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与设施大棚蔬菜间套种技术探索

2022-05-26李荣波

中国稻米 2022年3期
关键词:沟渠钾肥氮肥

李荣波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032;作者:lrb617@163.com)

水稻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60%以上人口的主粮,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稻田作为湿地系统,在蓄滞洪水、补充地下水、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其他农业系统不可取代的作用。充分发挥稻田的生产、生态功能,对稻作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云南省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发展矛盾突出,特别在昆明,水稻种植面积下滑迅速,蔬菜种植取代了大部分水稻种植。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修建蔬菜大棚时,棚与棚之间、大棚四周都有沟渠,用于排水和喷施农药作业,占到地块面积的8%~10%,充分利用这些相对闲置的土地进行水稻生产,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化。塑料大棚的白膜反射增加了沟渠的光照和温度,有利于水稻光合作用和生长。为此,我们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用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常规粳稻昆粳7号。简易塑料大棚,上覆盖标牌白色塑料膜。肥料品种为尿素(N含量46.2%)、过磷酸钙(P2O5含量16.0%)和氯化钾(K2O含量60.0%)。

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设在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小薛营,海拔1 540 m,土壤为胶泥土,河水灌溉。试验地块略有坡度,高低差50 cm左右,总面积1 598.2 m2。简易蔬菜大棚内种植茼蒿,大棚蔬菜地平整。水稻种植在棚与棚间的沟渠里,塑料拱棚共8拱,9条沟渠,沟渠随地形略有高差。每个拱棚长30.5 m、宽5.2 m,棚与棚之间宽1.3 m,棚与棚之间的排水沟宽0.85 m。拱棚面积1 268.8 m2,沟道面积329.4 m2,占试验地的20.6%;沟渠有效面积233.4 m2,占试验地面积的14.6%。茼蒿按当地水平进行种植、管理,水稻生育期内茼蒿共收割4次,收割后及时进行肥水管理。沟渠按照试验设计进行试验,为保证水肥不对试验造成影响,进水口、出水口设在大棚的两端沟渠。

图1 蔬菜大棚间种植水稻图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处理具体施肥情况见表1。对照设置在进水口,与相邻的试验处理间做埂后用塑料薄膜覆埂,防治肥水渗透;相邻试验处理灌溉水由空白试验流入。各试验处理位置如图2所示。

图2 各试验处理示意图

表1 试验处理面积及施肥情况

T1处理水稻按当地正常水平施氮磷钾肥,纯N 15 kg/667 m2、P2O57 kg/667 m2、K2O 8 kg/667 m2;T2处理不施氮肥,磷、钾肥用量同T1处理;T3处理不施磷肥,氮肥、钾肥用量同T1处理;T4处理不施钾肥,氮肥、磷肥用量同T1处理;T5处理:氮磷钾肥用量同T1处理;T6处理施纯N 16 kg/667 m2,磷、钾肥用量同T1处理;T7处理施纯N 17 kg/667 m2,磷、钾肥用量同T1处理;T8处理施纯N 18 kg/667 m2,磷、钾肥用量同T1处理;CK不施肥。

1.4 试验实施情况

试验于2018年实施,3月26日进行旱育秧,4月29日整理沟渠,4月30日在沟渠中移栽秧苗,5月14日根据试验方案进行施肥,同时施丁草胺,6月11日进行人工除草,6月13日喷施吡虫啉预防稻飞虱及其它虫害,7月14日喷施三环唑预防稻瘟病,之后正常管理水稻。9月8日对试验进行综合评价,从田间整体表现看,不同的施肥处理产量表现差异不大,蔬菜流失的肥料基本能够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大棚蔬菜沟渠小气候明显,水稻长势较好;9月12日进行取样、收割、考种,晾晒后于10月9日实测产量。在2018年试验的基础上,2019年、2020年在一年种植6茬的塑料大棚进行叶菜(油麦菜、生菜)与水稻间套种小面积示范,化肥用量参照2018年试验最佳处理T5进行施肥,即纯N 15 kg/667 m2、P2O57 kg/667 m2、K2O 8 kg/667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水稻农艺性状比较

从表2可见,水稻最高茎蘖数与氮肥的施用量成正相关。当氮肥的施用量达到一定量后有效穗数、成穗率、结实率随着氮肥的增加逐渐下降,水稻生育期明显增长,株高增高。肥料的施用量与穗长关系不大。2019年、2020年小面积示范,在基本苗减少0.2万/667 m2的情况下,农艺性状与2018年试验数据差异不大。

