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方言词语看广州婚俗文化

2022-05-26季琴

现代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婚俗广州

季琴

摘  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则折射出一定的地域民俗文化。通过对广州方言词语的调查与解读,可以全景式地展现出广州当地的议婚、定婚、成婚、婚后仪式,以及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文化情况,如再婚、离婚等。将广州方言词语与婚俗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广州的方言词语焕发活力,还可以使广州当地的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广州;方言词语;婚俗

一、引言

温端政曾指出:“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民俗的形成与推广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1](P202)可见,地域民俗与方言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某地存在某种民俗,然后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方言词语。而方言词语作为一个地域民俗的载体,是地域民俗文化得以巩固与传承的媒介。本文通过对广州方言词语的考察与阐释,来探寻具有广州地域色彩的婚姻习俗,并为广州方言词语的研究提供实证理据。

二、广州方言词语所记载的婚姻仪式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P913)在古人心目中,婚姻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延续子嗣、传宗接代。确实如此,婚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手段,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他地区的民间传统观念一样,广州当地也将婚姻视为是“终身大事”,婚俗中的乡规民约是大家必须遵循的,对于女人没有经过正式的结婚仪式而到男家的行为,当地人戏称为“拉衫尾”或“絣衫尾”(“衫尾”指“衣角”,“絣”表示“揪、拽”)。传统的广州婚礼仪式庄严、隆重,每一道程序均有相对应的婚嫁词语来表示。

(一)议婚仪式

议婚是婚姻的先行程序,即商议婚娶。“凡婚娶必议婚”,议婚是男女双方所属家庭之间交换彼此信息的一种沟通方式。广州方言词语所记录的议婚过程,主要有媒人牵线、相亲、合八字等。

1.媒人牵线

《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3](P271)从婚姻模式的角度来看,媒人是给未婚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中介人,在婚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广州话中,做媒叫“拨大葵扇”(“拨”表示“搧”)或“揸大葵扇”(“揸”表示“拿、握”)。这一说法源于粤剧,粤剧中的媒人总是拿着一把大葵扇。“媒人”既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女性媒人叫“媒人婆”,男性媒人叫“媒人公”。媒人有好有坏,对于以骗取钱财为目的、品性不端的媒人,广州人称之为“媒棍”。“棍”在广州话中读作guen3,有“骗”的意思,如“畀人棍咗十文鸡”(被人骗了十块钱),“佢差啲畀坏人棍咗”(他差点给坏人骗了)。

2.相亲

经媒人说合之后,男女双方要见上一面,即“相亲”,广州话叫“相睇”。相亲一般在媒人的陪同下进行,媒人在引荐男女双方之后,觉得自己夹在其中会妨碍男女之间的交流,通常会以剥花生为借口而予以回避,你谈你的,我剥我的。于是广州话中就用“剥花生”来表示“陪同他人谈情说爱”。

3.合八字

在议婚阶段,男女两家交换信息的载体还有文字书帖。书帖上面写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广州方言中将这种书帖称为“年生”。相亲之后,将“年生”交给算命先生,由他测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有无冲犯,即“合年生”(当地人也称作“定年生”)。可以说,“合年生”是“婚姻天定”观念的行为化表现。如果双方八字相犯不和,就不提婚姻之事;如果双方八字相和,男女两家就要交换庚帖,即“落帖”。

(二)定婚仪式

经过前面的步骤之后,婚事由议婚阶段进入定婚阶段。《礼记·曲礼上》:“非受币,不交不亲。”[2](P16)这是说,如果女子没有接受聘礼,男女双方就不会有交往,更不会关系亲近。定婚受聘在广州俗称“担饼”,按照当地习俗,定婚聘礼必备“礼饼”,并且“礼饼”在聘礼中所占的份额极大,有钱人家送饼可达数千斤,因此,“礼饼”又叫“嫁女饼”。男方把聘礼挑送至女方家,称为“担饼”或“送嫁女饼”。因为嫁女儿时接受了男方所送的礼饼,所以广州话中还用“饼䍇”来代指“女儿”。

