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绣“嫁衣裳”
——记母女绣娘府向红、府涵璐
2022-05-26龚平
龚平
府向红、府涵璐母女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光福镇窑上村的绣娘府向红抱着3岁的女儿去舅舅家喝表弟的喜酒。鞭炮声响了又响,新娘家送亲的队伍已到村口了,她的舅妈、本该早早在大门口迎接新儿媳的婆婆,却才姗姗出现。原来,舅妈回房换上了自己当年的嫁衣裳——一袭珍藏多年的绣花大红百褶裙。这位新婆婆当年嫁入婆家时所穿的嫁衣裳,直到独子大喜之日才再次穿上。那一刻,府向红忽然明白了:绣娘,不只是“为她人绣嫁衣裳”,更是传递爱和祝福。
母亲的坚守传承与不离不弃
府向红,1967年生于吴县光福镇窑上村的一个苏绣世家。当年的光福,“家家能刺绣,户户有绣娘”,她便是在穿针引线间长大的。从记事起,她身边的媪婆、姆妈和村邻的婶婶、阿姨们就天天都和刺绣打交道。刚会走路,她就在母亲的绷架边玩耍;个子比绷架高不了多少,就拿针学绣。刚满15岁,府向红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巧手”了:她总能在自己的小围兜、小布鞋上缀上一个小巧可爱的图案,有时是一朵小花,有时是一只小蝴蝶。她开始独自在家承接绣活,从最初绣戏衣,到绣欧洲人的蕾丝餐布、韩国人的韩服,再到绣日本和服腰带。难度越来越大,技艺也越来越精。
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20岁的府向红突然觉得职业的选择多了。很多同伴都放下了针线,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做起了生意。府向红觉得在小小绷架上穿针引线是一种享受,但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踌躇中,她离开山间湖畔的窑上村,进了当时光福镇上有着500多工人的县办纺机厂。纺机厂虽然只是府向红人生旅程的一个小小驿站,却有三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件事,是进厂时她有机会去厂总机上做电话接线员,但她父亲执意要她去学点技术,结果她进金工车间做了车螺纹、膛孔心的车工;第二件事,是她的车工当得也不赖,一直是班组里的超产能手;第三件事,是她对刺绣还总是那么心心念念,宿舍里一直放着绷架,还挤时间骑自行车去镇湖学习绣小猫双面绣。于是,她白天在车间的6132车床上当车螺纹的超产能手,晚上又在宿舍里的绷架上侍弄起一只只小猫。
结婚生女,府向红离开摸了两年多的车床。“我慢慢意识到自己还是喜欢刺绣的,一幅作品诞生的过程总是让我非常陶醉。”她想真正回归绷架,那天她抱着3岁的女儿在表弟婚礼上看到那一幕,更是暗自定下了人生目标:“苏绣,是每个苏州女子一生都难以割舍的情结。我要一直绣下去,让我的女儿和更多的新娘穿上我绣的嫁衣裳。”于是,府向红在26岁那年组建了自己的绣娘团队,承接大量来自日韩、欧美的订单。这之后的20年间,府向红见证了苏绣行业的兴盛衰微、起起伏伏,经历了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餐布、服饰、腰带,那些苏绣本源的“生活绣”市场日渐式微,以致有过一阵子人们认为:“苏绣,就是双面绣;苏绣,就是艺术绣。”面临数次的痛苦抉择,府向红始终放不下苏绣,特别是对做“生活绣”不离不弃。
女儿的渐行渐远与历久弥坚
就在府向红对苏绣不离不弃的坚守中,女儿府涵璐也在不知不觉间出落成了母亲心中那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2013年,府向红给踏上婚礼殿堂的女儿穿上自己用一年半时间亲手绣制的“凤穿牡丹”嫁衣裳。与母亲一样,府涵璐也是在绷架边长大的。每当她回忆童年,脑海里总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窗边的绷架上,太媪婆、媪婆、姆妈,她们头也不抬地穿针引线。暑假里,她们无暇管她,给她一个小绷架做玩伴。她便在蝉鸣声里看着院子里的葡萄架,在绷架上画一串串的葡萄,然后学着她们的样子在那里游针走线。那时母亲忙于刺绣而忽略小涵璐,小涵璐一度觉得自己被刺绣抢走了母爱。因此,别人问她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她甚至说:“做什么都行,就是不做刺绣!”
