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友清和《灵岩山志》
2022-05-26南田
南田
俞友清是常熟人,却写了两本苏州内容的书:《苏州指南》和《灵岩山志》,还有一本与苏州大有关系的《红豆集》。
这里来讲讲他写的《灵岩山志》。
要先提到苏州的出版家罗季眉。
我在《〈秋罗〉杂志的故事》一文中曾提到过罗季眉,他是文新印刷公司的经理,同时他还是文新出版社的经理,一个机构两块招牌,既承揽印刷,又经营出版。他看到俞友清在1925年在常熟出版的一册导游手册《虞山小志》后,决定请时在萃英中学任教的俞友清来修订《苏州指南》。
《苏州指南》是1921年朱揖文编订的苏州导游手册,最初叫《游苏备览》,再版时改名《苏州指南》,后来又修订并再版过很多次,在苏州很有影响。时移世易,到了上世纪30年代,苏州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迁,特别是交通变得更加通畅,旅馆、餐饮业迭代加快,亟须剔除陈旧过时的信息,及时融入新的内容。罗季眉觉得俞友清是做这件事的不二人选。
☉《灵岩山志》书影
罗季眉和俞友清一谈,他果然一口应承下来,并很快交了卷。1935年1月经俞友清增订后的《苏州指南》出版,市场反响很好,很快再版。罗季眉很有商业眼光,想着木东公路即将竣工,一旦通车,交通便利后,从苏州城郊附郭,到周边乡镇,如木渎、东山、光福一带的旅游风景名胜之地,必将引来旅游高峰。处在木渎镇西北的灵岩山,也将成为旅游的首选之地,必然需要一册专门的导游和介绍书籍来填补空缺。于是,罗季眉再次找上了俞友清,请他利用暑假的闲暇赶快写一本《灵岩山志》以应市。
学校正逢暑假,有的是闲暇时间,俞友清不假思索,马上答应了下来。
木渎永宁庄的红豆树
虽然是虞山人,这时候,俞友清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木渎女婿。1925年12月,俞友清和木渎范家之女范德(字振华)成婚。范德是知识女性,教会学校毕业,婚前曾任教会女校教员。她自幼生长在木渎,在《灵岩山志》一书中,她应丈夫的要求,为该书写了一个跋。跋中写道:“予生长于香水溪畔,灵岩胜迹,木渎风景耳熟能详。”俞友清的姨母就嫁在木渎,很可能他和范德的婚姻就是这个姨母牵的丝萝。婚后,他们夫妻经常要到木渎的香溪畔山塘街住一住,所以俞友清对木渎和灵岩山都不陌生。
时间闪回到1931年夏,因为水灾,俞友清回不得常熟,就偕妻儿住到了木渎姨母家里,后来又搬到岳母租住的木渎山塘街中段的永宁庄(在严家花园以东)。
在这里,俞友清意外发现了一棵红豆树。俞友清从小就对红豆感兴趣,小时候在常熟南门内范公桥宅邸的院子里,就生长着一棵高过楼檐的红豆树,他每天在树下读书、生活,红豆树成了他相依相伴的童年伴侣。
木渎山塘街永宁庄,原是一处苎麻交易场所。木渎镇在清末民初苎麻业极盛,苎麻是夏布织造的原料,村妇往往用苎麻织夏布作为农闲的副业,夏布可以用作夏布帐子和夏布汗衣的原料。后来洋布涌入,冲击了苎麻行业,永宁庄生意停了,房子改成住家,它的名称被附近居民叫顺了,保留了下来,就如木渎东街有个遂初园,在居民口中,却叫做小开档(小开是少掌柜的代称)。永宁庄当时属薛家所有,里面有个书厅,书厅前有个院子,有一处假山和几棵大树。俞友清一家住在书厅后的轩中,推开轩窗,是一个天井,种植了一些花卉和南天竹,幽雅可爱。永宁庄的墙外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从墙头探进来,正好为天井遮阴。“树高二三丈,巍然而立,百年古木也”,俞友清观察树叶,怀疑是红豆树,但一时又不敢肯定,就去请教邻居:这是什么树?邻居瞪大了眼睛,摇头回答说不知道。
“不久而老树着花,花色淡白,累然满枝,香味扑鼻,浓郁不逊于梅花。拾朵视之,形如豌豆花”(《永宁庄红豆树记》),看了花朵,这回俞友清可以确定了,确实是红豆。
俞友清兴奋到不行,马上告诉妻子:这棵树就是红豆啊。