在定婚阶段,媒人作为中介人要为双方家庭议定聘礼金额,即“讲礼事”,“礼事”在广州话中表示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确定礼金金额之后,男方按照约定时间将聘礼送到女方家,这叫“落文定”;女方接受男家聘礼,这叫“受茶”,俗称“食咗人茶礼”。广州当地认为,受聘之后的女子才算得上“成咗人”,所以“成咗人”在广州话中表示“定婚”,如“佢個女成咗人嘞”(他的女儿定婚了)。女方家为女子定婚时,不能让女子本人知道,女子要到亲朋家躲几天,这叫“避礼”。男女双方都同意后,要请人选定一个吉利的结婚时间,民间俗称“择日”。吉日确定之后,应及时告知女家。女子得知夫家迎娶日期,要躲在房内不见生人,邀约女伴来唱送嫁歌,当地人称作“知日”。然后,双方家庭开始各自准备婚事。

(三)成婚仪式

成婚礼即六礼中的“亲迎”,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礼节繁缛而又隆重。人们借助名目众多的礼俗,表达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婚夫妻的祝福。

1.成婚之前

结婚前一两天,男家会将礼品送到女家,这叫“过礼”。女家将男方的“过礼”收下,同时也会回送一些食品和衣物,并装在盒子中,这叫“回盒”或“回盘”。“过礼”与“回盒”表示男女双方家庭彼此互相尊重、礼尚往来。

男子结婚前要“上字架”,即男方家长为男子起个字,然后将名与字写在红纸上镶入镜框中,再把镜框挂在客厅墙上,表示该男子已经成人,这种镜框叫“字架”。在婚礼前几日,女子要深居闺房,并邀请平日要好的姐妹、女友相陪,这时女子会边哭边唱,俗称“哭嫁”,广州话叫“開叹情”。

結婚前三四天,女方会将嫁妆衣物装箱,这叫“落笼”。“落笼”是为“搬嫁妆”作准备的,即将嫁妆送到男家。从“搬嫁妆”可以看出女方家的经济状况以及为人是否大方、做事是否细致讲究等。从古至今,重视子嗣在我国各地婚俗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广州旧时新娘陪嫁物品中的“子孙桶”也具有这一寓意。子孙桶里面一般会放些莲子、花生等果品与一封利市(红包),新娘过门后,由男家的一位男童把马桶盖揭开,取走利市,这个马桶方能使用。“子孙桶”的功用相当直白,主要是用来祈子的,希望新娘为婆家延续香火,多子多福,家业兴旺。

2.成婚当日

婚礼举行时,新郎的同辈男性亲戚朋友都会来帮衬凑热闹,这班人俗称“拜案”“案兄弟”“会友哥”。女家也会邀请一些女子来陪伴、跟随新娘,这些女性叫“大妗姐”。

男方去女方家迎娶,首先要行“催妆”礼,即鼓乐队在女家门口外吹打多次,催促新娘上轿。“催妆”是成婚礼的第一步,此礼一行,便代表着亲迎的开始。

按照旧例,新娘要“打线刀”,即用一根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也叫“镊毛”,北方叫“绞脸”。未婚女子所梳的发髻为“乜髻”,歪在一边,并留着刘海;广州人把“刘海”称为“”(读作yem4-1),因此,未出嫁的少女也叫“留妹”。直到结婚之后才不再留刘海,而改梳正式的发髻。这种仪式标志着女子从此长大成人,不再是黄毛丫头,也反映了婚礼的庄重感、仪式感。成婚这天,新娘头上盖着“头帕”,脚上穿着船形底的“辘辘鞋”,凤冠霞帔,等待新郎迎娶。旧时迎娶的工具一般为轿,轿上布置着红花、红绸等喜庆装饰,俗称“彩轿”或“大红花轿”。临上花轿前,要举行“坐歌堂”仪式,女子在堂前坐定,在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父兄向其送酒,女子则向父兄唱哭祝词以示告别娘家。女子在上轿时,一边啼哭,一边念念有词,这叫“喊四句”。按照广州当地的规矩,新娘的弟弟“舅爷仔”要坐青衣轿跟着新娘花轿到男家,一方面是为了护送新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娘家的威望。送亲队伍中的年老妇女叫“送嫁嫲”。新娘乘坐轿子来到新郎家,在落轿时,要撑开一把“罗伞”(用绫罗做的伞状物)遮住新娘,以免受到邪气的侵扰,同时也寓意着开枝散叶、大吉大利。

按照旧时礼节,新娘在过门后,要行“拜门”礼,拜见婆家的亲族,并给婆家的亲友奉茶,这种茶叫“新妇茶”。叩见婆家长辈时,新妇会得到利市(红包),这叫“拜钱”。新娘也要给男家下人封赏利市,俗称“下满堂”。新娘过门后,还要请全家一起吃西瓜,当地人称作“结缘”。

