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现状及演化趋势
2022-05-26曹淑迎范林榜
曹淑迎 范林榜
摘 要: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但物流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文章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从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438篇有效文献,通过关键词聚类、突现词辨析等方式,分析国内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现阶段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研究多从人力资源优化、集群环境资源共享、物流业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对策等方面入手,以“人力资源—供应链/联盟—智慧物流/多式联运”为演进路径,产业集群背景下人工智能对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盈利能力、服务水平、运营成本的作用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物流企业;资源配置;CiteSpace可视化;综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s been acceler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th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still exist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literature analysis tools, 438 valid documents were filtered out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domestic logistics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keyword clustering, sudden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other w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on resourc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started with human resource optimization, cluster environmental resource sharing, logistics industry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with“human resources-supply chain/alliance-smart logistics/multimodal transport”as the evolution path,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th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fitability, service level and operating cos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clusters.
Key words: logistics enterprises; resource allocati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overview research
0 引 言
物流業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物流业部分产品无法实现价值补偿、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大、制度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对物流业发展形成制约[1-2]。2020年我国物流业总额迈上300亿新台阶,物流业总收入10.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下降到14.6%,“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提振内需,民生物流持续发力,孕育国内强大物流市场。信息技术对物流企业运作方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物流企业业务由仓储运输为主逐步向综合性、多样性方向发展,服务不断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涉及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第四方物流即为带有供应链色彩的现代物流产物。优化物流企业资源配置,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信息化、专业化水平,还可以开拓“第三利润源”。
当前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的研究集中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集群环境下资源共享问题、物流业资源整合研究、物流信息化对策上,研究主体多为物流业而非物流企业,研究方式多为定性研究。为了准确把握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本文基于2015~2021年的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分析其研究现状、热点以及趋势,以厘清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现存问题、把握重点、明晰发展方向。
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文首先对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相关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再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物流企业资源配置文献数据全部来源于CNKI,分别以“物流企业”与“资源配置”、“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优化”的四个组合,并以物流企业资源“配置”、“整合”、“管理”、“优化”四个组合为主题词,期刊来源为全部期刊,共检索到2015~2021年中文文献442篇。2015年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传统运输企业开始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相关研究数量最多,文献数量为109篇;2015~2017年相关文献逐年减少;2017~2019年平稳上升;2019年物流业降本增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推进,相关文献于2019年出现高点,文献篇数为59篇,剔除报纸、会议等文档,共计得到438篇有效论文。
2 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分析
2.1 分析思路
以“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时间跨度为2015.01~2021.10年,时间切片选择默认值1年,筛选标准选择Top N,并以关键词进行聚类,由于相关文献数量适当,所以不对网络剪裁,节点的关联强度执行Cosine算法,节点显示阀值设为10,最终得到CNKI物流企业资源配置“Keyword”聚类视图(见图1)。保留最强的3倍于网络大小的Link,剔除剩余的,节点之间的连线跨度最多不超过5年,CNKI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研究关键词聚类视图的网络节点为625,E=1 212,Density=0.0062,聚类值0.7268,大于临界值0.3,说明共词组内连接稠密而组间连接稀疏,得到的聚类效果较好;Mean Silhouette=0.9131,大于0.7,聚类结果可靠。
2.2 研究现状
运用物流企业资源配置“Keyword”进行聚类保留主要聚类标签,得: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物流管理、物流资源、内贸物流、物流服务体系、智慧物流、快递物流、现代物流。其中,标签按重要程度排列。