表2 各处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2.2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比较

从表3可见,CK产量最低,为495.71 kg/667 m2;T1处理产量略高于当地水稻产量水平,说明大棚蔬菜种植存在肥料渗漏现象;T2处理未施氮肥,处在2个蔬菜棚之间,其产量638.89 kg/667 m2,比CK增产143.18 kg/667 m2,比当地水稻产量水平减产15%,说明蔬菜地流失的肥料一定程度补充了T2处理缺失的氮肥。T3、T4处理产量与T5处理差异不明显,说明试验田块不缺磷、钾肥;T5处理氮磷钾肥正常施入,产量最高,达873.85 kg/667 m2;T6、T7、T8处理产量表现为随氮肥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2019年、2020年示范产量略高于当地水稻产量,说明示范田块土壤中的肥力与当地生产田的肥力相当,人为小气候和蔬菜施肥的渗漏有利于水稻增产。

表3 各试验处理的产量对比

2.3 不同处理生态效益比较

从表4可见,与CK相比,T2处理每667 m2水稻会额外获得蔬菜地流失的氮肥3.22 kg,折合尿素为6.97 kg;T3处理每667 m2水稻会额外获得蔬菜地流失的磷肥(P2O5)2.94 kg;T4处理会额外获得蔬菜地流失的钾肥(K2O)3.32 kg。未施氮磷钾的试验处理(CK),形成稻谷所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来自土壤和蔬菜地流失的肥料,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起到积极作用。

表4 各试验处理与CK对比吸收的营养元素 (单位:kg/667 m2)

2.4 试验示范经济效益

农户种植茼蒿的经济效益未计算,仅计算闲置土地种植水稻的效益。2018年试验所选田块是农户种植茼蒿的简易大棚,闲置土地种植水稻的有效面积收获稻谷256.35 kg,折合产量732.43 kg/667 m2,新增产值2 563.50元/667 m2(稻谷3.5元/kg);2019年示范面积6 670 m2,收获稻谷7 615.00 kg,产值26 652.50元;2020年示范面积13 340 m2,收获稻谷15 364.00 kg,产值53 774.00元。

3 讨论与结论

粮食作物经济效益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特别是蔬菜大棚排水沟种植水稻无配套的机械,生产成本比目前水稻生产高50%,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广应用该技术的关键。从试验实施情况,机耕、机插和机收环节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点,配套小型微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是推广蔬菜大棚排水沟种植水稻的关键。但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角度,大棚蔬菜与水稻间套种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是必要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

大面积蔬菜连片种植,有利于提高产业化、集约化,但从生物多样性的相生相克考虑,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稻与蔬菜立体种植,丰富了种群数量,增加了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其环境资源得以高效利用。蔬菜旱作与人工湿地水稻间作,更有利于区域内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三者形成多种互利共生的依存关系和抑制作用,构成立体农业新模式,更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水稻与大棚蔬菜间套种,增加人工湿地、增加口粮意义重大,但需政府层面的支持。增加水稻田就是增加人工湿地,在蓄滞洪水、补充地下水、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中具有其他农业系统不能取代的作用[2]。充分发挥水稻田的生产、生态多种功能,对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昆明市水稻种植面积3.39万hm2,2021年昆明市水稻种植面积1.50万hm2,10年水稻田减少1.89万hm2,减少55.75%,除城市化用地外,多数田块用于种植蔬菜。据统计,目前昆明市蔬菜大棚面积2.23万hm2,按照菜地沟渠占地块面积8%~10%计算,若能利用这部份地块,昆明市将增加水稻面积1 786~2 233 hm2,同时增加2 000多hm2人工湿地。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小气候,解决一个乡镇的粮食问题。从本试验示范数据来看,大棚蔬菜改善农田小气候明显,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但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种植户的积极性不高。水旱作物间套种模式的创新,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该模式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沟渠钾肥氮肥
氮肥追施量及追施间隔对设施黄瓜生长的影响
论水稻生产中氮肥追施技术
西北地区现代城市生态沟渠治理策略
朝阳县大白菜裸地栽培配方施肥效应探讨
不同类型沟渠对农田氮磷流失的拦截效果
关于水稻生产中氮肥追施相关问题的探讨
阅读理解Ⅰ
知识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