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连公交车站名称看辽南水文文化

2022-05-26刘颖刘殿旭

现代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连

刘颖 刘殿旭

摘  要:公交车站名称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区域文化和社会心理。通过对大连市3111个公交车站名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连地区公交车站名称具有以下特点:三四音节占比较大、音节具有节奏感、符合对称审美原则、车站较多采用与水文文化相关字词命名等。由此可知,辽南水文文化大多体现在以企业公司、海防要地等为命名理据的地名与建筑名称中,往往采用海洋、水域特点来命名,借此表达以海为荣、向海而兴的美好向往和深刻寓意。对辽南水文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大连;公交车站名称;辽南;水文文化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为支撑,高质量创建辽东半岛蓝色经济區,统筹推动‘渤海翼’与‘黄海翼’协同发展,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1]。大连作为辽宁沿海城市,是我国北方沿海的重要港口,其交通建设对巩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振兴起着重要作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辽十四五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省,完善基础交通网络,“因地制宜发展轨道交通,以沈阳、大连为重点,依托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市域(郊)列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稳妥有序推进沈阳、大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作为现代化城市出行的主要工具,包括城市轨道在内的公共交通贯穿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大连公交线路共有488条,公交车站名称共有3111个。本文以大连市公交车站名称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大连市公交车站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并借此管窥辽南水文文化,为辽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大连公交车站名称音节数量分析

音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础,起到沟通桥梁、传递信息的作用。黄伯荣、廖序东指出:“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语音就是一个带调音节,有后缀‘儿’字是例外,是两个汉字读一个音节。”[3](P73)对于含有数字的车站名称而言,往往按照具体车站名称的播报语音为准。如“124中学”车站名称的播报语音为“幺二四中学”,为五音节;“44号小区”的播报语音为“四十四号小区”,为六音节。含有特殊符号的车站名称,仍然以具体车站播报语音为准,如“天鸿1.7英里”的播报语音为“天鸿一点七英里”,为七音节。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对大连公交车站名称的音节数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去除重复的不计,大连公交车站名称共有3111个,其中,双音节221个,三音节1034个,四音节1083个,五音节415个,六音节245个,七音节68个,八音节27个,九音节13个,十音节及以上5个。在这些公交车站名称中,音节最多的是“民悦广场(大连北站北广场)”,为十一音节;最短的是双音节,音节数量差距较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以三音节、四音节居多,分别占总数量的33.23%和34.81%,五音节、六音节和二音节次之,七、八、九及十音节以上占比较小。

我们知道,四音节的表达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与三音节相比,它的重复性较小,易于让人分辨。同时,因为四音节数量适中,不会给人们造成记忆上的困难。邓丹等指出,“一般说来,四音节是构成汉语韵律词的最大限度。”[4](P86)吕叔湘亦认为,“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5](P427)。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四字成语的使用要大于三字熟语的使用,从而对四字格音节格外熟悉,在交际中也会下意识地选择四音节,这也是为什么公交车站多为四音节名称的主要原因。

从音节节奏来看,大连四音节的车站名称可以分为三种:“2+2”“3+1”“1+3”。其中,“2+2”形式最多,有964个;其次是“3+1”,有102个;再次是“1+3”,有17个。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人出于对称美的审美要求。吕叔湘指出,汉语在音节数目上会出现为了拼凑四个音节,而添加或删除音节的现象[5](P427)。这种现象在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中也有体现。比如,为了构成“2+2”四音节节奏,普兰店公交线路会将“普兰店”简化成“兰店”,以寻求音节的对称,从而形成了“兰店政府”“兰店车场”“兰店市场”“兰店园区”“兰店诊所”等车站名称。

三、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与水文文化

李宇明指出:“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文化的风向标。”[6](P106)大连作为临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与水文文化,这不仅在大连闻名遐迩的自然环境、海副产品中可窥见一斑,也在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水文文化中得以体现。

(一)车站名称词汇与水文文化

1.水文文化的“水”部字

水是万物之源,人们对于水的复杂情绪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与“水”有关的客观事物被代代流传,并形成相关文字。以“水”为部首的名称词汇直观体现了水文文化,这在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中也多有表现。

1)海

大连位于我国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字深入到当地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水部》:“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作为滨海地区,大连公交车站中共有139个名称带有“海”字,如海口、海顺、海湾高中等。

2)沟

《说文解字·水部》:“溝,水渎。广四尺,深四尺。从水冓声。”段玉裁注:“水渎也。匠人职曰:‘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在古代文献中,“渎”既可以指水沟、水渠,也可以泛指江河大川。大连水道众多,沟渎纵横交错,民众往往在较为平缓的水域周围居住,并发展为或大或小的村落,像“沟”这样的地理环境就成为地名和公交车站名称。大连公交车站中带“沟”的名称有109个,如迟沟、茶叶沟、上金厂沟等。

