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期地下害虫防治方法分析
2022-05-26宋丽萍
宋丽萍
摘 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简化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玉米苗期的害虫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玉米苗期地下害虫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金针虫、地老虎和蛴螬等,严重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导致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下降。文章以玉米苗期主要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原因为切入点,分析了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提出了害虫的综合性防治手段,以期为种植户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玉米害虫;金针虫;地老虎;蛴螬;防治方法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7-008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志码:B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具有适应性强和产量高等优点。近些年,受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栽培方式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玉米虫害的发生种类和为害规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害程度不断扩大,害虫的种类不断增多,应该在分析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减少地下害虫的为害,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推动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1 金针虫
1.1 形态特征
金针虫种类较多,为害玉米的金针虫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沟金针虫孵化时呈白色,头部为淡黄色,老熟时呈黄褐色,幼虫体长25~30 mm;细胸金针虫初孵化时呈白色,为半透明状,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转为淡黄色,老熟幼虫时体长32 mm。
1.2 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金针虫在春、夏季孵化,主要在土中生长,幼虫生育周期约两年,每年5—7月开始产卵,逐渐进入盛期,将卵产在表土内孵化需要60 d左右。幼虫喜欢潮湿的土壤环境,土壤7 ℃时幼虫开始活动,土壤温度9 ℃时开始为害农作物,当温度达到11~16 ℃时是为害农作物的高峰期,当土壤的温度上升至17 ℃时停止为害,秋季土壤温度下降到17 ℃时,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
1.3 对玉米的为害
金针虫的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的根茎,能直接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能直接钻入玉米胚乳中,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养分和水分的供给缺失,导致玉米出现缺苗现象,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甚至会干枯死亡,降低玉米产量。
1.4 防治方法
第一, 药剂拌种。通过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预防金针虫,使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48%毒死蜱,将药剂、水和种子按一定比例均匀搅拌即可。种子包衣处理时,应选择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玉米种子按一定比例包衣,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 选择杀虫颗粒剂。每667 m2使用5%辛硫磷颗粒剂1.5 kg,拌入化肥中均匀撒入地下。
第三, 深翻土壤。秋季时深翻土壤,目的是破坏金针虫的生长环境,减少金针虫幼虫的数量,减小害虫的为害。
第四, 农业防治。选择正确的播种时间,在播种之前精细整地,及时中耕除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破坏金针虫的生长发育环境。针对严重的田块,选择灌溉的方式。
第五, 诱杀成虫。金针虫成虫的为害较大,在成虫的高发期,使用杂草堆成草堆并撒入杀虫剂,能够起到毒杀成虫的目的,或者利用糖醋液诱杀,效果显著。
第六, 临时种植蓖麻。该类植物含有蓖麻毒素和蓖麻碱,在玉米地旁边种植蓖麻,能有效防治金针虫,金针虫在取食蓖麻后会中毒,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前提条件是不能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第七,灌根和洒毒土。如果金针虫的为害比较严重,可以选择药剂方式处理,使用5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灌溉处理即可。或使用50%毒死蜱颗粒剂和50%辛硫磷颗粒剂混合,将其均匀地撒在土壤中并控制好用量,该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
2 地老虎
2.1 形态特征
地老虎又被称为地蚕和土蚕,是为害苗体玉米的主要地下害虫。通常情况下,老熟幼虫体长37~47 mm,身体为黄褐色到黑褐色,腹部为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的纵纹。地老虎有一定的假死性,受惊吓时身体卷缩成半圆形[1]。
2.2 为害症状
