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失落空间”到“活力场所”的社区公园营造
——以重庆市江北区1号社区体育公园为例

2022-05-26陈亚

重庆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边角场所公园

陈亚

(重庆睿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重庆 400020)

0 引言

每个城市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边角地带,或是废弃的荒坡,或是人车不通的犄角旮旯。在重庆中心城区,这些边角地“变废为宝”,摇身成为一个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打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方式创新回归市民生活。2018年8月,重庆市政府发布《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施方案》,提出2018—2020年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92个,着力推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公园建设分三步走:2018年修建30个,2019年修建20个,2020年修建42个。主要分布在渝中区(5个)、两江新区(10个)、渝北区(11个)、江北区(4个)、北碚区(10个)、沙坪坝区(8个)、九龙坡区(3个)、南岸区(10个)、巴南区(25个)、大渡口区(6个)。2021年1月,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全部完工,免费对外开放。本文以其中江北区1号社区体育公园为例,分析从“失落空间”到“活力场所”的社区公园营造,探讨其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1 失落空间的内涵与再生

1.1 失落空间的内涵与分类

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指出,“失落空间指的是未被充分利用且衰废的空间。这些空间是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未以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1]。

失落空间存在于每个城市之中,按规模尺度可大致分为两类。大尺度的失落空间包括废弃的工厂、荒置的河岸、衰落的广场与公园等,中小尺度的失落空间包括高架桥下的阴暗空间、高层建筑楼底缺乏组织的公共空间和城市开发形成的“边角地”等。

1.2 失落空间的活力重塑

失落空间是消极无序的城市空间,使用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空间活力重塑首先应当从人性化出发,建造满足人民需求的适宜空间环境;其次应当从包容性出发,确保不同人群都能使用城市空间,并得到公平对待;最后应当从多样性出发,城市空间多样性的建构应是不同功能空间的混合使用,满足不同使用群众的需求[2]。

现实中针对不同尺度的失落空间不乏成功的改造案例,例如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为代表的大规模空间活力塑造,如今的鲁尔工业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改造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配套了购物中心、咖啡馆、酒吧和游乐设施等,增加了旅游观赏性。

但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小尺度的城市“边角地”,其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的特点使其对城市空间活力的影响更大。在城市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存量空间盘活、宜居生态、精细化管理等成为城市建设重点的当下,这种对“大规划”的反思,从微观着手对城市精雕细琢的发展方式将会成为一种趋势。这些“边角地”往往临近交通要道、靠近住宅区,建设基础条件较好,在社区公园改造方面优势明显,例如纽约曼哈顿荒废铁路改造成高线公园,再如重庆市利用城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

2 社区公园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利用效率较低

现存社区公园大多由于设施设备老旧、铺装老化和环境脏乱差等原因造成无人问津、缺乏人气、空间活力丧失等问题,究其根源,大多数公园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公园建成后缺乏有效的运营与管理,使其逐渐无法满足周边群众的需求,使社区公园丧失了本应具备的活动功能与环境价值。

2.2 公众参与设计不足

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兼艺术家伯纳德·拉萨斯认为,“居民是社区中的一部分,是社区与生俱来的设计师”。这个观点着重强调了社区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居住者的心理需求,而居民对社区景观的建设也应具有主动性、自发性、创造性[3]。但现实中却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精英规划,社区居民参与度低,造成公园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缺乏人性化,过分追求绿化率,景观风貌单一以及互动体验性不足,与使用者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2.3 场所精神缺失

“场所精神”一词最早是由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该词源于罗马,本意为世上所有事物的存在均有其精神。他在书中提到“场所精神中的意义是一种精神的函数,取决于认同感,同时暗示一种归属感”[4]。但现存多数社区公园由于后期维护不善或者缺乏有效的互动体验设施,使得居民不愿意进入这些公共空间。人与人在空间中无法保持频繁而有效的互动交流,情感联系不足,导致场所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

