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金针虫防治措施
2016-11-17
麦田金针虫防治措施
麦田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其中,金针虫危害有逐步加重的趋势。中国金针虫主要有细胸金针虫、沟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兴安金针虫、暗褐金针虫等。危害麦田的主要是细胸金针虫。通过合理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麦田金针虫的危害。
金针虫危害
金针虫对小麦一年有两度危害,秋后苗期和早春返青期,早春危害严重。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以进入已长大的幼苗根中取食危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结维管组织,导致被害植株干枯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和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成不规则残缺破损。成虫喜吮吸折断小麦秆中流出的汁液。
活动规律
土壤平均温度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此时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至20℃时,金针虫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伏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并进行危害,10厘米土温在7~12℃时是金针虫幼虫危害盛期,土壤温度超过17℃停止危害。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危害很轻。
防治指标
每平方米平均有虫3头以上时就要防治。
防治措施
1.农艺措施:前茬作物收获后,清理秸秆残茬,不在田间堆放和腐烂,以减少幼虫和蛹的数量。小麦出苗前或1~2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并将杂草深埋于40厘米以下的土层或运出田外沤肥,减少幼虫早期食源,消除产卵寄主,可消灭部分幼虫和卵。浇水可以减轻金针虫危害。当土壤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时,金针虫即停止危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是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以起到既防虫又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20升拌种200千克。
⑴毒饵治虫。可用75千克麦麸炒香后加水35~40千克拌90%敌百虫0.5千克,每667平方米用量1.5~2千克,在黄昏时撒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⑵灌根。冬前小麦因金针虫危害造成死苗时,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蔓延。可用50%的辛硫磷每667平方米100~150毫升加水50~75千克灌根。对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卵数量。
(张照坤 德州市陵城区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