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美育教学评价创新策略

2022-05-26颜佳玥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美育思政

大学艺术修养与思政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两者在学生身上所能体现的德育功能是相似的。课程思政引导和保障艺术修养课程行稳致远,艺术修养课程中蕴含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而贴近现实的教育素材。基于课程思政与美育同向同行的时代要求,对实现《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参照坐标和实现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德育评价”和“改进美育评价”的明确要求,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开设美育通识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渐成普及之势,大学艺术课程评价的定位或导向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如何针对艺术修养教学评价与课程思政相互脱节、艺术教师课程思政职责缺位、课程思政元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地位不够突出的问题,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美育教学评价全过程之中,通过有效评价机制的确立和完善,推动艺术修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以评价创新融入学校育人大格局,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1]。

1《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有效评价的价值意蕴与逻辑机理

在当前国家教育政策大背景之下,全面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设计、组织、运维和保障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乃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也是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课程质量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大学艺术修养》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涵养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美育通识课程,是整个大学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估则可以通过发挥其引导、诊断、改进的功能,对课程建设起到质量保障和目标激励的作用。高校通过“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宏观设计,最终都要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组织和课程落地。新时代的艺术修养课程建设,必然要求与课程思政形成内在的逻辑支撑关系。大学艺术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虽是分属不同学科,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却存在诸多契合之处,不论是在培養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升华爱国主义情感方面,还是在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涵养美好心灵方面,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为美育课程思政的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这种课程建设理念构建的有效评价机制,具有以下创新特质和价值意蕴:

(1)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审美观念的矫正作为艺术修养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突出鲜明的美育育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导向正确、积极向上的政治观念,此种思路实际上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学艺术修养课程的授课质量。因为从广义上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美育的主要呈现方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倾向性。如果授课仅局限于解析所谓纯粹的作品特色、艺术手法或作者生平经历等问题,无疑只能达到课程教学的最低层次。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引导、督促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增强融汇课程思政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扩充授课内容,加入相应的思政元素,校正学生的心理预期,延伸艺术视野,明显提升授课质量。推行美育课程思政评价手段,能够鞭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方法,主动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中外各类艺术作品和文化思潮,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审美教育“追求唯美”“远离社会政治”的论调和“泛娱乐化”的粗陋现状,还原并擦亮优秀艺术精品的思想光芒和社会价值,以“知人论世”为导向分析作品的背景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政治观念,为学生理解、研究当代艺术作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指导思想[2]。

(2)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考核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衔接起来,彰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逻辑机理。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纯粹的美学知识方面效果不错,但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实践能力上收效甚微。如今大学生都是00后青年,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能更好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分辨真与善、美与丑。因此,与时俱进推动《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改革和评价创新,从问题导入、知识传授、活动组织到考核评价等环节一体化设计艺术教学过程,势在必行。

(3)从美育课程评价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出发,以“融和度”为核心观测指标,推动课程思政与《大学艺术修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创新。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3]《大学艺术修养》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对标课程思政的要求,只有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艺术课程评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评价。因而在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中,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美育育人为底色和主打色,实现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多维度融合。《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有效性评价可以丰富学生素质发展指标体系,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审美实践等提供举证数据,也为充实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2《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有效评价的路径选择

2.1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唯量化的评价导向,对美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采用知识点问卷测试、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评价标准单一。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各项要求,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为推进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重构美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纳入其中,体现美育评价的人文性、多元化。为此,应逐步将客观量化测评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4]。比如,将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有机结合,在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艺术养成。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是一种开放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持续改进过程,兼顾差异,鼓励创新。

2.2 实施艺术修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艺术修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理念来自于基于OBE培养模式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从部分高校的评价实践来看,这是一种检验大学艺术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益探索,对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持续改进能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培养标准,一般包括技术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复杂工程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培养标准均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所支撑,并由此形成課程对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为了便于评价每一条培养标准的达成情况,需要在课程内部所涉及的知识点、评价方式等对培养标准的支撑进行进一步分解,并采用成绩分析法(考试、作业)和评分表分析法(讨论、演讲、课程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目前在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中,达成度评价往往会让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这一方面由于传统上教师评价工作常常局限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对于更具综合性的达成度评价比较陌生。另一方面由于校情的差异性,虽有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第三方评价、学生访谈等评价工具可以选择,但尚无成熟的评价模型得到普遍认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越来越多的高校使用监测数据作为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举证支撑,成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趋势。笔者认为,《大学艺术修养》课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成效的客观检视,最核心的是要体现真实。大量连续性的监测数据能够提供较为可信的依据,有效避免了主观臆断带来的偏差。当然,数据处理上也要坚持保真去伪,美育评价毕竟不是“美容”评价,不能够刻意包装。

