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慢性湿疹患者脱敏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2-05-25于思琪
于思琪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二病房,辽宁 大连 116600)
慢性湿疹是一种由复杂的因素所引发的皮肤炎性反应,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皲裂以及剧烈瘙痒等[1]。该疾病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以及外阴等部位,患处皮肤会出现浸润增厚、变为暗红色及色素沉着,同时由于患者自觉剧烈瘙痒,抓挠可能导致患处皮肤破损而激发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2]。针对该病,临床多采取一般治疗、局部外用药物、系统治疗与物理治疗的针对性方案,以积极控制并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由于慢性湿疹患者多为过敏体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容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通常需长期用药。脱敏治疗的应用则为缩短慢性湿疹患者发作时间以及减少用药量提供了可能。此种疗法主要针对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有特异性变应原诱发变态反应疾病的免疫疗法,通过对患者过敏原的确定,将制成的制剂经由皮下注射逐渐诱导患者耐受该过敏原而不产生过敏反应,以避免再次受到过敏原刺激,同时结合内、外用药物促进皮肤患处愈合。在脱敏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4]。只有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治疗,才能尽快改善临床病症并促进康复。基于疾病本身展开的常规护理虽保障了治疗护理工作的展开以及有效性,但护理措施过于统一,缺乏特异性、个性化,难以满足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不同受教育程度等患者的个体化护理需求,故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不佳[5]。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慢性湿疹患者脱敏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就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护理干预方式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入的患者病历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92例为对象展开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研究组患者的年龄22~67岁,平均(55.43±6.37)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8.78±2.14)个月。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2~68岁,平均(55.51±6.48)岁;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3例;病程3~15个月,平均病程(8.83±2.42)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②患者经临床症状、抽血检查、真菌检查等确诊为慢性湿疹。③入组前未接受过脱敏治疗者。④患者症状由单一或少数过敏原引起。⑤经药物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症状或引起不良反应者。⑥患者症状与接触过敏原关系密切,且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⑦不愿意接受长期药物治疗者[6]。排除标准:①患者有既往过敏史。②患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严重性疾病。③患者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精神性疾病而无法配合治疗与护理。④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必须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⑤无法确定过敏原者。⑥5岁以下儿童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孕妇。⑦存在明显渗出与糜烂者[7]。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脱敏治疗。先展开过敏原检测:使用德国摩拉生物共振仪,通过仪器所带上千种过敏原样本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含食物与添加剂类、吸入类、接触类、病原菌类、金属、家用或工业毒物等。在检测时,嘱患者去除金属物品,留取尿液或唾液标本放置于MT2杯中;将电极置于患者身体相应部位,双手各拿1柱状电极,双脚赤足踏在镀金板电极上;之后依次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并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当检测出患者对某种物质反应超过基础波阈值时,则判定为患者对该物质过敏。在确定过敏原后,将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制剂,反复给相应过敏原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逐渐诱导患者耐受该过敏原而不产生过敏反应[8]。在脱敏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辅以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监测病情与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用药,给予营养支持,列出日常行为管理要求,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疏导等。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实施内容如下。
1.2.1 方案制定 在患者入院后,为其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个人性格特点,并详细记录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据此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
1.2.2 认知干预 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好坏,护理人员需基于患者不同学历程度、性格特征、理解能力,自主选择播放视频、一对一口头讲解、发放疾病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强化疾病认知度,主要向患者介绍慢性湿疹的有关病理知识,包括发病机制、可能的病因、预防方法及脱敏治疗的作用等,使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告知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不可中途放弃,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主观意愿,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
1.2.3 环境干预 在诊断出患者的过敏原后,告知患者并叮嘱其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洁,尽量使环境中不存在过敏原,降低患者接触到过敏原的可能性,并指导患者能够辨识过敏的相关症状与不良反应的自救知识;在出现相关症状时能够主动报告医护人员或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的进行自我处理,尽量减轻患者的过敏严重程度,及时更换床单,清理皮痂、皮屑。