于是在这个苏州姑娘的成长道路上,开始了一个与苏绣渐行渐远而后又历久弥坚的故事。府涵璐从初中入读寄宿学校起就很少在家,学业不断进步,离家越来越远。19岁那年,她去北京上大学,后来去英国读研,又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求学,苏绣似乎淡出了府涵璐的生活,这儿时的玩伴与她渐行渐远。但有时这玩伴也会给她的求学生活带来一些亮点。同学们扣子掉了或者衣服脱线了,她的祖传才艺就派上用场,她是整栋宿舍楼里唯一会做针线活的女生,这似乎又让她内心多了一份骄傲。
就在府涵璐穿上母亲亲手绣制的“凤穿牡丹”嫁衣裳的那一刻,她仿佛觉得母亲也把手中的针线交到了自己的手上。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府涵璐又真正找回了“儿时的玩伴”。结婚那年,她回国在苏州一所职业学院做了教师。有次她要给一个留学生团上一堂中国文化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堂课该讲些什么呢?她想:当然是讲自己最熟悉的了!于是,她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儿时玩伴”家传技艺,认真准备了一堂英文版的苏绣文化课。课程从苏绣讲起,把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既传递了传统文化又颇具体验感,被设计成一堂生动有趣的DIYworkshop。一开始,她担心男生们会不感兴趣,也担心语言表达不精准让学生难以理解。没想到,课堂上学生们都非常投入,连课间休息都没人起身活动。下课后,学生们开心地围着她,说太喜欢苏绣了。一位来自非洲的男生说:“拿起针线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仿佛做了一场心灵的瑜伽。”
这一堂苏绣课,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府涵璐想:给留学生们上苏绣文化课,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刺绣技法,更希望帮助他们推开苏绣这扇窗户,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久,她在学院里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吸引各国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苏绣,了解中国文化。她在苏绣教学的路上一发而不可收,陆续给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名学生上课。她还创造了一个纪录:连续上课4小时,学生零缺勤零迟到早退,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对苏州文化念念不忘。她还成立苏绣社,是学院里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每年的招新季都会有上百名学生报名加入。她的苏绣课开始在业界小有名气,经常受邀走进大专院校、中小学、社区和博物馆等,学员涵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法国和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
传统绷架上的时代风采
母亲府向红的坚守、女儿府涵璐的回归,在传统的绷架上交织出1+1远远大于2的时代风采。
府向红坚守的是“做生活”的苏绣,而府涵璐的回归则带来了“做品牌”的理念。母女俩一拍即合,品牌目标便定位在演绎“穿在身上的故事”。她们从“为她人绣嫁衣裳”这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起步,给无数对新人打造了一件又一件独一无二的苏绣嫁衣裳,跃然衣上的则是新人与他们家人们的家风故事、亲情爱情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准新娘特地前来定制一身刺绣旗袍,要求颜色无须华丽,但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婚礼当天穿,今后参加晚宴也能穿。旗袍绣成后,得到新娘一家的赞叹,他们将旗袍定制过程与婚礼上的照片做成台历送来以表谢意并作留念。还有一对新人与双方父母来定制系列婚礼服,府向红为新人设计绣制了“龙凤呈祥”“百年好合”婚礼服;为男方父母绣制“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婚礼服;为女方父母绣制“金玉满堂”“吉祥如意”婚礼服。系列婚礼服完成后,双方父母握着府向红的手说:“感谢你把我们对孩子们的祝福通过刺绣表达出来,真是令人终生难忘。”
“穿在身上的故事”不仅只讲嫁衣婚服,还有百姓人家的四季华服、人生吉服,更有大雅之堂的红毯礼服。2014年,为出席APEC北京会议的领导人夫人绣制“新中装”旗袍;2015年,与国际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合作《敦煌》系列华服,惊艳了巴黎春夏时装周,当劳伦斯·许第一眼见到府向红刚绣制好的《敦煌飞仙》时惊叹道:“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刺绣?”2016年,苏州市向红绣府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府向红、府涵璐母女俩由此创立了高端苏绣生活绣品牌——向红绣府。向红绣府的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世界性时尚舞台,多次远赴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进行苏绣文化传播和交流。母女俩三次受“中法文化论坛”之邀,赴法国里昂、尼斯等多个城市展示交流。特别是2019年府涵璐组织团队策划了一次名为“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的苏作工艺展,在苏州和法国尼斯两地展出,广受好评。向红绣府被央视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聚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作过大幅报道。现在,向红绣府已成为苏绣高端生活艺术品的代名词。
