业教育产出不匹配。 理工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正向影响, 这与理工教育的构成有关, 理工教育支出包含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专业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有效匹配就业市场对理工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可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理工专业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基础学科,理论上,理工教育投资可能会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继而大幅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农林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显著正向影响,对高度化呈显著负向影响, 可能是因为农林类就业市场长期存在大量需求缺口, 所以增加农林教育支出有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但目前农林教育的投入还非常有限,高端人才极其短缺,因而目前的农林教育支出对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必然有限。 医药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显著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目前医学领域的教育还只能满足低端的社会医疗服务需求, 而高端的医疗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因此,目前的医疗教育支出有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短期内可能还无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其他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教育的专业无法匹配市场需求, 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表13 按教育类别划分的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检验结果

表14 按教育类别划分的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检验结果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教育支出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投资方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基于2004—2019 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总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负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正向影响;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分地区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不同于全国层面的实证, 内陆地区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 沿海地区总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 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的机制检验发现, 中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模仿能力来实现的; 高等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的。通过教育支出的专业性检验分析发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正向影响, 但高等职业教育产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综合作用力度要大于中等职业教育。 通过分专业类别教育支出的异质性检验发现, 中等教育支出中的普通高中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中等专业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正向影响;在高等教育中,文科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呈负向影响; 理科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呈正向影响; 农林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负向影响;医学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正向影响,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呈负向影响; 其他教育支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呈负向影响。 基于细分专业类别的教育支出的异质性检验分析发现, 不同类别的人力资本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不同影响,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专业教育支出的人力资本产出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匹配。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总体上,人力资本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持续提高教育支出占比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在总教育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 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支出之间, 不同类型的专业教育支出之间需要进行适当的比例调整。 今后可以适当降低普高教育支出,增加中等专业教育支出, 满足低端的人才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与对口企业、对口部门合作培训技能型人力资本,匹配就业市场的低端劳动力需求,继而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高等教育通过培育人才的综合能力,促进发明制造,形成创新型人力资本,满足人才市场的高端需求,继而从高层次上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高等教育中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 对接劳动市场的相应就业需求。在高等教育支出的专业结构中, 应大幅增加理工科专业的教育支出,大幅鼓励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当然,文科和其他专业的教育可以改善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增进民族软实力,也可以通过促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间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而,文科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支出也需要随着经济增长维持稳中有增的趋势。

第二,分地区看,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产业结构特色来安排相应的教育支出结构,体现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上需要保持合理比例,重视中等教育支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支出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 需要保持其合理比例,有效匹配技能型就业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保证相对公平,内陆地区总教育支出规模的增长幅度应大于沿海地区。

第三,鉴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特性,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比如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注释:

①普通高中包含高中、职业高中。

②职业高中与高中均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的能力,将其分为一类。

猜你喜欢

合理化产业结构升级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合理化建议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合理化建议活动在高扬烟草的创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