他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邻居丁老太。丁老太不像此前的那个邻居,倒也见多识广,对俞友清说:“我们把这棵树叫做铁树,已经好久没开花结实了。有一年深秋结实,荚里的籽鲜红夺目,扁圆如棋子,我们叫它铁树子。”
这年秋天,俞友清又到山塘永宁庄,只见红豆树挂满了豆荚,他采了很多,剖开一看,果然是红豆,和虞山老家的一模一样。
这是木渎有记载的唯一的一棵红豆树。俞友清叹息说:“太可惜了,很少有人知道,只有他这么一个知音。”
顺便说一句,山塘街永宁庄的红豆树,木渎人确实都叫它铁树,结的红豆就叫铁树子。我的母亲就藏着两颗“铁树子”,是60多年前她住在山塘街的小学同学送给她的,当年的鲜红色如今已经黯淡。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事了,可见那时这棵红豆树还在,且还在开花结实。
1936年5月,俞友清在常熟琴社结集出版《红豆集》,记载了他和苏州程思白医生关于红豆之争的前后经过。程思白是苏州名中医,也是小说家、剧作家程彼德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末,程思白被弄到东北改造,后来死于黑土地。
1900年,俞友清生于虞山黄叶村,名琴,字友清,号友红豆室主,又号我爱红豆室主,晚号迂叟。1934年,俞友清遭遇丧明之痛,6个子女中有几个子女先后病逝(一种说法是:这年里,他的两子两女相继病逝),编集《赚泪集》以作纪念。俞友清在抑郁沉哀中决定离开常熟,把家搬到苏州。这时,他已经在萃英中学担任了几年国文教师。
作者家母所藏永宁庄红豆树的红豆
萃英中学在阊门外上塘街义慈巷,今第五中学,是一家教会学校,教师的待遇比一般国立、私立学校要高出很多。金松岑孙子就在萃英就学,俞友清还做过他的老师。
1935年7月,俞友清接受了罗季眉的邀约,就着手准备,趁暑假之便,要仔仔细细地到灵岩山踏访一番。他在写于8月13日的《灵岩山志》序中说:“值此暑气初退,秋凉渐至,驾言出游,其乐弥极。遂招友三四,清晨入山,薄暮而归,终日据山中,摄风景,寻碑碣,归而搜聚志乘笔记及前人诗集,以补我之不足。”
7月11日,俞友清约集了陈蕃、陈贻谋和任钟祥三个朋友,一起到灵岩山考察。四个人各有分工,陈贻谋刚从北京来苏,主要以游览为主,任钟祥负责抄写对联、诗句、碑文,陈蕃是英华女校教师,擅长摄影,主要负责风景名胜的摄影,而俞友清以考察所得,来核实过去记载的正误。
这天早上7点,4人分别乘黄包车来到胥门码头会聚。时间尚早,他们一起到附近的易安茶社喝茶进点心。易安茶社是劳工、苦力喝茶的地方,他们混在里面,安之若素。7点45分,他们上了光福班轮船。8点启碇,一路西行,踏上了去木渎的旅程。
轮船载着大家走胥江,出横塘,过西跨塘到木渎东街,路过法云寺和敌楼,又驶过热闹的街市,来到了山塘街。他们在木渎码头上了岸,来到永宁庄小憩,看了隔壁那棵红豆树,请陈蕃拍了照。然后往西到了严家花园,因为看门人索要两角的开门钱,他们说我们是在苏州看过留园、狮子林的,这个端园哪看得上眼?大家决定园子不进去了,就这样和严家花园失之交臂。这件事,俞友清还不忘把它写进《灵岩山志》的正文:
双毫就是两个银角子,两角钱。虽然园子没进,在《灵岩山志》中,俞友清还写了一首《游严园题壁》诗,放在严园的介绍之后,以作雪泥鸿爪之痕。
这首诗是这样的:“名园在昔诗人宅,欲吊吟魂到草堂。一角画楼残照里,数行垂柳拂池塘。”有人以为,俞友清没进严家花园,怎么有题壁诗,还写到园子里的景致?这不是作假么?其实,所谓题壁诗,不过是这么一说,真正题壁的并不多,得有壁让题,有壁可题,还要有笔墨在手,条件齐备才行。很多所谓的题壁诗相当于“口占一绝”,也不排除俞友清此前就游过严家花园,因为离他以前住的永宁庄很近。
