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实务》能力导向型教学策略优化探究
——基于报表导向与程序导向模式的比较

2022-05-26梁力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管学院史宁哈尔滨金融学院

财会学习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实务高校学生导向

梁力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管学院 史宁 哈尔滨金融学院

引言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已在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广泛应用,并推进了传统审计方式和审计工具的不断创新。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和社会环境,势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为过硬的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等专业能力和更高的职业素养。另外,随着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宽,跨学科、跨专业和跨业务的审计项目越来越多,迫切需要“知识复合型”的审计人员。因此,高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才能更好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和改进高校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策略、实现高校学生的审计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

作为一门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融合的审计课程——《审计实务与案例分析》(以下简称《审计实务》),承担了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审计人才的重要使命。该课程是高校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涉及会计学、审计学、税务、风险管理、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体系,其先修课程一般为《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原理》《税法》等,后续课程主要为《审计综合实训》《计算机审计》《计算机数据审计》等,在审计教学体系中该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有效衔接与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审计案例分析作为理解审计理论和掌握审计实务的重要手段,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战能力和实力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审计专业人才。

当前高校《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可总结为两类:第一类是以报表审计作为主线,第二类是则以审计程序作为主线。两类教学模式互有侧重、各有特色,具体如下:

(一)报表审计导向型教学模式分析

此类教学模式一般遵循“业务循环分解→内控环节分解→内部控制测试→实施性程序实施→会计报表审计”的脉络,以报表审计作为主线开展教学,注重审计理论与知识的理解,拓宽高校学生的审计知识面和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该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反映财务结果的财务报表要素和形成财务成果的各类业务活动作为审计对象,并根据每类业务活动中的内控情况和会计要素核算情况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报表审计导向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板块主要包括:一类是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生产与仓储、筹资与投资、货币资金审计等五大业务循环审计;二类是财务报表审计,重点关注财务报表的期初余额、期后事项、或有事项、关联交易和非常规交易等特殊事项,以及财务报表审计等内容。

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概括为:一是介绍各类业务循环的具体业务活动,以及所需要使用的凭证表单;二是对业务活动中的内控环节及关键环节、控制措施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应的控制测试;三是针对关联账户介绍实质性审计程序,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舞弊及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四是基于财务报表要素的五大审计目标(存在性、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摊、分类和列报),实施对应的审计程序以发现是否存在报表舞弊。在该教学模式中,案例分析主要应用于各业务活动分析及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的分析中,对业务活动、审计实务的理论理解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审计程序导向型教学模式分析

此类教学模式一般遵循“审计业务承接→审计计划准备→企业风险评估→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终结与报告”的教学脉络,注重以审计工作的实施流程作为主线展开教学,注重每个审计实施环节的层次推进和审计风险的应对,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的逻辑思维。

该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两类内容板块:一是类是审计实施流程,包括审计项目确立、审计计划准备、风险评估实施、实质性程序实施、终结审计和审计报告等内容;二是类是审计实施工具,包括审计规范、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审计函证、审计工作底稿风险评估与应对等。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为:一是先行介绍审计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及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以及实施规范;二是说明审计实施所需的审计方法,以及重要审计工具的应用;三是重点说明如何运用审计重要性和认知审计风险;四是风险评估和审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以及审计风险的应对。该教学模式下,案例分析主要应用于审计程序实施的各个环节过程中,对理解审计工作的实施流程、审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图2所示。

图2 审计程序导向型教学模式

二、教学体系优化思路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要向应用型和技能型转变,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故为实现创新型和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究《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新方向和新手段,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体优化思路如下:

(一)教学思维及教学模式的优化

《审计实务》课程在审计类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在企业及审计领域中的不断应用,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现有教学体系中以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报表审计模式和业务循环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数字化的审计要求,所以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是教学思维方面应以培养实务型和应用型审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指导高校学生运用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将理论教学、案例分析与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的业财税等问题相融合,使高校学生能够快速发现“审计问题”、有效识别“审计异常点”和“审计离群点”、科学应对“审计风险”,形成系统性的审计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实务综合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审计职业价值观与责任感。

二是教学模式应以数据式审计流程作为教学主线,沿“审计前数据准备→数据搜集与采集→数据处理与疑点分析→实施程序与证据挖掘→审计结果可视化”脉络进行教学,并将案例分析、数据挖掘、仿真模拟、统计分析和软件应用等多种教学工具手段相融合,从而形成能力导向型、数据导向型和应用导向型组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审计理论水准和审计建模的实务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审计实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调整,应充分体现出计算机特色、信息化特色和数字化特色。