在可视化分析中,Centrality是衡量节点在整个图谱网络结构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若该值超过0.1,即可认为该节点比较重要,具有连接网络的作用。表1为CNKI企业物流资源配置研究中心性较高的5个关键词,可以看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对策、物流和物流业的重要性较高。由CNKI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相关研究的聚类标签和主要关键词得出,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对于物流企业的研究。其高频关键词涵盖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人力资源;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物流资源、内贸物流、物流服务体系。我国2010年加入世贸组织,物流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集群环境下物流资源共享问题是该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一是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首先中小物流企业在招聘机制上存在许多弊端,员工招聘未考虑组织结构情况,情分因素考量过重,缺失技术型人才[3]。其次是培训体系,物流企业人员流动性强,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从内容、实施、评估三方面考量的多样性、系统性培训体系十分重要[4]。张诚等[5](2021)以DB公司为例,运用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员划分,明确考评流程,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二是集群环境下物流资源共享问题。物流产业集群公共资源能避免企业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集群环境下企业信息更加透明,集群内企业急需物流技术创新缓解较高的行业和业务压力,同时,计划、组织、控制等共享体系有助于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价值共创机制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6-8]。蔡利红[9](2017)研究了三种模式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并分别提出改进建议。从现有研究看,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在宏观、微观层面研究均比较透彻;基于集群环境下物流企业资源配置多为竞争优势、创新路径探讨,缺乏结合实证的定量研究;鲜有学者从财务及信息资源方面对物流企业进行研究。
(2)物流业资源整合研究。其高频关键词涵盖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区域物流等;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资源整合、智慧物流、快递物流、现代物流。信息时代,物流业竞争加剧,资源整合能够助力物流企业逐鹿行业[10],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共赢。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业资源整合进行了探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方面,将全部物流资源、需求、业务数据存放到数据库中,整合信息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11]。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明确发展目标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并购、资产出售、重整和股份重购等[12]。但由于农村物流的资源整合存在缺乏正确物流认知、基础设施分布欠妥等问题,需要整合政府、农户、农村资源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的方式对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13]。李清[14](2019)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视角,分别从异质性资源整合、跨平台互补性产品和服务资源整合、物流平臺企业内外部关系的整合三个方面举例,为中小物流平台企业整合提供路径。其次研究较多的是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业资源整合。纪良纲等[15] (2015)引入“狭义农产品供应链”观点,以供应链升值能力为评价标准,构建组织整合、信息整合、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框架,以实现农产品在供应链整合上的突破。杨瑾[16] (2017)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资源整合路径。还有学者从智慧物流的角度出发,智慧物流的专业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特征可以能够促进更大范围的物流资源整合,然而现今智慧物流存在发展机制不健全、区域差异大、自动化技术低等问题,前路任重道远[17-18]。在快递物流方面,物流服务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订单积压、外包物流诚信、买卖信誉等问题均系网购企业供应链资源整合不当所致[19]。锁立赛等[20](2021)提出了服务集成商模式农村末端物流资源的整合风险,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了量化,建立了服务集成商模式农村末端物流资源整合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成功。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物流企业之间必须在合理建设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先进技术为催化剂,实现分散资源的无缝衔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基于此,学者从生态系统、区域、第三方、供应链、智慧物流、快递物流等角度对物流业资源整合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探讨,少有学者从定量研究方面入手。物流企业间信息标准的差异限制了其集群内的信息整合进程,信息实时共享受阻。传递中由于信息二次处理导致信息延迟和畸变,阻尼整合力度,信息联合成为提高资源整合的关键,从物流信息平台视角出发研究信息联合机制、影响因素、效率等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3)物流信息化的对策研究。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关键词包括对策、物流、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资源整合、物流管理、物流资源。我国物流信息化程度无法满足当前电子商务的需要,现阶段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是组建战略联盟、构建物流运作体系。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物流信息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此,国内学者对物流信息化路径展开了研究。信息化物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系统,具备开放性、社会性、生态性的特点,各主体从中获得资源配置、运营作业等相关信息以供做出最优决策,进而引导不同参与主体走向有序、和谐、共生、高效的竞争格局[21]。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需要出发,我国物流信息化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滞后、信息化水平低、先进物流设备应用水平低、电子商务中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鉴于此,与国外物流企业合作丰富服务模式、建立联盟提高物流效益、发展海外仓降低物流成本显得尤为重要[22-23]。还有学者从省级层面出发,探究了物流业信息化的现状,并从信息平台、政策、人才等方面提出物流信息化建议[24]。可以看出,我国对物流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从物流业入手,二是从跨境电商和电子商务入手。缺乏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和相关数据的支持。
3 研究趋势
本文用突现图和Timeline视图来测量在特定时区引用量的演变。突现功能可以探测特定主题词的兴衰情况。突现时长与关键词受关注时长呈正相关[25]。由于本文所分析文献的时间跨度为5年,所以将突现时间的最小单位设置为1年,突现阀值设置为0.5,共获取15个突现关键词(见图2)。Timeline视图(略)表示的是该聚类下主题的演变情况,能够更好地分析突现词的主题演化。
