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价值本源与教学实践

2022-05-26曾磬韩晓娟彭芳

重庆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政建筑

曾磬,韩晓娟,彭芳

(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构建“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促进优秀人才的持续培养输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课程三大课程模块,达到“实基础、重应用、有特色、高素质”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体系,把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基于“OBE问题需求导向”,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与持续创新能力;以课程思政为指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以设计专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空间造型能力和建筑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步提高。

1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价值元素

建筑设计是涵盖建筑技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人文修养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建筑为何而造”“建筑由何而来”“建筑如何去造”等核心问题。挖掘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将教学内容融入理想信念,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建筑理想,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厚植学生的人文修养。

1.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课程思政”立体化教学模式[1]。通过学习地域建筑,了解其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了解其成长、奋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深刻体会前辈们爱国敬业、追求“中国建筑梦”的精神。

1.2 树立学生的建筑理想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2]。通过学习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深入了解大师们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突破世俗的勇气和创作精神。建筑师是集设计、管理、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更应具有社会责任感。身为新一代建筑师,不仅要了解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应具备面对灾情、疫情等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1.3 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

建筑设计的核心课程应将专业知识与德育价值观尽可能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谦逊豁达的团队合作能力,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技术标准[3]。

1.4 厚植学生的人文修养

建筑是精神产物,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比如,学生通过对古建筑的历史调研,可以积极思考自身历史责任,传播优秀建筑文化,掌握地域建筑风格特点,创新本土设计。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可根植文化基因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将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人文精神融合进行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文化,提升学生建筑创作的传承创新能力。

2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旨在兼蓄与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创新“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框架,梳理“两专题五阶段”课程内容,优化“三课堂一网络”教学模式,探索“纵向挖掘、横向比较、多向选择”的教学创新特色。

2.1 结合思政目标,创新“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框架

坚守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和责无旁贷的岗位责任,强调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协同、交互推进,在培养学生艺术精神及多元美学价值追求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图1)。

图1 “课程思政、艺术精神与工程意识”协同教学框架示意图

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为先导,坚持课程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相统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工匠意识和职业修养同步提高,推进“问题需求导向”的“OBE-发散协同式教学”(图2),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螺旋式递进,稳步推进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

图2 “问题需求导向”的“OBE-发散协同式教学”

2.2 挖掘思政元素,梳理“两专题五阶段”课程内容

课程遵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本质,要求学生明晰中国建筑设计的价值追求,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具备“三向思维”的设计能力,培养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为实现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梳理“两专题五阶段”课程内容(图3)。设置理论专题探讨“中国建筑设计”“时代创新性”和“地域文化性”的“两性和谐”;设计专题持续完善“纵向、横向、多向”思维整合的设计过程,分市场调研、方案构思、推敲深化、定稿表达、交流评价等五阶段完成学习。

图3 “两专题五阶段”课程内容示意图

2.3 整理思政案例,优化“三课堂一网络”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采用“专题设计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堂理论线下教学和学习强国、云班课等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学生通过省一流课程等网络化资源浏览微课、扩展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了解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塑造学生以建造适宜的人居环境为己任的建筑师职业道德,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线下,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课堂”教学环境(图4),即课内理论讲授第一课堂、校内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课外学术创新第三课堂,分别对应对话建筑的移动课堂、真题真做的能力课堂和学术前沿的开放课堂,让积极的学习氛围充满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图4 “三课堂一网络”教学模式

2.4 弘扬思政精神,探索“纵向·横向·多向”创新特色

(1)纵向挖掘,提出个性意向问题

纵向挖掘注重个性探索,鼓励学生从搜集、整理资料出发,对资料进行分析再构造,并结合横向类型线索、纵向时间线索、多学科知识融入等分析比较,发表个性意见。

(2)横向比较,分析共性本质问题

横向比较即横向分析、综合比较建筑设计追求的个性特色与共性本质问题的辩证关系;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多向选择,解决思性“痛点”问题

将思政教育与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专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选择解决各自“痛点”问题的不同设计途径,提升学生各自不同特色的设计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建筑师的3T修养,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牢记建筑师“真、善、美”三素质;引领学生感悟建筑设计的价值追求,树立为中国建筑设计梦想奋斗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形式的真,达到建筑的善,追求艺术的美(图5)。

图5 “纵向·横向·多向”创新特色

3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协同德育目标与专业目标,提炼文化自信、匠人精神、传统文化、专业自信等思政知识点[4],在理论专题中将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在设计专题中将传承文化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在实践专题中将营建智慧与人居环境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和感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1 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理论专题

从“巴塞罗那展览馆”案例入手,分析建筑空间限定手法“围合”的特性。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围合形式(如北京四合院),把老子的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与密斯的流动空间、简洁大方的建筑理论进行对比(图6),帮助学生理解“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髓,强调建筑空间的主体地位,不仅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认知,同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情感,提高文化自信。

图6 围合手法对比分析

3.2 传承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专题

设计课程以“湖南民居研究”为选题方向,针对洞庭湖地域特征进行建筑设计训练,强调对湖南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结合地域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等,挖掘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将湖湘文化的意识唤醒、精神培育、传承创新等贯穿在设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思考当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方法。

3.3 营建智慧与人居环境——实践专题

建筑学专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建筑实体搭建、“红色建筑”解析、乡村振兴等实践教学,让同学们深入乡村,团队协作,传承传统营建智慧,理解建筑空间限定的设计方法;同时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红色建筑”是一种拥有时代烙印的文化艺术作品,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校建筑学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解决理论课堂枯燥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地方艺术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保护传承意识。

4 结语

习总书记曾指出,追求真善美是建筑的永恒价值,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筑设计》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找到中国文化自信,创作符合中国气质的建筑作品。思政教育“为我们的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使其“将来走向社会就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5]。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将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梦”理想信念,建立“专业梦”人生规划,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梦”。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思政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