结婚拜堂时,必须找一对好命的老妇人和老头儿,老妇叫“花婆”,老头叫“花公”,同时点燃一对花烛。然后,新郎新娘在堂前祭拜天地神明及列祖列宗。在结婚之夜,还要吃“暖堂饭”,在厅堂设合卺席,新郎新娘并坐,两边有四个伴郎陪坐,共进晚饭。吃“暖堂饭”时,新郎的朋友要说四句贺喜的话,每句字数相同,由伴郎答对,广州话称之为“提四句”。“拉埋天窗”是个地道的广州方言词,“拉埋”的意思是“关闭”,旧时的广州几乎每间房屋的屋顶都会开设天窗,便于通风与采光,一般在下雨的情况下才会关闭,而新婚之人晚上要把天窗关好了方可睡觉,以防他人偷窥,久而久之,“拉埋天窗”就用来表示“结婚”。

作为人生中的重大仪式,婚宴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广州话中,表示婚礼酒宴的词语有“新妇酒”“喜酌”,日常生活中也会说“几时请我饮新妇酒(喜酌)啊”“几时摆新妇酒(喜酌)啊”。由此可见婚宴在广州婚俗中的重要性。

旧时的民众通常相信语言是具有某种神奇魔力的,认为语言能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说出什么样的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应。广州人同样相信语言的灵力,比如,因“血”字不吉利,就将“猪血”改称“猪红”。语言既然具有灵性,就可以起到祈福避凶的作用。在广州的传统婚俗中,堂倌(主持喜事者)与大妗姐还要吟诵吉祥词句来祝福新人,因为这些吉祥的词句是成系列的、模式化的,所以当地人称作“时文”。出于求吉纳福的心理,广州人还把婚嫁时所用的烧猪称作“金猪”。

在成婚之日,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张贴具有吉祥寓意的“喜联”,亲朋好友都要奉送“喜幛”(上面题有庆贺词句的整幅绸布)。新郎的亲友还要将鹅、酒和其他迎亲礼挑送到新娘家,称为“担鹅酒”;为举办喜事而搭建的棚子则称作“彩棚”,也叫“酒场”,如“搭個酒场来摆酒,阿陈個仔娶老婆喎”。

(四)婚后仪式

1.荷惠、梅酌

“荷惠”仍属于旧时礼仪,是指新妇过门的第二天早晨,在拜见翁姑及亲属时,献上币帛帨履。在婚后的第二天,男家仍要摆酒席宴请宾客,这叫“二朝梅酌”。

2.三朝礼

旧时结婚三天后,新娘要脱下凤冠霞帔,换上“㡁裙”,即上衣为黑底花褂,裙子为红底绣花。广州当地流行“三朝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娘和新郎首次回女方家探亲。男家还要派人陪伴新郎去新娘家,陪伴之人叫“幐穿石”,他们需要精通相关的礼仪规矩。新娘在回门时,要“开新包纸”,分送利市红包给娘家的晚辈及下人,也称作“新包纸利市”。新娘还要请家人姊妹吃饭,当地人称为“消公道”。新郎也要像新娘过门时那样行“拜门”礼与“下满堂”,即拜见女家的亲族与回封给女家下人利市。回门时,女方家要“待新女婿”,即招待新婿与“幐穿石”吃饭。结婚三天后,女家的亲属要担饼食送给男家,叫“担茶”。

3.辞仙、鑽节罅

广州一带过去流行“拜仙”习俗,主要是未结婚的女子在农历七月七日祭拜织女,也称“拜七姐”。女子在出嫁后的第二年的七夕节,要回到娘家举行一次“辞仙”仪式,表示今后就不再参加“拜仙”活动了。“鑽节罅”则是指已婚妇女在端午节、中秋节后一日回到娘家居住,显示出对娘家的眷恋之情。

三、广州方言词语所反映的特殊婚姻形态

(一)倒(打)泻茶、守清、守生寡

女子在定婚之后、未过门之前,如果未婚夫去世的话,广州话叫“倒泻茶”或“打泻茶”,北方话叫“望门寡”。有些女子在未婚夫死后,不愿再嫁他人,仍嫁往未婚夫家,侍奉公婆,当地人称为“守清”。“守生寡”则是指有些妇女虽有妻子的名份,却无实际的夫妻生活。