分析近5年物流企业资源配置关键词突现图谱可得,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为2015~2016年,主要针对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包括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培训问题、人事管理问题等;阶段二为2016~2018年,热点为共同配送、信息化、供应链与联盟相结合的研究,2016年“互联网+”等技术逐渐用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之间开始通过向上向下延伸供应链和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阶段三是2018至今,研究热点是智慧物流、多式联运、产业集群相结合的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更多学者从产业集群和多式联运的角度探讨物流业资源配置的情况。第一阶段研究成果颇丰,但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宏观和定性分析层面,学者应更多关注物流企业的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情况以及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等对物流企业绩效、盈利能力、服务水平、运营成本的影响,以丰富物流企业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结合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变路径,总结相关文献得出:物流企业人力资源聘选、培训、考核、效率等方面研究均较丰富,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定量方法為工具的财务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采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探讨信息技术对物流企业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4 总结与展望
信息技术在提高物流业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流业竞争的加剧,因此,物流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尤为重要。相关学者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集群环境下物流资源共享、物流业资源整合、物流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分析和研究,认为我国物流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电子商务带动民生物流崛起,快递物流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比提高,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企业间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发展有利于物流企业降本、提质、增效。但在人力资源方面,物流企业存在人情招聘、用人不当、缺乏正规培训等问题;信息化方面,受限于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的数量,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仍需持续深入。
本文采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物流企业资源配置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大多从宏观层面以定性的方式分析人力资源、共同配送、产业集群、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等问题。研究受限于CiteSpace提取重点文献时有一定的主观性,有可能忽视低被引率的有价值文献。
综上,物流企业资源配置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可以从以下视角探求:(1)研究物流业的财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情况,并结合实证检验。(2)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多式联运等对物流企业绩效、盈利能力、服务水平、运营成本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黎明. 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J]. 中国流通经济,2018,32(10):3-7.
[2] 魏际刚.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1-9.
[3] 唐艳辉. 物流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J]. 商业经济研究,2015(29):93-94.
[4] 石婷婷. 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构建[J]. 物流技术,2020,39(5):38-40.
[5] 张诚,韩建民.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设计研究——以物流企业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8):159-163.
[6] 姜骞,刘强,唐震. 物流集群共享性资源对物流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机理——价值共创的中介作用和齐美尔连接的调节作用[J]. 技术经济,2016,35(9):50-58.
[7] 张欢. 集群环境下物流企业创新驱动机理与发展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2021(18):119-121.
[8] 张英婷. 基于产业集群的广西北部湾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 物流技术,2019,38(4):1-4,88.
[9] 蔡利红. 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2017(5):137-138.
[10] 单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8):16-17,21.
[11] 张玉玺.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区域物流资源整合[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1):146-147.
[12] 付杨. 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能力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8(4):80-83.
[13] 彭晓辉. 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网络资源整合路径及运营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2016(12):82-84.
[14] 李清. 物流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路径研究:基于平台生态系统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2019(24):88-91.
[15] 纪良纲,刘东英,郭娜. 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16-22.
[16] 杨瑾. 第三方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评价与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选择研究[J]. 价值工程,2017,36(21):84-85.
[17] 王欣悦.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39(4):37-41.
[18] 郑秋丽.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2019(18):108-111.
[19] 姚建明. 4PL模式下网购供应链资源整合决策[J]. 系统管理学报,2016,25(2):308-316,325.
[20] 锁立赛,姚建明,周佳辉. 引入整合风险的服务集成商模式农村末端物流资源整合[J]. 运筹与管理,2021,30(2):61-67.
[21] 王昕天,汪向东.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基于信息化物流的研究框架[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57-63.
[22] 徐娜,陶琳. 我国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业经济研究,2019(1):101-103.
[23] 伍剑琴. 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破解物流困境的新途径[J]. 对外经贸实务,2016(4):67-69.
[24] 陈启新. 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吉林省物流产业信息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17,35(2):86-91.
[25]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3):35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