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主题曲《莲灯》的作品分析

2022-05-26侯玉瑶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演唱处理情感分析林徽因

摘要:歌曲《莲灯》,选自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是一首难度极高的咏叹调作品,由金培达作曲、陈小朵首唱,该剧在首演之后引起广泛的关注。该曲以莲灯为意象,充分表达林徽因在种种经历后依然从容面对生死,对人生充满希望,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题思想。文章从作品背景、林徽因诗歌艺术、情感分析、演唱处理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呈现其深厚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林徽因》;《莲灯》;情感分析;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3

1 作品背景

《莲灯》是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的主题曲,作为这部民族歌剧的主题咏叹调,采用了林徽因本人的诗作为词,香港著名作曲家金培达作曲。

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期间,其父林长民在1925年参与讨伐张作霖的战事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归国后,挚友徐志摩要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讲会,于1931年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飞往北平时,不幸坠机身亡。1931年初,过度劳累导致林徽因的肺病复发,遵医嘱必须停止工作,于是林徽因赴香山疗养,身体稍有好转,于1932年春,便又投身于古建筑的调查勘测工作。1932年8月4日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出生。挚友去世、儿子出生,在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去的境地下,恰逢中元节,种种复杂的情绪引发了林徽因对生死、对人生的思考,便作下了这首《莲灯》[1]。

这首抒情诗的原稿是林徽因于1932年在香山双清别墅休养身体时写下的,发表于1933年3月1日《新月》杂志第4卷第6期。在原稿的结尾处,林徽因写下日期“廿一年七月半”,而“七月半”恰是民间传统节日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中元节的习俗之一是在河里放河灯,以此来表达对亡灵的思念,寄托缅怀先祖与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哀思。

莲花,清新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灯,为佛前供具之一。在诗作中,诗人林徽因将莲与灯结合,以己心比作莲灯,莲花如灯,花蕊如蜡,在浪涛的浮尘命运的波涌下,以荧荧火光,照亮这浩瀚宇宙,通过莲灯的浮沉漂泊,表达对生老病死怨憎别离的豁达。这一精神正是林徽因的个人意志与理想,也是这部歌剧的核心内涵。

2 情感分析

主题咏叹调《莲灯》在民族歌剧《林徽因》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完整出现是在第二幕第一场。知识分子们一路向南流亡,饱受空袭之苦,终于选定了一个在地图上没有登记的地方——偏僻的四川李庄,他们奔赴李庄继续研究。林徽因生活极其艰辛,她努力撑持,却忽然传来存于天津的考古成果毁于洪水的晴天霹雳。其母为生计将她的皮尺当掉,建筑是林徽因的信仰,母亲却将皮尺当掉,林徽因陷入绝望。此时,儿子梁从诫哭着出现,说自己脚痛,想回北平,林徽因安抚他,让他念起了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儿子的念诗声中,林徽因心里有了一丝慰藉。最后,以林徽因的咏叹调《莲灯》结束了这一场的剧情。《莲灯》第二次出现在该剧的最后一场,此时林徽因的生命已经快走到尽头,她回忆起自己的孩童时期,与儿时的自己对话,《莲灯》的旋律再次响起。

这首咏叹调是这部歌剧中最能表达林徽因精神世界的一首作品。此曲曲式结构为ABA,第一段为F大调与f小调相互贯穿,是典型的再现单二部曲式。歌曲前奏部分,小字二组的f与g、小字三组的c与小字二组b,它们之间形成的大二度和小二度的音程关系,产生了不稳定的音乐效果,展现出一种微弱灯光的明暗变化,音乐似是远远地飘来,它将人带入了一半现实一半梦幻的世界,人在物质的世界而精神已被抽离,通过调式的对比变化展现了两重世界的明暗交错。

前奏如水一般流畅的织体,缓缓引出歌声,第一句歌词在第四小节最后一拍弱起,旋律与歌词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莲灯温暖却又孱弱的画面感。第二句歌词是对第一句进一步的解说,虽然只有一点微弱的光芒,但也足够照亮前进的方向。歌曲A段的F调同主音大小调来回交相辉映,营造了光影交错的画面感,展现了莲灯跳动的光亮,明与暗的色彩对比,和诗作中诗人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相对应。这种调性变化的方式使横向的旋律既能推动音乐的情感发展,也突出了歌词内涵,体现了林徽因诗性气质里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情怀。

B段有着强烈的戏剧张力,由乐队的颤音引出。第一句歌词“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从F大调突然降到G大调,紧接着半音的向下级进,这种依靠远关系调产生的不协和感油然而生。这一句歌词中每一个字的音高相同,且都标记了重音记号,模仿了西方歌剧中宣叙调的写法,这种语气化的演唱风格似乎将莲灯拟人化了,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附着在了莲灯上,莲灯就是“人”。歌词“那阵阵风”和“阵阵风”旋律不断加强,不断向上递进推动,直到最后一句“向远处推送”,最终“送”字落在小字三組的c上,音高整整持续一个小节,以一个极高音结束此段,情绪在这一刻得到释放。B段音响效果仿佛是人在遭遇了种种打击和种种人生坎坷之后,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推进,当恢宏的音响效果一出,积蓄的能量在瞬息之间倾泻出来。B段这种一层一层向上翻涌的层次感,营造出不断挣扎颤抖直到爆发的画面,与A段所展现的柔美画面对比十分明显[2]。

第三段是A段的再现,情绪回到心如止水的状态。虽然旋律是A段的重复再现,但是主人公的心境在B段的情感宣泄后进一步升华,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坚定了自我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个体虽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