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建议为:一是,审计理论方面的学习需要以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与程序和审计环境等重要审计要素作为审计实务课程的理论起点,并重点讲解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并需要引导高校学生清晰认知和思考审计理论的前沿动向,拓展其审计视野。二是,审计实务方面的学习应侧重培养高校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分析和数据分析手段,从而熟练运用数字化审计程序和新型审计方法。同时,还应切实紧跟大数据挖掘、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发展与审计之间的融合趋势,使审计实务的内容始终紧跟时代潮流,避免教授过时和陈旧的知识。

教学方法调整建议如下:一是,“课前——课堂——课后”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前阶段主要采用问题导向法,让高校学生带着问题寻找审计素材;授课阶段将案例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和翻转课堂等方法有机融合,使高校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后阶段则采用任务驱动法,让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与回顾,完成上机实践任务,注重审计理论的实务印证。二是,通过构建审计实验室和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将课堂教学与校内上机实践、校外审计实践紧密结合,并适当提升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高校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时间,使高校学生提前适应审计任务和工作环境,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审计职业道德认知和正确的思政导向。

(三)审计案例分析及应用方面

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实务》课程中的科学应用,将有助于教师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引导高校学生的关注点和激发学习兴趣,使高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审计理论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审计案例教学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案例内容的设计与案例的分类应用。

首先,教师需对应课程的不同教学阶段及课程内容来进行案例设计和案例选取,如设置导入式案例、知识阅读型案例、研讨型性案例、实务实操型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等,并注重案例的行业覆盖、业务覆盖范围、不同展现形式(视频图片类、网络新闻类、专业报告类等)及审计案例之间的逻辑连贯性。

其次,以审计案例为基础,构建起“三库”——审计案例库、审计术语库和审计流程库,教师设计好案例搜集维度,指导高校学生以审计小组(4人左右)为单位,以行业为维度搜集2010年以后国内外各类审计案例(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并从案例中分析和归纳审计术语、以流程图示法描述审计问题发现有应用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促使高校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来系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及审计风险,具有良好的能力培养和团队合作效果。

最后,增加情景案例教学法比例,即通过教师预设的审计情景或高校学生自拟的审计情景,让同一小组的高校学生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某一审计任务,或让不同审计小组就同一审计问题或审计方法进行正反辩论,教师则作为评委对高校学生的表现和知识点给予点评和奖励积分。

(四)师资教学能力提升方面

由于《审计实务》课程的特点,需要同时具备坚实审计理论知识和丰富审计实战经验的师资。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多数审计类的授课教师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及审计实施经历,“双师型”的审计教师人才匮乏,故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必要。

一是“走出去”,组织审计类授课老师到审计机关进行挂职学习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学校的审计部门进行实践,感知和积累审计实务经验,并利用合适时段参加集中性的审计专业认证培训和审计技术类培训(如CISA、PMP等计算机类审计认证)、积极参加审计类的学术会议、高校间调研和行业协会研讨等。

二是“请进来”,邀请或聘请审计机关、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审计部门的专家及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业人士,到校讲座或任教授课,并构建校企间审计实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优秀毕业校友联席机制,以把握审计实务技术、方法的最新变化和趋势。通过两种方式,逐渐提升审计类授课老师对审计实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理论的应用转化能力。

(五)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方面

《审计实务》是一门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审计逻辑思维能力和审计实务综合能力,故在评价考核方面应注重高校学生在审计实践及实战中逻辑能力及实操能力的体现,故应对现行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调整优化。

一是,调整评估考核方式的结构与比例,将“卷面考试(70%)+平时成绩(30%)”方式调整为“卷面考试+平时成绩+案例分析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审计团队协作成绩”,将卷面考试的比例降低至60%,并增加案例分析、上机实验和审计团队协作等成绩构成项目,引导高校学生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二是,可将高校学生参加各类审计类的比赛及社会实践纳入考核体系,并制定科学的评分细则,以促进高校学生学以致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思,全面提升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该课程在审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结语

本文对《审计实务》课程的现行教学模式及对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在审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实务能力和实操能力为出发点,系统性提出了《审计实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和措施。本文认为,高校《审计实务》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跟随新时代下审计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逐渐脱离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体系,进行教学体系的全面优化,进而形成以数据式审计流程为主线的教学脉络,以及能力导向型、数据导向型和应用导向型的综合教学模式,突出审计实务的计算机、信息化和数字化特色。今后,如何不断动态更新审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实务高校学生导向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建材发展导向》理事单位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坚持服务导向 凝聚侨心侨力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