地老虎主要咬食玉米心叶以及茎基部的柔嫩部位,一般在昼夜活动,取食玉米幼苗的内叶部位,将叶片蚕食成小孔洞,3龄后主要为害茎基部,咬断幼苗嫩茎。通常情况下,地老虎主要在田间萎蔫苗周围的土中活动。4~6龄后有明显的聚光性,白天在杂草根部附近,晚上活动取食,直接为害幼苗的嫩茎部位,使整株折断死亡,甚至造成缺苗断垄。小地老虎有明显的迁移特性,当玉米受害死亡后转移,继续为害其他幼苗。
2.3 发生规律
有些地區地老虎每年发生1~2代,为害比较严重的为第一代幼虫,之后数量逐渐减少,为害减轻。通常情况下,地老虎的老熟幼虫在地下3~10 cm处越冬,尤其是7~8 cm土层最多。在第二年4月,越冬的地老虎直接爬到土层3~5 cm处作蛹,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5月上旬至6月成虫羽化。3~5 d后交配和产卵于杂草和幼苗的表面,每只虫能够产卵1 000粒左右,产卵期约5 d。
卵孵化后的幼虫躲在杂草中,取食杂草,3龄和4龄后直接进入土壤中,在夜间出来活动,咬食玉米幼苗的心叶部位,导致叶片出现缺口。高龄的幼虫会咬断玉米的茎基部,造成玉米缺苗、断垄。地老虎5龄和6龄时是暴食阶段,昼伏夜出并行动敏捷,是为害玉米最为严重的时期。
2.4 影响因素
第一, 温度。冬季气温偏高,并且相对湿度正常,十分有利于幼虫的越冬,适合小地老虎生存的温度为15~25 ℃,在气候稳定的条件下有利于成虫的越冬、化蛹、羽化。
第二, 湿度。在地势低洼和雨量充沛的地方,小地老虎发生较多,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地块受害最为严重。湿度大的地块有利于小地老虎的产卵和幼虫的活动,降水过多会降低虫卵密度。
第三, 土壤质量。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能为地老虎提供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地老虎的生存。如果土壤黏重、潮湿,透气性差,不利于地老虎的生长。
第四, 前茬作物。前茬作物为玉米或蔬菜的地块,地老虎为害比较严重。
第五,播期。春季播种玉米应适当早播,错开地老虎幼虫为害期,降低植株受害程度。秋播玉米适当晚播,能够降低地老虎为害程度。
2.5 防治技术
第一, 农业防治。在播种前应深翻土壤,减少地老虎的产卵量,杀死初卵的幼虫;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消灭虫卵。适当早播能错开幼虫的为害期;人工捕捉幼虫,幼虫白天躲藏在土壤中,种植户可以寻找萎蔫苗,拨开周围土壤,挖出大龄地老虎的幼虫[2]。
第二,化学防治。选择药剂拌种,没有包衣处理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防治地老虎。选择50%辛硫磷乳油拌种,控制好药量,在拌种前药剂兑水。或者使用50%毒死蜱乳油10 mL兑水1 kg拌种10 kg,堆闷3~5 h后播种。选择药剂喷洒。在定苗前如果发现幼虫,每667 m2选择40%毒死蜱乳油90~120 kg并兑水60 kg后喷雾防治。使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0%氰戊菊酯3 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选择毒土防治。选择50%毒死蜱或50%辛硫磷乳油拌细土,配制成毒土,每667 m2用量为5 kg,均匀地撒在玉米苗根部附近。选择毒饵诱杀。在播种后选择毒饵诱杀,使用豆饼25 kg压碎后形成粉末状,炒香后均匀拌入40%辛硫磷乳油,经过清水稀释后均匀搅拌,豆饼粉湿润即可,每667 m2使用5 kg撒在幼苗周围,防治效果显著。
3 蛴螬
3.1 为害特征
蛴螬终年生活在土壤中,对玉米的为害较大,可直接咬断玉米苗的根茎部位,造成玉米大量减产,并且伤口很容易引起病菌的感染,会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2 影响因素
第一, 土壤温度。蛴螬在土壤中活动,其发生和土壤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当10 cm土层温度达到13~18 ℃时活动最为旺盛,当温度达到23 ℃时向土层移动,在秋季土温下降之后再移向土层的上层。调查研究显示,25 ℃的环境适合成虫生长活动,低温和降雨的条件下很少活动,在闷热和无雨天的夜间活动最为旺盛,春季、秋季是蛴螬发生最为严重的季节。
第二, 土壤湿度。据调查研究显示,土壤过干和过湿都会影响虫卵孵化,土壤湿度在15%~18%有利于成虫的生长发育,如果不在这个范围内,会导致幼虫的死亡率上升。土壤的含水量为15%左右时,成虫的成活率最高。
第三, 地势。被风向阳的地区,蛴螬的数量高于其他地区,坡地的蛴螬数量高于平地。蛴螬的发生和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阳坡的含水量适宜,并且土壤温度较高时,适合幼虫的生长发育。
第四, 土壤的理化性质。蛴螬是一种地下害虫,其生长发育和土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土壤肥沃和较湿润的土层中蛴螬普遍发生。如果在有机质含量低和土壤黏重的地区,蛴螬为害较轻。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蛴螬首先喜欢壤土,其次是沙壤土,再次是黏土。
第五,蛴螬的天敌。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包括寄生虫、寄生螨虫、鸟类和青蛙等。另外,白僵菌和绿僵菌等病原菌微生物也是主要的致病菌,感染之后会导致蛴螬死亡。
3.3 综合防治
第一, 化学防治。有机氯杀虫剂的毒性较高、药物残留高,会对人畜造成危害。随着对蛴螬化学防治研究的增多,当前可以选择的化学药剂包括辛硫磷和甲基异硫磷等,也可以选择生物农药。为了有效防治幼虫,应该加强对蛴螬成虫的防治,成虫防治的药物有敌百虫、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学防治是比较常见的防治方法,并且效果显著,主要包括药剂拌种和拌土处理。但是长时间用药会导致害虫出现耐药性,要控制好用药量和用药时间,减少药物残留。
第二, 物理防治。蛴螬具有明显的假死性和趋光性,可以利用雌性虫体的性气味进行诱杀。可以选择灯光诱杀,据相关调查研究,黑光灯对蛴螬成虫的诱杀能力较强,利用灯光诱杀得到了许多种植户的认可,被广泛应用和推广。此外,利用寄主植物诱杀昆虫,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该种方法简单且高效,能够降低虫口密度,减少经济损失。选择性信息素诱杀,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该技术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最新的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具有高效和灵敏的特点,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不会危害天敌的生长和生存,应用范围广泛。