这天他们细细踏访了整座灵岩山,还到山巅寺庙里向灵云上人(这个灵云上人大概是灵岩寺当年的知客僧,专门负责接待各方檀越信众的)讨要了一些山中古迹资料,吃了庙里招待的素斋。他们从不吃素,这次大热天在庙里吃粉皮、豆腐和蔬菜,倒也别有风味。下午1点半,4人下了山,在迎笑亭小憩,一身热汗,就买了个西瓜来解暑。亭子里乞丐很多,争抢他们啃过的瓜皮,他们看着于心不忍,就剩了一些西瓜留给乞丐们吃,这些知识分子看不得贫穷和没有尊严的生活,满怀着恻隐之心。他们再去看了韩蕲王祠和韩世忠墓碑,已经废弃的蒋园(原毕沅的灵岩山馆),山脚下延伸到太湖的采香泾。然后回永宁庄岳母家,再到乾生元买松子枣泥麻饼,到石家饭店吃饭。老板石仁安的女儿是英华女校的学生,听到陈蕃老师来了,出来接待。有时候,做个教师真好,不时会有学生冒出来,一如古人笔下的“他乡遇故知”。当年到石家饭店吃饭,如果是预约团队旅游,价钱非常优惠,每桌2元6菜连饭,或1元6角5菜连饭,足供一桌人吃饱吃好。
饭后,他们到木渎的东街走了一遭,在殷家弄有一处古迹怡泉亭,陈蕃也去摄了一张照片。如今的怡泉亭和怡泉井已经整体搬迁到山塘街严家花园的路对面,把分散的古迹整合起来也是一种旅游发展思路。
4点15分,他们一起乘苏木线集成轮返苏,6点钟到达胥门。
这是俞友清为了写《灵岩山志》而游木渎和灵岩山最主要的一次。
作为佛教名山的灵岩山,很早就有专志,如宋代朱长文的《琴台志》(灵岩山最高处为琴台,相传西施鼓琴处),明代黄习远的《吴中灵岩山志》,退翁和尚(弘储)和殊致和尚合作的《灵岩纪略》,清代沈钊的《灵岩新书》,王镐的《灵岩志略》。这些都是在俞友清的《灵岩山志》之前,可以作为修志的参考。俞友清的《灵岩山志》出版后,还有张一留的《灵岩山志》(1943年)和妙真法师的《灵岩小志》(1947年)相继出版。
处在中间位置的俞友清《灵岩山志》,大概三四万字的篇幅,据他自己讲,连访带写,“旬日后而稿成”,只花费了他暑假中的十来天时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省力不少。不过,这本俞著《灵岩山志》定位还是属于导游书性质,而算不得真正的地方志书籍。
俞友清的《灵岩山志》于1935年9月于文新印书馆初版,当时文新印书馆已经搬迁到新开辟的景德路上。《灵岩山志》书前有金松岑的题诗:“棹尽香溪水不香,青山头白霸图亡。编书莫写繁华梦,眼见琳宫照夕阳。”落款“友清兄属题《灵岩山志》,金天翮松岑”。这诗不过是一般的咏史之作。紧接着是张蛰公的题词:“霸图销歇苏台圮,茫茫五湖烟水,屧走虚廊,香搴曲径,遗迹谁寻,西子鸱夷共逝,纵劫换沧桑,几经弹指,一角青山,白云犹自护僧寺。(上半阕)文人尽多好事,趁虞山志就(先生曾辑《虞山小志》),探胜吴市,石井牵丝,琴台鼓曲,约略当年情致。消沉艳史,剩野鸽盘空,塔铃声细,落叶西风,吊梧宫旧址。(下半阕)调寄如此江山,即题《灵岩山志》录呈友清先生 正律 乙亥新秋蛰公倚声”。还有丹徒杨鸿年秋心、南汇张溪愚的两篇序和俞友清的自序。序后有陈蕃拍摄的灵岩胜迹照片20幅、木渎镇地图一幅,木渎风景照多帧,还有俞友清、陈蕃和灵云上人的一张合影。然后进入正文,分正编和附编两个部分,正编分门别类介绍了灵岩山的历史沿革和各处景点,附编则延伸出去,介绍了木渎的各处名胜古迹。然后是陈蕃和(任)钟祥,也是本书合作者的两篇游记《游灵岩山记》和《灵岩游痕》。除此之外,《灵岩山志》作为导游指南,还加入方便旅游者入乡问俗、展示地方风貌和旅游消费的内容,如:“木渎风俗”“木渎物产”“木渎工作物(即工艺品)”“木渎机关及学校”“木渎茶馆”“木渎饭店”“木渎旅社”“木渎浴室”“木渎山轿价目”“木渎轮船时刻及价目”“苏木路长途汽车时刻表”“苏木路汽车价目表”“京沪铁路苏州行车时刻表”等。这些内容当年仅仅具有实用性,如今看来在文化史、经济史、地方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灵岩山志》最后还附录了辑自《袁中郎集》的一篇《灵岩》游记,以及俞友清妻子俞范德的跋。《灵岩山志》的出版,对古镇木渎和灵岩山旅游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