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探讨
2022-05-26袁满华
袁满华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确诊支气管扩张患者72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月。选择动态随机化分组法设置组别,对比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比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症状积分,疾病认知评分,治疗依从性,6MWT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后SGRQ积分低于对比组,疾病认知评分、治疗依从性、6MWT、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实施可在综合临床干预措施实施后缓解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降低病症生活负面影响,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临床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支气管扩张是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疾病,可在病症反复性进展后,损害患者机体运动耐受、呼吸系统功能及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及家庭综合负担,且长期性咳嗽、浓痰及咯血症状表现,对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同样存在影响性,应加强临床管理干预[1-2]。因此,为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选确诊支气管扩张患者72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研究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月。选择动态随机化分组法设置组别,对比组36例、实验组36例。
对比组,男/女,20/16例,年龄53~81岁,平均(67.11±4.28)岁,病程(9.24±1.61)个月,初治/复治,24/12例;实验组,男/女,21/15例,年龄52~81岁,平均(66.63±4.21)岁,病程(9.25±1.68)个月,初治/复治,25/11例。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影像学诊断结果符合支气管扩张诊断标准者;(2)患者思维健全,可自主配合治疗,自愿加入研究。排除病因:(1)合并其他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或循环系统疾病者;(2)合并呼吸系统肿瘤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症状积分,疾病认知评分,治疗依从性,6MWT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资料组间差异性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比,如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症状积分变化、疾病认知评分对比
实验组护理后SGRQ积分(症状:83.62±2.68分,活动能力:83.35±2.59分,疾病影响:83.08±1.98分)降低,疾病认知评分(90.16±5.25)分升高,较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治疗依从性,6MWT指标,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治疗依从性(100.00%)、6MWT(281.07±15.45)m、护理满意度(97.22%)升高,较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后SGRQ积分(症状:83.62±2.68分,活动能力:83.35±2.59分,疾病影响:83.08±1.98分)低于对比组,疾病认知评分(90.16±5.25)分、治疗依从性(100.00%)、6MWT(281.07±15.45)m、护理满意度(97.22%)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
临床护理干预在支气管扩张症临床护理中的实施,主要具有以下优势:(1)心理干预的实施,可帮助患者在正确认识疾病相关知识后,正视临床症状表现,缓解病后负面情绪影响,积极配合治疗;(2)患者治疗期间由医生、护士合作开展短语引导形式下的康復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积极配合肌肉放松、运动锻炼、呼吸训练等康复治疗处方,完成症状的自主治疗缓解,促进病症的整体转归;(3)并发症干预的实施,可在评估患者相关并发症风险后经预防干预方案制定,控制临床并发症发病风险[3-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实施可在综合临床干预措施实施后缓解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降低病症生活负面影响,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黄金香. 综合护理干预在支气管扩张行雾化吸入疗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1,11(21):116-117.
[2]陈茜. 干预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2021,30(9):39.
[3]龚玉蕾,魏军,于春妮,等. 知信行模式在重症支气管扩张合并肺部感染老年病人中的应用及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 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94-1197.
[4]冼雪齐,陆家恩,李韵婷. 短语线索导引式康复处方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146-147.
[5]范新丽,张萍,莫金姣. 基于手机App的延续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