(二)自梳女、契相知、唔落家

“自梳女”是指自行梳髻以示终生不嫁的女子。它是一种独特的婚姻习俗,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番禺、顺德、南海为盛,在广州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契相知”也叫“拜相知”,是指志同道和的女子结为姐妹,并相约不嫁。如果有人变心,另找相知,其他姊妹就会联合起来去打她和她的相知,俗称“打相知”。有的女子在父母的强制下被迫出嫁,便采取“唔落家”的方式进行抵制。所谓“唔落家”,是指女子结婚之后、生育之前不从夫居,长住娘家,只有逢年过节方到夫家短暂留宿;等到生了孩子之后,才在夫家长期生活,这时称为“正式落家”。

(三)赘婿、养媳、撚妹、埋街

广州当地还存在着赘婿、养媳等特殊婚俗。在广州话中,称招女婿入赘为“招郎入舍”,称童养媳为“新妇仔”。旧时有人会从贫穷之家购买幼女,将其养大成人之后,再卖给富貴人家为妾,广州话称之为“撚妹”或“撚猪花”(“猪花”是半大的猪,育肥即成肉猪)。广州属于沿海地区,水、陆居民的生活习俗存在较大差异,彼此之间很少通婚,在广州话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语表示水上居民与陆上居民结婚,叫“埋街”。“埋

街”原本表示“靠岸、上岸”,后来又用以喻指船家女嫁到岸上人家。

(四)再婚与离婚

广州话称女人再嫁为“返头嫁”,称男子娶再婚女子为“着人旧鞋”;再嫁女子则被称作“返头婆”“返头啄”“三枝桅”。以上均为蔑称,由此可知,广州当地深受“从一而终”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再婚女子持有偏见。按照客家风俗,女人再婚时须穿红屐,这种习俗传入广州之后也流行开来,因此,广州人又戏称再婚妇女为“红屐仔”。在广州话中,关于旧时离婚习俗的词语主要有“分妻”与“分书”。“分妻”即“休

妻”,“分书”即“休书”,指休妻时所写的文书。从这两个词语不难看出,旧时广州的离婚主动权是掌握在男子手中的。

四、结语

就语言表达而言,广州话在表现婚俗事象时,观察细腻,语义生动,以求异为主,求同为辅。对于不同的婚俗事象,广州人会使用不同的方言词语加以区别。比如,对于男方而言,前去女家迎接新娘称为

“娶”;对于女方而言,随新郎至男方家中则谓之“出门”。但偶尔也会用相同的词语来表示不同的婚俗,如“下满堂”既表示结婚时新娘封赏男家下人的利市,又表示回门时男家回封给女家下人的利市;“拜门”既表示新娘过门后拜见婆家的亲族,又表示三朝回门时新郎拜见女家的亲族。以上称谓之所以完全相同,主要原因是在于新郎与新娘的行为举措完全一样,这也体现出夫妻一体、同心同行的美好寓意。

同时,广州人还善于通过创造新词语来表现婚俗事象,如“上字架”“暖堂饭”“坐歌堂”“知日”等。有时也会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采取赋予旧词以新义的方法来表示婚俗事象,如“拉埋天窗”“埋街”。这些立足于本土文化环境所创造的婚俗方言词语,大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表示做媒的“揸大葵扇”,就体现出浓厚的本土气息和乡土风味。

总之,广州话中的婚俗方言词语,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当地传统的婚俗文化。这些婚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广州人重视宗族、敬重长辈、不忘本根、追求和谐、避凶趋吉、延续子嗣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制度压迫下,一些女性敢于反抗传统婚姻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进步思想。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方言和民俗[J].中国语文,1988,(3).

[2]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An Analysis of Guangzhou Marriag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Words

Ji Qin

(Chinese Department,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Language reflects national culture, and dialect, as a regional variant of language, reflects a certain regional folk cul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uangzhou dialect words, we can panoramically show the local marriage, engagement, marriage, marriage ceremony and some special marriage culture, remarriage, divorce and so on. The combination of Guangzhou dialect words and marriage custom research can not only make Guangzhou dialect words glow with vigorous vitality, but also make Guangzhou local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 culture bet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Guangzhou;dialect words;marriage customs

猜你喜欢

婚俗广州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of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the 1880s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2020达亿瓦秋冬时尚秀在广州举行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株洲婚俗文化审美特性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