3)洼

《说文解字·水部》:“洼,深池也。”段玉裁注:“洼,深池也。《史》《汉》皆云得神马渥洼水中。《庄子·齐物论》云:‘似洼者。’”大连公交车站中,直接以“洼”命名的有5个双音节,2个三音节。其中,青泥洼桥是大连人最为熟悉的车站名称之一。

2.与水文文化有关的其他部字

1)屯

《广雅·释诂三》:“屯,聚也。”可见,“屯”本来是指聚集之处,后来亦指称河港靠船的地方。作为渔海地域,渔业一直是辽南的重要产业,船只出海和靠岸的地方逐渐形成人群的聚集地,并最终成为村落聚集地的通名。如今,大连很多地方的水域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屯”的具体含义也知之甚少,但是将“屯”作为地名的称谓一直保留下来,并成为大连公交车站名称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显著标识。大连公交车站中,共有171个带“屯”的名称。其中,用以表示居住地的有132个,如北海屯、北崖屯、南滩屯等。

2)咀与嘴

一般认为,“咀”与“嘴”可看作一对异体字。在各地方言中,“咀”大多用于地名,是指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沟的地方或村庄。邵华曾对“咀”与“嘴”地名用字规范化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咀”的产生时间要比“嘴”早[7](P116)。据《大连古镇》记载,大连湾街道东南黄海沿岸有以“大嘴子”命名的古人类聚居遗址,坐落在三面环海的半岛上[8](P12)。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渔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另有大量的鱼骨、鱼骸。由此可以推测,在很久之前,大嘴子周边就有海、湖等水域存在,当时的人们以捕鱼为主要方式。在大连公交车站中,以“咀”命名的有6个,如黄古咀港、张山咀等;以“嘴”命名的有10个,如黑嘴子、沙湖嘴、西湖嘴等。其中,黑嘴子、西湖嘴的位置皆处于三面环沟或环水的区域,有可能是由“黑咀子”“西湖咀”的名称演变而来的。

3)桥

《说文解字·木部》:“桥,水梁也。”“桥”虽然是以“木”为部首,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军认为,桥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物质通道,更是蕴含历史记忆之风物,是桑梓文化的重要载体[9](P75)。大连水道纵横交错,陆路四通八达,构成了极为复杂的水陆关系网络,必须通过桥梁、拱道才能进行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有些湖河水域被填平,有些水路则被重新疏通。在大连公交车站中,以“桥”命名的共有72个,其中,有以具有实际交通功能命名的,如海洋大桥、跨海大桥、建设大桥等;也有只是单纯含有桥的名称的,如桥东、青泥洼桥、三里桥市场等。

(二)车站命名理据与水文文化

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公交车站的命名通常需要依据特定的参照,具有一定的理据性。通过对大连公交车站的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公司、海防要地、居民聚地、宗教庙宇、公园广场是车站名称命名的主要方式,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水文文化信息。

1.企业公司

企业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一座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强有力支撑。大连市拥有数以万计的经济产业,企业的发展对大连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潘峰、杨凯指出,企业名称是一个命名造词的过程,有着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语用效应,是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10](P63)。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公司的名称亦体现出该城市的经济特点、精神风貌。在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中,许多都是来自当地的企业公司名,其中,有53个与辽南水文文化有关,如海事达、东方渔港、金韵水产、大连水建公司、八仙岛海参、西太平洋石化等。由于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水产加工业遂成为该地的支柱产业,以这些企业命名的公交车站名称,也彰显出辽南所独有的乡土风味与水文文化气息。

2.海防要地

辽南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海上交通枢纽和海防要塞,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从辽代至明清,这里曾驻扎过大量的海防军队,并留下了很多军事遗址,这在公交车站的名称中也得到突出的体现,如水师营、旅顺军港等。水师营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因易守难攻而成为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师基地。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旅顺水师营,之后,人口不断增多,营区扩大,居民点扩充,逐步形成以原十家大街为核心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大街。光绪六年(1880),清政府撤旅顺水师营,于旅顺口筹建北洋水师。从此,水师营由军营演变为集镇村落。20世纪30年代,水师营成为旅顺最繁华的集镇。大连公交车站中的水师营和水师营市场,均以此为命名理据。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旅顺口“为直奉两省海防之关键”,“盖咽喉要地,势在必争”,于是将在旅顺建港设坞的计划正式上报朝廷,获得批准;至1890年,旅顺船坞全部竣工,遂成为北洋军事重镇。与此相关的公交车站名称较多,如旅顺军港、军港、海防街等。

