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课程内容 发挥“逸美”功能

2022-05-25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学校本劳动

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百年沧桑、世纪风雨,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立新实验小学)兴起于战火烽烟时,发展于改革大潮中,蓬勃于新时代的阳光下。如今她刚过完百岁生日,已经发展成为占地43300余平方米,拥有两个校区、68个教学班、160多位教师的现代化小学。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办学特色,从1958年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开始开展劳动教育,60余年里从未间断。经过几代立新人的拼搏探索,学校创设了三类十五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将每周五设立为“劳动教育主题课程日”,专门开辟了2节课的时间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如今建构了以认知、实践、创新为路径的校本课程体系,明确了“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三个实践支点。

一、创新校本课程,凸显特色理念

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为依托,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围绕黑龙江“五色”劳动教育并结合校情,注重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实践性,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高度融合,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到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渗透,从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浸润,到志愿服务的互助与奉献,实现了劳动教育的全科渗透与校本课程、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本土化劳动课程的开发。

学校“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始终秉承“本土化”原则,以“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为支撑创设“三类十五门”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见表1)。

表1 三类十五门”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统计表

如果说“自治类”课程更强调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成长打下知识、技能的基础,“焕新类”课程则更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眼界、拥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逸美类”课程更注重学生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的人生过得更加多彩、丰满,是劳动教育三类课程中知识涵盖最广,课程内容最多样,情感、趣味性最强的课程,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亮的一抹色彩。

二、“逸美”功能显著,内容特色鲜明

“逸美类”课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阵地,培养了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强调学生的手脑协同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共开设了国学礼仪、民俗文化、趣味游戏、非遗传承、健体训练五门课。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礼仪课

学校十分注重学生气质的培养,有着国学经典习诵的传统,以培养内外兼修、彬彬有礼的君子气质。为了打破对国学经典,也就是古代文学经典的常规认识,学校将国学经典的学习拓展到了人文、地理、历史、医药等诸多方面,其中最有序列性的是“一带一路”主题学习和“二十四节气”主题学习实践。

“一带一路”课程:从古“丝绸之路”出发,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学校从各地的文化、生产、地域、习俗等方面着手,利用主题班队会、文艺汇演、研学实践、资料收集、主题研究等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发展历史。“二十四节气”主题学习活动:学校将国学经典的学习拓展到了人文、地理、历史、医药等诸多方面,再结合各节气,组织学生在劳动基地的动植物园中观察、讨论与交流,开展“二十四节气”与田野文化、中医养生、文学经典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寻找童年乐趣——趣味游戏课

学校根据男、女生差异,以学段为单位,动静结合,设置了竞技与趣味兼顾的课程游戏,并将棋类游戏、跳绳、踢毽子作为普及游戏在全校开展。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技带来的胜利与失败、规则带来的公平与约束、合作带来的喜悦与矛盾,寻找童年的乐趣,在玩中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共同成长。

(三)人生能有几回搏——健体训练课

学校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室内外条件和季节的影响,结合学校体育传统,最终确定了室内项目——乒乓球;室外项目——篮球;冬季冰上项目——速滑和冰尜。把学生吸引到体育场、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让学生意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对于劳动的必要性,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四)中华传统代代传——民俗文化课

民俗文化课以民族传统文化,各地区、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为课程内容,学校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节日活动,重点结合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五大节日的民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并将北方的特有风俗融入其中,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五)民族文化我传承——非遗传承课

学校在刺绣系列特色项目的基础上,专门引进了“扎染”“剪纸”“纺织”“缝绣”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的学习与体验课程,以及“龙凤字”“靺鞨绣”等民族特色课程。因地、因校、因生,选取新的非遗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一步扩大了课程项目内容,拓宽课程方式,并开展了专项“非遗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在技艺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非遗文化,感受非遗传承。

三、优化课程管理,关注品质提升

(一)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的理论要求学习要在学生的全部生活中展开,营造劳动教育的生态环境和常态环境,这也要求学校要建设一个多元、立体、开放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质量,每学期都会投入大量的经费优先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购置相关课程用具,在“逸美类”课程方面专门创设了“非遗传承室”“剪纸室”“插花室”等相关课程教室,并在“六园”中开辟了“中草药园”,多举并施,确保设备精良,场地配套齐全。

(二)由内而外,招贤与培训并重

“逸美类”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技术含量,为保证课程的质量,学校积极调动音、体、美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科老师的专业性,并诚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到我校任教,并结合“逸美类”课程的特点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保障课程的高品质开展。

(三)形式多样,合理安排课时

学校考虑到“逸美类”课程的课程特点,将“非遗传承课”与“民俗文化课”排进课表,以周为单位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并让“民俗文化课”与“技能训练课”互相渗透,使学生有理论会操作,并在重要节日开展主题课程实践。将趣味游戏课、健体训练课融入日常课间和间操,并以月为单位设置主题课程活动,每月一主题进行趣味游戏比赛。“国学礼仪课”方面,学校专门开辟了每周五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日”晨读、午间广播作为专门的国学礼仪课时间,并在重要节气按照节气习俗进行课程实践。

(四)多元立体,建立科学评价

学校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与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外,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周、文艺汇演、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课程成果的平台,使课程评价以更加新颖且直观的方式进行。

猜你喜欢

国学校本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