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世间小儿女
2022-05-26杨春富
杨春富
陈慧
幼年寄养、婚变离异、病痛折磨、负重养儿,艰难并没有打倒陈慧,反而令她踏实、乐观、坚强。在摆摊之余,陈慧写了两本书,她被大家称为励志的“摆摊作家”“野生作家”。
江苏省如皋市姑娘陈慧自3岁起就离别亲生父母到了养父母家,直到13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职高毕业后,陈慧开了家裁缝店,可一场大病让她的工作难以为继。前途暗淡,陈慧不免长吁短叹,小姨见此情景,便把她带到浙江余姚小住。在余姚,27岁的陈慧认识了前夫。
结婚后,陈慧和公婆一起在乡下生活,丈夫在余姚市区上班。丈夫工资不高,挣来的钱抽烟、买彩票,补贴家用的并不多。丈夫每周回家一次,然后就一溜烟地跑到麻将桌上去了。陈慧稍有微辞,就会遭到丈夫抢白:“谁说男人就一定要养家?”
陈慧的丈夫是独生子,从小备受溺爱。婆婆见陈慧给自己的儿子脸色看,就跟着帮腔:“男人工作辛苦,回家就让他放松放松吧。”
2006年夏天,陈慧剖宫产生下儿子,除了生母给的钱,她没有其他收入,眼见手头越来越紧,陈慧不由得焦虑起来。生下儿子9个月后,她开始在菜市场摆摊挣生活费。每天凌晨3点,她把熟睡的孩子抱到隔壁婆婆床上后,就摸黑去菜市场抢位置。一次,陈慧正专注地蹬着车,不知从哪个角落跳出一只夜游的狗,“汪汪”叫着追了她好远。她狼狈地逃,眼眶辣辣的。
更让陈慧委屈的是夫家的不理解。一天吃完午饭后,公公对陈慧说:“你能不能去找个厂子上班?像你这样天天在菜市场摆地摊,太难堪了,太没面子了。”
正低头给孩子喂饭的陈慧猛地抬起头,大颗泪珠落在孩子小小的肩上,她有些激动地说:“爸爸,我不偷不抢,行得正坐得直,靠自己的辛苦挣钱,哪里难堪?伤谁的面子了?”
丈夫靠不住,公婆不体谅,孩子尚在襁褓,如果继续下去,陈慧觉得自己会得抑郁症,于是,她要求和公婆分开住。建新房的大部分钱是陈慧筹集的,丈夫从亲戚那里借了一些。
住进新房的第四年,陈慧离婚了。
陈慧在家中看书做笔记。徐学栋/摄
陈慧凭着自己的努力在余姚梁弄镇菜市场站稳了脚跟,附近很多人都习惯了在她这里顺手捎些必用品,方便又便宜。
每天晚上把孩子哄睡后,陈慧就打开台灯看书,或在自己的QQ空间里随心所欲地写点什么。她喜欢阅读,是小时候受家里一名帮工的影响。那时,陈慧的生父开磨坊,请邻村的和儿叔叔做帮工。和儿叔叔住在他们家,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也不忘看书。陈慧陆续从和儿叔叔那里看了很多书,并由此爱上了阅读。
日子枯燥、乏味、疲惫,孤单如影随形,陈慧尝试记录童年琐事、菜场见闻、人情世故等。写作仿佛为她被灰色帷布遮盖的日子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让微光照了进来,让她暂时从鸡毛蒜皮的琐碎中超脱,让她能在咄咄逼人的生活面前喘口气。
很多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陈慧端坐在位于小溪边的房子里,慢慢地写着她想写的文字,一天、一月、一年,然后好几年。后来,她把这些文字发到余姚阿拉社区的论坛里,引起了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得益于摆摊的缘故,与陈慧打交道的都是四周山乡的百姓,他们隔三岔五就到她的摊位前买些小东西。陈慧性格直爽,人缘好,三姑六婆即使不买东西也乐意找她唠唠嗑。这些人以及她们讲出的故事,都成了陈慧写作的素材。
从2010年冬天开始,陈慧把听来的故事诉诸笔端:勤劳和善的川妹子白珍、游戏人生的万红旗、常做逃妻的项北妮、借钱不还的潘琴……这些生活在梁弄镇的人鲜活灵动地出现在她的笔下。
2018年6月,陈慧的第一本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正式出版,封面有一段话:“生命和岁月赋予他的,末了,又一丝一毫地往回收。在看似潦草的人生里,他们平和地活着,平和地消逝。”宁波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的徐飞说:“陈慧的书有一种少见的魔力,能让人因人物命运而悲,却又被作者质朴且乐观的文字抚平伤意,在悲喜交错中尝尽人生百味。”
这些年,陈慧摆摊、写作、带孩子,离不开身边好心人的帮助。每天上午,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会推着小推车到菜市场做生意,中午回家,她的家门口常会多一些瓜果蔬菜。陈慧居住的村里大部分是老人,他们的儿女们基本都不在家,老人们的手机、闹钟等出了问题,都会拿过来找陈慧帮忙修。因为陈慧在家排行老三,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三三”。
陈慧在菜市场看书。徐学栋/摄
一次,陈慧在路中间卖东西,一个男人路过骂了她,话说得很难听,陈慧没敢回嘴,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儿。一个逛菜市场的大伯见状赶了过来,站到她前面和那个男子理论。大伯快90岁了,有时陈慧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大伯还会自告奋勇地帮忙守摊。逢年过节,陈慧会带上礼品去看望大伯,但过几天大伯又会带些礼品放到陈慧的小推车上。
最让陈慧欣慰的是儿子宣宣从最初对她的不理解到渐渐心疼她。宣宣上了中学后就自己烧饭、洗衣服,还会给陈慧准备饭菜。有一次陈慧摔伤了,每天天刚亮,宣宣就帮她把小推车推到菜市场;中午,宣宣再从学校跑回菜市场把小推车推回家。这样的日子,娘儿俩坚持了一个月。
2021年4月,陈慧的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出版了。这部散文集写的是她在浙江余姚小镇梁弄和故乡江苏如皋蔡家庄遇到的一个个小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真实的原型。那位快90岁的大伯被收錄在《宋家阿公》一文里;醉鬼范德轩膝下懂事得令人心疼的锦玲和锦宁姐弟被收录在《大院里的阳光》一文里;在《父与女》一文里,有两代人代沟的冲突及亲情的融合;在《陶姨》一文里,有东北丈母娘对女儿远嫁江南的焦虑与牵挂……故事里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艰辛,也有温暖。
“陈慧的笔力硬,有冷锋芒,没有什么故作浪漫的柔婉样子。陈慧的优势是用质朴的语言写她的身边世界,写原生态的底层生活,这是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来的,也是沉迷于虛拟空间的网络写手写不出来的。”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袁志坚在书评中这样写道,“陈慧的文字和她的生活状态一样,真实得有些粗粝,却有一股活力。那是绝处逢生的微光迸射,由内而外,倔强不屈。或者是独处幽暗的热血潜流,难以抑制,有木刻般的冷峻。”
“摆摊与写作都是生活本身,前者保障了柴米油盐的细水长流,后者滋养了春夏秋冬的来日方长。”陈慧说,“我们都是世间的小儿女,无论命运如何安排,我们都要好好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给父母丢脸,这是成年人最起码的体面。”她要继续留在菜市场,把故事一直写下去。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