3 江北区1号社区体育公园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

项目地处江北区石子山立交南侧,内环快速东侧,盘溪路延伸段西侧,两江春城麓府北侧,距离环线体育公园站直线距离约500m,交通便利,人流量大。项目于2020年9月开工建设,12月建成投用,改造前现状为杂乱无章的草坡荒地,占地面积约14757㎡(图1)。

图1 场地改造前现状

3.2 营造策略

社区公园可达性高,设施布局灵活多样,是大型综合性公园的有效补充,也是发展全民健身的有效举措。对项目周边居民走访发现,其诉求重点是便捷可达、儿童友好与安全、良好的互动体验。同时,结合项目地形高差和近年来居民小区火灾和交通事故频发的特点,明确了安全教育的设计主题。公园规划布局四大主题功能区,让居民在趣味中学习防灾减灾和交通安全知识,提升互动体验,促进邻里交往,传播社区文化。通过场地制高点消防训练塔强化公园的标识性和空间引领作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3.2.1 开放设计,激发公众参与

为满足不同群体、年龄层共享公共空间的需求,设计前了解居民的心理诉求和行为习惯,避免设计与使用需求脱钩,项目设计团队走进周边社区详细了解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共收集到665份意见反馈表。经统计,儿童及青少年约占54%,其诉求重点是设施安全性、互动体验及球类场所;上班族约占15%,其诉求为慢跑健身设施、优美的环境及休憩场所;老年人群约占31%,其诉求主要为健身设施,散步及休憩场所。

3.2.2 互动体验,促进邻里交往

结合用户需求,利用场地的高差地势和丰富的地形条件进行立体分析,通过公园的形式融合多种功能,提供多元化体验,促进邻里交往。具体采用“火焰蓝”主题环形跑道串联四大主题区:防灾减灾科普体验区、儿童交通安全体验区、林下休闲运动区和生态保育区(图2),以充分满足互动体验、运动休闲、环境优美等民众对园区的差异化使用需求。同时经由消防主题防灾减灾的情境感染与场景设计,让居民在日常休闲生活中获取更多防灾减灾的安全知识,打造沉浸式的游览体验,以寓教于乐的场景营造展现园区的防灾减灾文化,进而提升园区整体品质(图3)。

图2 功能分区图

图3 实景鸟瞰图

3.2.3 场所精神,加深归属认同

为增强居民对社区公园的认同与归属感,营造场所精神,首先在功能设计层面结合场地特性和居民需求,明确了公园消防与安全的策划主题,通过场地制高点的消防训练塔(图4)和观景平台构建标志性地标,让社区居民对公园产生清晰的方向感和辨识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5]。其次在邻里交往的精神互动层面,通过注重体验的功能和景观设计(如防灾减灾科普体验、儿童交通安全体验和休闲体育运动体验等)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进入公园活动(图5),增加邻里交往,提高居民对公园环境的感知,进而对公园活动和场地特性产生理解和归属认同感。

图4 消防训练塔

图5 羽毛球场地

3.2.4 公私合作,增强持续运营

为解决现存社区公园后期运营管理不善的通病,避免公园出现杂乱无章和闲置的问题,重庆市江北区政府采用“EPC+O”的运作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公园,设计、采购、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由龙湖集团负责,首期签约运营时间20年,允许公园配套的管理用房部分设置商业以平衡公园后期运营管理投入,管理用房融入景观环境一体化设计建设(图6)。

图6 管理用房效果图

4 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和地产开发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占据与分割,也因此产生了无法单独利用的失落空间,特别是分布广泛的城市边角地。本文在阐释失落空间内涵与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失落空间活力重塑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小尺度的城市边角地的利用方式,并以实例分析了边角地改造为社区公园的营造策略。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社区公园不仅能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改善社区小气候及周边生态,更能增加邻里交往的频率,提升人们的亲近感和幸福感,对社区的精神文化和邻里关系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是营造社区归属认同感和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3]。

猜你喜欢

边角场所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应用旋转的性质求边角
边角双核互相转,环环相扣不变心——解三角形经典题突破
公交车逃生窗为什么要砸边角处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在公园里玩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边角关系,无处不在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