3 演唱处理

《莲灯》这首咏叹调兼具艺术歌曲的特性,同时中段又出现了歌剧中常见的戏剧性对比,歌曲将诗性与戏剧性结合,与传统的西方歌剧咏叹调有着较大的不同。歌曲中的意象——“莲灯”看似是“死”的一种物品,却被赋予了人的生命力,将“莲灯”拟人化,以灯火比喻思想与人性[3]。

这首作品对声音技术的要求是极高的,歌曲的音区幅度较大,最高音达到了多数人的极限音区——小字三组。整首作品的音乐风格较为简洁,以一些细碎的动机,不断重复展开。前奏以带有半音的十六分音符不断向前,音乐由远及近,带来一种梦幻的感觉。作品中每一句基本上都是弱起演唱,第一句音域从小字一组的c开始,通过八度转换,到达小字二组,接着又回到中低声区,而歌词讲述的是将心拟作莲花这一唯美画面,因此演唱第一句选择温暖的、充满诗意的音色较为合适(见图1)。第二句与第一句的旋律相像,但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离调降a,这时用一种暧昧的音色来演唱,不仅体现了调性转换中游离的感觉,也强调了“蜡”字这个音。第三句“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中的“荧荧”音高相同,但第二个“荧”字的拍数是比第一个字多延长了半拍的,在演唱时可以微微带一点颤抖的音色,以塑造烛光在黑暗里摇曳闪动的画面。第四句结尾处,“辉煌”两字以大线条延长落在小字一组的c上,是A段a1部分的结束,与起始句第一个音小字一组的c形成呼应、前后一致,所以要着重地演唱这两个字(见图2)。前四句音乐旋律给人一种大气、宽广的感觉,似是叙述诗人的心境,娓娓道来。

歌曲A段的a2部分,是a1段的重复发展。a2部分的第一乐句接着以诉说的方式进行,演唱该句时,需要气息均匀平稳。第二乐句,伴奏从单独的高声部发展到高声部与低声部并行,音域逐渐拉宽,并且出现了f力度记号,音量逐渐变大(见图3)。这时演唱处理慢慢出现不同,要使情绪再稍微急切一些,来表现林徽因思绪的变化。a2部分结尾处,一直以高音持续,要将歌曲最高音小字三组的re处理得非常轻盈,气息一定要给够,将长句子以高位置弱声演唱,这样使得在极高的音区也能保持缥缈空灵的音色,正是彰显林徽因飘逸气质的关键所在。

B段一开始便是持续的三连音加重音记号,且在同一音高上重复,在这里需要突出演唱的语气感,不需要特别均匀,要使语气感更强烈,且作渐强处理,这一句的伴奏织体以震音不断变化,这种演唱处理与伴奏织体相配合会显得更加戏剧性(见图4)。前面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在B段的最后掀起高潮,在演唱这类音域大幅度变化的歌曲时,需要明确歌曲结构的铺陈,何为起点,何为落点,将情绪随着音乐的展开不断积累,最终奔腾而出。

笔者认为这首作品的爆发点在“向远处推送”,将力量放在最后一个字“送”这个长音上,在演唱时,控制气息,不能因为音域偏高而使气息上浮。作曲家在“送”字处还标记了fp的记号,即使音高在小字三组的c,演唱者在演唱中酣畅淋漓地释放力量时,也要及时将身体力量按住,声音收住,不能强收,在将激情传递出去的同时,顷刻间又要回归平静,也以此引出A段的再现(见图5)。

回到A段,这一刻诗人开始沉淀自己的思考,内心回归沉稳。歌词“玲珑的生,从容的死”点出歌曲主旨思想“即使生至死这一途程会有颠沛流离、生离死别,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也要带着爱意,爱这个世界”。最后一句“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在演唱时保持声音在高位置的弱音演唱,气息流动,声音渐弱延长,营造出美丽而又充满希望的梦境

(见图6)。此时伴奏织体回归前奏部分,二度音反复转换,以极限高弱音结束全曲这种音响效果像是将人永恒地拉进这梦幻世界,停留在这美丽的梦里。极限高弱音的处理需要极其精准的高音位置的控制,极深的呼吸,再加上头腔共鸣,如此搭配才能拥有有质感的声音。这种弱处理使得声音密度渐渐变小,凸显了主人公诗意袅袅,淡淡远去的形象(见图7)。

4 結语

《莲灯》作为《林徽因》这部民族歌剧的主题曲,其音乐风格以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近现代音乐语汇的交织碰撞为基础,展现了民国时期中西新旧文化精神之间的奇妙交融与对立,重新解读和诠释了东方美学精神。在这样一首诗性与戏剧性并存的作品中,通过诗意的表达体现其鲜明具体的音乐形象,生动曲折的戏剧情节,以渺小的个体燃烧自我从而达到生命的辉煌与极致,点出了《林徽因》这部歌剧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文雅.命题、冲突、思考:评歌剧《林徽因》[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9(12):54-59.

[2] 莫云.论林徽因《莲灯》的美学意义[J].武警学院学报,2013,29(1):57-58.

[3] 颜全毅.诗情写意的精神脉动:原创昆剧《林徽因》创作谈[J].戏剧文学,2022(2):43-45.

作者简介:侯玉瑶(1996—),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演唱处理情感分析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
歌剧《木兰诗篇》之咏叹调《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处理
文本观点挖掘和情感分析的研究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