3.居民聚地

在遼南地区的村落聚居地名称中,有许多是以水文文化为载体的。同时,大连公交车站也以这些村落名称为命名理据。它们大多是以通名形式来反映水文文化,包括北海村、海洋村、河北村等村落29个,北海屯、南滩屯、二扁滩屯等村落132个。随着辽南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住宅小区,其中亦不乏以水文文化为命名理据的,使城市居民获得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大连市海尚明珠、金渤海憬、丽湾海景、世贸寰海城、鑫佳源地产、大港永安四季、中海英伦观邸、鲁能胜地琴海园等134处楼盘、住宅的名称,皆体现出辽南水文文化对社区聚居地的深远影响,它们也成为公交车站的名称。

4.宗教庙宇

江河湖海中的河伯、龙王等水系神仙是中国古代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信仰与精神追求。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对人自身的认识都非常有限,往往会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向神灵顶礼膜拜,祈求丰收吉祥、平安幸福。辽南地区海域辽阔,水系复杂,素有“北方河网”之称,而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观念,当地人民的渔猎活动较为频繁。在辽南地区,与水神崇拜有关的主要是妈祖神系和龙王神系,这在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中亦有所体现。

先看妈祖崇拜。孙晓天认为,辽宁地区的妈祖信仰应开始于元代,通过海上通道,由山东传入辽南旅顺地区,并随着水域的贸易往来而传播至辽宁其他地区[11]。妈祖神系遂成为辽南神话传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大连公交车站名称中得以体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连普兰店线102路车站的妈祖宫站。再看龙王崇拜。与妈祖神系相比,作为辽南地区的本土神系,龙王信仰的历史更加悠久,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相传辽南地区有龙王专属的天然浴场,深得龙王宠爱,于是它便将福泽和恩惠降临到辽南大地,保护出海的渔民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收获满满。可以说,龙王信仰是辽南地区水文文化和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也成为大连公交车站命名的重要理据。相关车站名称有龙水路、龙王塘、大龙王塘、龙头镇、小龙塘、龙王庙村等。

5.公园广场

大连是一座以广场著称的城市,共有102个广场,不仅是广场数量最多的城市,而且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这些广场、公园不但兼具休闲娱乐、疏导交通等功能,同时广场、公园的名称还向游客展示着辽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水文文化。为了方便人们的游玩与出行,在各个广场、公园附近通常会设立公交车站。据我们统计,大连以广场、公园为命名理据并兼顾辽南水文文化的车站名称共有16个,如海贝广场、海湾广场、明珠湾广场、滨河公园、湖滨公园、海之韵公园等。

四、结语

总之,大连公交车站名称是辽南区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对研究辽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结合水域的自然特点和命名理据为公交车站命名,其间寄寓着民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从而构成了富有文化蕴含、人文气息、地域色彩的名称。在公交车站名称中,有些是“以水为源”“以水为荣”,表达对安宁、祥和生活向往的,如桃源里、乐活源等;有些是根据海的四通八达的特点,表达事业通达、一帆风顺的,如海事达、通海街、海达广场等;有些则是依据水的泽被万物、有容乃大的特征,表达造福民生的心愿、宽容豁达的气度的,如明泽街、尚海湾等。辽南水域作为民众的生命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塑造了辽南城乡文化的风貌特色,凝铸着辽南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辽南人也通过传承水文文化、弘扬水文精神,来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辽南、魅力辽南。辽南水文文化,正在以“涟漪”形式向辽宁、东北、中国乃至世界传播、辐射辽南“水”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

[2]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4-08.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邓丹,石锋,吕士楠.普通话四音节韵律词的时长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A].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李宇明.城市语言规划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7]邵华.从“嘴”和“咀”谈地名用字的规范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6).

[8]大连市地方志办公室.大连古镇[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1.

[9]孔军.“桥”字释义及桥文化功能研究[J].汉字文化, 2021,(4).

[10]潘峰,杨凯.企业名称认知心理的语用频率效应——以中国2010年500强企业名称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 2013,(1).

[11]孙晓天.辽宁地区妈祖文化调查研究——以东港市孤山镇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Hydrological Culture of Liaonan from the Name of Dalian Bus Station

Liu Ying,Liu Dianx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Abstract:The names of bus stops reflect the social cul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reg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3111 bus station names in Dalia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ames of bus stations in Dalian hav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ree or four syllables, rhythmical syllables, symmetrical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more stations are named with words related to hydrological culture. The names are often nam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 and water, which express the beautiful aspiration and profound meaning of taking the sea as the pride and being prosperous to the sea. Understanding the hydrographic culture of Liaoning can help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Liaoning,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vide social economic of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Dalian;bus station name;Liaonan;hydrological culture

基金項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东半岛胶辽官话声调类型及演化实验研究”(L20AYY003)

作者简介:1.刘  颖,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2.刘殿旭,男,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连
对大连日企日语人才需求现状的分析
中韩自贸区建设对大连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连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措施
大连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基于ASEB栅格分析方法的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