2.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育课程评价工作

通过网上评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发展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艺术修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动态整改。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对学生客观公正评教进行正确的训练引导,让学生评教有的放矢,更具建设性;二是合理分配学生在评教中扮演的角色,均衡权重,让整个教学评价更加合理;三是把评教活动创设成一种共同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他们在一起努力和成长[5]。

2.4 实行教师自评与同行评议

学生评价虽然在整个教评活动中占重要位置,但有些老师还是会认为学生没有接受教育学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能给予教师有关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有效反馈。部分学生会因教师要求及考勤的严格程度、考试通过的难易程度而进行不公正的评价。让专家来教室里听课评课,虽具有一定权威性,但难免会因为与授课教师的接触而打出“人情分”,导致评价不够客观。通过增加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以增加艺术修养课程评价的合理性。但要求参与评价的同行提前熟悉被评教师的教学背景,再深入课堂,面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情况。形成性同行评价让美育教师有机会在同事们的支持下,基于对课程思政和美育教学理念的共同理解,重新检视个人的教学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6]。

3《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有效评价的实践探索

目前,高校在“大思政课”教育理念的发展驱动下,教学空间不断扩大、多师资重新组合,对教学结构的处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考验着教师的授课能力。调查中发现,在不同学校推进艺术课程思政建设时,有的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该融入什么、也不清楚该如何自然地融入。按教学评价要求把艺术修养课上出思政味,该怎么做?这也为学校有效实施美育课程评价出了一道难题。笔者重点考察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近年的工作探索,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思路。

(1)科学设计评价方案。在学校《课程改革评价实施方案》的框架内,研究制定《大学艺术修养课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该办法包含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5颗星作为评价量度。比如在“教学方法”这个一级指标下,设计了教学过程是否立足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是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是否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是否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艺术热点、社会焦点、思想困惑等6项二级指标,强化了评价中的思政元素。

(2)合理组建评价团队。《大学艺术修养课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由来自校领导、中层干部、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教学督导、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课人员对每项指标打出不同的星级。以往学校美育课教学评价一直缺乏系统性,主要是以学生评教为主,再加上教学督导组的随机课堂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够公平公正。新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全覆盖,并延伸到第二课堂艺术实践环节,多元评价、标准化打分、利益回避等原则都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3)做好系统培训。针对有艺术专长的任课教师,对标评价办法中的核心指标专门制定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系统化培训方案,从传承红色精神、掌握理念方法、学习典型经验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专家讲座、课堂示范、集体讨论、音乐党课等多种辅导形式,帮助教师在思想上补“钙”,理念上充“电”,实践上加“油”,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4)坚持问卷调查分析。该校美育教研室连续五年对入校新生开展艺术素养问卷调查,摸清应届学生基础素养状况,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分析掌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衔接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授课内容。每学期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收益情况。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如果问卷设计问题太多,学生可能出现应付的现象。能够在课前或课后三、五分钟做完,是比较恰当的题量;二是《大学艺术修养》课程的主旨是传授审美理念,解析优秀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而部分学生是期望在课程中学习到一门感兴趣的艺术技能,并以此来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这需要在发放问卷前解释清楚。该校是通过开设不同门类艺术公选课来满足这部分艺术爱好者的学习期待的。

4 结语

推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艺术修养》课程有效评价创新策略,不仅能促进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对美育教学质量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实现以评促建,而且在评价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发现的问题,为未来的《大学艺术修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以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也具有参考价值。

引用

[1] 张索.美育如何成为“面向人人”的必修课[N].光明日报,2021-11-09(15).

[2] 陈元贵.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6.

[3] 刘翔.新文科思维与课程思政路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21-11-22(6).

[4] 陈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 2019(4):123-125.

[5] 邹洪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J]. 大学,2021(44):101-103.

[6] 俞海萍,吴佳儒.高校教师评价如何回归教育本质[N].光明日报,2021-09-11(7).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校美育评价体系研究(20G131)

作者简介:颜佳玥(1985—),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职于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美育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舞蹈钢琴伴奏课教学效率提升研究
谈谈鼓师
从对立到联合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