第三,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当前比较常见的防治手段,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采取以下农业防治手段。因为蛴螬产卵具有明显的趋粪性,没有经过腐熟的肥料或者秸秆不能深入到田间,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控制好浇水和灌溉的次数,控制好氮肥使用量,确保玉米健康生长,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为了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可以在玉米地周围种植蓖麻,该植物含有蓖麻蛋白和蓖麻碱,蛴螬在取食后能被麻痹,使其不能正常入土,可以降低成虫的基数。采取轮作倒茬和深耕的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应该采取水旱轮作,消灭土壤中的蛴螬。通过深耕能灭杀一部分地下害虫,也能让害虫或虫卵暴露在表面,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做好田园清理工作,经常清理蛴螬的寄主植物,减少产卵的机会和次数。加强田间预测、预报工作,分析蛴螬的生长特性,掌握其高发期。
第四,生物防治。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出现耐药性,要考虑到农药的残留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手段。使用白僵菌,该致病菌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针对蛴螬能够达到70%~80%的防治效果。通过研究对比发现,拌土的效果高于喷雾,在土壤中施入白僵菌,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药效能够持续到第二年。此外,将白僵菌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能提高防治效果,防治率高达90%。使用绿僵菌,其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利用绿僵菌能有效防治蛴螬,通过该种方式防治蛴螬的效率高达9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利用白僵菌防治棉铃虫、玉米螟虫和蛴螬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研究学者分离出绿僵菌大孢变种,对蛴螬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以减少该类害虫的为害。绿僵菌的资源丰富,具有容易培养和容易储藏的特点,并且药效持续时间长,是当前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选择苏云金芽孢杆菌,其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经研究出不同的菌株,对蛴螬的杀虫活性不同,在预防地下害虫蛴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昆虫病原线虫,其是蛴螬重要的致病微生物,感染害虫后在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害虫死亡。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线虫新品种资源,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防控蛴螬方面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控,这种手段也是当前比较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不会污染生态环境,还能保证食物链的平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还可以选择通过天敌昆虫降低蛴螬的为害。
4 结束语
在玉米苗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地下害虫,主要地下害虫包括金针虫、地老虎和蛴螬,要了解各类害虫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当前主要的防治手段包括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和方便省时等特点,但是会污染生态环境,也会威胁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防控效果不理想。为此,应该采取农业防治手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选种后做好拌种处理工作,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灌溉,提高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地下害虫的发病原因和规律,选择害虫的天敌防控,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选择灯光诱杀,减少害虫的基数。地下害虫的种类多且分布广泛,不同地下害虫所需要的生存环境存在差异性,要加强对地下害虫的了解和调查,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手段,提高防控效果。
此外,引导种植户加强防控意识和能力,选择易操作的防治技术,加大对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确保玉米健康生长,推动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霞,朱二刚,吴伟华,等.漯河市玉米田小地老虎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28-129.
[2]王文锦.玉米地老虎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4(9):49-51.
(编辑:郭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