府家母女的品牌之路越走越宽,她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做有文化传承的品牌,也要做有文化创新的品牌。如果说母女俩走品牌之路是一拍即合,那么她们的创新之举更是一唱一和。向红绣府的本色是“生活绣”,也可以说是“绣生活”。她们的“生活绣”创新,有一种母女间特有的默契与融合:以母亲府向红的绣艺与底蕴,能够“把生活绣到极致”;以女儿府涵璐的理念与视野,则可以“把生活绣出时代”。女儿府涵璐说:向红绣府有明确的受众定位,以知识型高端定制为主,辐射当下年轻人群体。我了解他们的所喜所好,也敏感当下的国潮网红,哪怕一种款式、一组图案,我对时尚性都很上心。母亲府向红说:创新“生活绣”,有针法的创新使用,还有面料的创新选择。针法是配合图案更新的,有时候创新针法使用是被逼出来。面料则要根据季节更替,考虑色牢度与耐磨性。毕竟“生活绣”是时尚与实用相结合的。
向红绣府近年来的一些经典文创作品都可圈可点。《万物生》系列作品是她们以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中的“早春二月”为蓝本,历经3年设计、选料、绣制而创作问世的。她们将中国传统节令之美,融合苏州园林、姑苏风物等地域元素,应用了平绣、扁金绣、管针绣等几十种刺绣技艺,把传统刺绣、服饰工艺与现代设计审美相结合,设计开发了“衣作绣,画作缘”的锦绣华裳、寓意团圆的团扇、与茶文化巧妙结合的茶席、作为配饰的香囊等40余款可观赏、可收藏、可穿用的系列生活绣文创作品。2021年,她们又开发了新作《运河十景》系列,采用传统苏绣生活绣技法表现当代运河生活之美。望亭、虎丘塔、宝带桥等各具特色的运河十景,那大运河的柔波、岸边的垂柳、水中的浮萍,都化作了现代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脑包、手机套或领带上的一抹江南韵味。她们创作的《敦煌藻井》苏绣首饰系列,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这是将苏绣与金银细工结合,自然搭配各种场合与造型,让老手艺转化成了新时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21年,府涵璐经过层层考试入选了“第二届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公益教育项目,所报考的“轻绣森林”项目是苏州市唯一入选项目,这个项目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一种尝试,融合了母亲的苏绣文化深厚底蕴与父亲的毕生造园技艺及苗木农场资源,将100亩苗木基地升级打造成集苏绣文化、苗木文化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创意让苏绣活在当下”,这是府涵璐一直在努力付诸实践的梦想。她给这个农场起了一个别有深意的名字:逸农。她说:我的女儿叫逸淼、儿子叫逸芃,雨露滋养、草木茂盛,这个农场一定欣欣向荣。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府向红注重为苏绣行业培养后继人才,多年来她在带好自己团队的同时,还向全国各地免费招收了数十名苏绣学徒,将自己的刺绣技艺、经验与体会倾囊相授。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还有海外华人。府向红创立了光福镇首个“妇女微家”示范基地,带领妇女同胞自立自强,用双手绣出美好生活。她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亲自远赴贵州扶贫,并多次向慈善组织捐赠作品用于扶贫帮困。
“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母亲府向红的身体力行,也影响了女儿府涵璐。2020年5月,府涵璐回到光福窑上,回到她长大的那个叫“涧里”的自然小村,成立了苏州市吴中区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社名中的“涧”字取自村名“涧里”,涧就是小溪,这条山间小溪是她儿时与小伙伴们常常玩耍的地方。这是吴中区第一家民间工艺类的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社员21人。在合作社里,每个人都是股东,有股东代表大会,有理事会、监事会,还成立了团支部。一年多来,合作社收获了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并受到农业农村部部长的点赞和“要做中国的绣娘合作社”的勉励。
这对母女绣娘得到了不少荣誉。府向红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等荣誉,先后于2015年、2021年被认定为吴中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府涵璐是第五届吴中区人大代表,担任苏州市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姑苏宣传文化人才等荣誉。特别要说的,是江苏省妇联授予府向红家庭2020年度江苏省“最美家庭”。
府向红一直为自己是个苏州绣娘而骄傲,府涵璐也一直为自己是个“绣二代”而骄傲,她们更为能够“为她人绣嫁衣裳”、传递爱和祝福而骄傲。2020年9月,在吴中区“百匠赋能计划”开幕式上,以“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为主线,演绎了一个个匠心故事。府向红、府涵璐带着府涵璐的一双子女一起本色出演了一个舞台剧。下场后,府涵璐的女儿逸淼看着外婆与妈妈说:“我长大了也会成为最美的绣娘!”府向红与府涵璐会心地笑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