1.2.4 心理疏导 受病情症状反复发作的影响,患者的心理负担可能比较重,且瘙痒使患者心情更烦躁,不良情绪则可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文化水平以及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通过音乐疗法、自我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等方式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嘱患者尽量克服瘙痒感,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止痒处理;可定期举行病友交流会,引导患者倾诉内心感受,发泄负性情绪,并组建QQ群、微信群以供患者间进行日常交流;医护人员要及时的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关怀,同时减少其对不适症状的关注度,嘱患者应尽量保持较为舒畅、平和的心情,生活作息要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持续接受治疗并最终治愈或改善疾病;加强与患者家属、朋友的沟通交流,建议其与患者一起学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帮助其解除思想顾虑,在良好家庭支持、社会支持氛围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日常生活管理 慢性湿疹患者常见的过敏原为花粉、动物毛发等,因此需提醒患者在花粉高峰期尽量少出门,若需要出门则应佩戴口罩,同时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家中饲养宠物者则应放弃饲养,以自身健康为重,尽早治愈湿疹,同时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勤换洗衣物、勤换洗床单被罩,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卫生;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限制洗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 min,避免用热水烫洗,改为温水,选用温和无刺激的肥皂或沐浴液洗澡,注意保护好皮肤,减少外界的刺激,穿衣方面以柔软的棉质衣物为主,防止摩擦,并注意锻炼身体,强化体质。
1.2.6 不良反应护理 慢性湿疹会形成较多丘疹并使患者感到瘙痒,因此患者常常对患处进行抓挠,一旦患处破损,则会出现渗液、感染以及溃疡等情况,可能会在皮肤上遗留瘢痕;加之脱敏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荨麻疹、鼻炎以及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故护理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皮肤状态、颜色,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主诉,嘱其有不良反应时及时告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
1.2.7 饮食指导 结合患者不同过敏原以及饮食习惯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饮食指导,并在其进餐时督促患者按饮食方案进食。建议其禁止食用海产品,禁食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尽量保持清淡饮食。对于食物类过敏原要多加注意,避免食用组成成分不明的食物以降低接触过敏原的可能性。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按时到院复诊,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并对比,评价标准如下:患者能够完全接受脱敏治疗,遵照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定期到院复诊,对医护人员的指导无抵触情绪为完全依从;患者能够较好的接受脱敏治疗,定时定量用药情况一般或良好,不能按时到院复诊,能够较好的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为部分依从;患者完全抵触医护人员的指导,不愿接受脱敏治疗,不能定时定量用药且不到院复诊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量表为研究结果评定标准,从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测其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状态,各维度分值均为0~100分,统计总分、各维度评分,均以正向计分结果参与分析,得分越高其生活质量越好[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3.48%,对照组为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74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GQOL-74总分及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GQOL-74总分及其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提升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74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QOL-74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慢性湿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且患者多是过敏体质。而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慢性湿疹在特定的人群中较易发病[10]。慢性湿疹常见的内在致病因素为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肠道寄生虫、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紧张等;常见的外在致病因素多为风吹日晒、摩擦搔抓、接触肥皂与化妆品、接触动物毛发等。在临床上,慢性湿疹患者因治疗时间较长,患处持久不愈而表现出干燥、易皲裂,发病时患者自觉剧烈瘙痒,皮肤上丘疹、水疱、红斑或是丘疱疹较为密集且接连成片,易出现渗出液,同时常伴有糜烂、结痂、继发感染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舒适度造成了不良影响[11]。因为慢性湿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因此患者易感到心力交瘁、精神疲惫,可能产生焦虑、急躁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身心健康均受到了不良的影响[12]。
临床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为避免接触过敏原、内用抗组胺药物、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以及中药方剂等,同时需患者积极配合脱敏治疗以治愈疾病。因此,临床需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临床治疗方案能够顺利展开,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性护理干预通过了解患者的个人认知水平、性格特点、个人喜恶以及心理需求等,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的护理干预,以使患者能够更易于接受临床治疗,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3]。由于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患者个人的喜好,因此相较于常规护理方式更易被患者所接受,医患、护患关系一般也更好[14]。
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医护人员能够更好的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纠正患者对于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接受度,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并增强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使治疗方法、护理措施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15]。针对性护理通过先期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降低病情反复发作的风险,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配合度。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于瘙痒的耐受度,尽量不抓挠患处,同时通过自我暗示与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其对瘙痒等不适症状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从而有助于避免患处破损并诱发感染、溃烂等不良影响。通过指导患者注意改正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养成清淡的饮食习惯、避免接触热水、肥皂等刺激性较强的洗涤剂等方式,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并有效降低病情反复发作的概率[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GQOL-74总分以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病情反复发作的风险,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性湿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脱敏治疗的依从性,并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