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微波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2-05-25刘红玉李书霖
张 淼 曲 阳 刘红玉 李书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从中医理论上来看,肩周炎可称为“五十肩”或者“冻结肩”[1]。在西医治疗措施上,多采用非甾体类药物开展治疗,加强镇痛、消炎和痛点的封闭治疗,而这一治疗措施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的损害[2]。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联合微波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74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为(51.60±4.58)岁;病程3~28 d,平均(12.15±3.56)d。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为(52.60±3.50)岁;病程3~29 d,平均(11.30±3.40)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确诊为肩周炎;属于急性期;患者可坚持治疗。排除标准:存在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疾病;关节结核;风湿性关节炎。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的单纯浮针治疗措施,显露肩部,取坐位,嘱患者先行前伸外展工作,使疼痛的部位进入放松状态。医师在进行触诊时,对异常部位进行观察,找出高度敏感的部位做好标记,并用消毒剂标记疼痛部位。针的规格为32 mm、0.6 mm的浮针,并做好消毒准备,用针尖对标记的部分快速的刺入皮下5 mm处,随后缓慢提升针尖离开肌层[3]。使针身全面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尖完全退缩至软套管。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患者活动肩部,加强对抗锻炼,使肩部得到良好的血液供应,在20 min后去除针芯[4]。每日1次,以每周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则采用浮针联合微波措施,在微波治疗时,控制好微波治疗仪的频率和波长,患者取坐位开展治疗。同时,以患者肩部皮肤感受的温度为舒适点调整。浮针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 评价标准 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方面。显效:肩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并超过90%,能够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肩周疼痛症状改善较好,活动基本恢复,但缺乏灵活性,并超过了60%;无效:关节活动改善程度小,生活工作受到影响。疼痛感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肩关节的活动度采用Melle评分法进行评估,具体为肩外展、肩外旋、手到颈项、脊柱、嘴5个基础动作,得分越高说明肩关节活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VAS评分为(6.10±1.50)分,对照组为(6.2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20±0.60)分,对照组为(3.50±1.2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肩关节活动度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的Melle评分为(10.30±1.80)分,对照组为(9.90±1.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elle评分为(3.80±1.1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0±0.9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其肩部软组织肌肉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加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诱因,如肩部受凉、肩部用力或肩部挤碰而造成的急性挫伤,睡觉姿势不佳等往往会导致肩周炎。肩周炎属于临床多发性疾病,常见的危害是造成患者出现肩部的疼痛。肩周炎患者在病情早期通常会出现肩部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在气候变化或劳累后,疼痛会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的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主诉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这种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影响肢体功能。除了疼痛的危害,肩周炎还会造成患者出现活动受到限制,主要为上举、外展、旋转等活动受限。病情特别严重时患者日常生活中梳头、穿衣等简单的动作都不能完成。此外,患肩通常比较怕冷,多数患者常年使用棉垫包裹住肩。多数肩周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肩周炎多发于女性患者,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导致患者的睡眠质量不断减退、身体活动受限。长时间不能进行正常的运动锻炼,会使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不断的降低,引起一系列疾病。因此,在确诊为肩周炎后,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疼痛症状的加重,而导致肩关节活动能力下降。在中医理论中,肩部问题出现的疼痛、活动受限多余经脉、经筋濡养不足有关[6]。肩周炎患者多存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在治疗上需要着重关注和改善。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风寒湿邪,其侵入到关节内,则会导致筋脉闭塞,从而经络不通,出现不通则痛的临床反馈。而在西医理论中,急性肩周炎的发生则与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物质渗出有关,其表现为肩周肌肉、滑液囊以及关节囊的无菌性炎症[7]。由于炎性细胞浸润会引起血管增生,导致肩部肌肉出现痉挛,其疼痛成为最直接的临床表征。其疼痛的部位主要为喙突、肩峰下滑囊等[8]。由于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受损,其张力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故而引起关节活动的功能性障碍,如果病情严重则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应及早的接受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浮针为疼痛治疗的常见方法,可有效缓解急性期肩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9]。浮针的应用可对皮下疏松组结缔组织进行改善,通过化学能、机械能来改善细胞水平。同时,可结合再灌注手法对肩部关节周围肌肉进行对抗活动,促使血液循环重新灌注到病变的组织内,利于消除疼痛,改善恶性循环的问题。微波治疗具有穿透性的优势,可通过热量穿透表皮、脂肪层,直达关节、肌肉[10]。在微波照射时,病变部位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提升,从而增强了这一部分的血液供应,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加速局部代谢,逐步改善炎症水肿问题,进而消除疼痛。本研究在联合治疗下,浮针的主要作用在于消除疼痛,但缺乏对炎性物质的吸收改善。在微波治疗的协助下,则可更好的改善病情,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治疗目的,取的较为满意的治疗结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为(2.20±0.60)分,对照组为(3.50±1.2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elle评分为(3.80±1.1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80±0.9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83.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浮针联合微波治疗措施对于急性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有利于缓解疼痛度,提升肩关节活动能力,从而提升治疗整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