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汉之争,刘邦赢在哪儿

2022-05-25刘绪义

领导文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郡守楚怀王范增

刘绪义

就在陈胜吴广起事的当年(公元前209年),会稽郡守殷通召其好友项梁商量,我们也搞点事吧,你看大江以西纷纷举兵反秦了,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郡守决定让项梁和另一个流亡在草泽中的桓楚一起统率军队。没想到,项梁竟然和侄子项羽谋杀了好友郡守,自己举兵反秦。这样,项氏叔侄率八千江东子弟以不光彩的开篇加入了反秦洪流。

这段历史一般不大为后人提起,其实,《项羽本纪》以此开篇,就为此后项羽战败不肯过江东埋下了伏笔。郡守一番好意,不料竟为好友暗算,实在太冤。这与刘邦在沛县起事之时,沛县令反悔欲杀刘邦、萧何等人,导致刘邦围城,沛县父老与子弟共杀沛县令截然相反。这种事瞒不住人的,胜利了,还好说,证明你项羽杀得对,战败后的项羽有何脸面回江东见父老乡亲?

七年多的时间,从反秦到楚汉相争,项羽在短暂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起后人无数遍的怀念和沉思,同为楚人的刘邦和项羽,一胜一败,也成为一个历史之谜。

刘邦胜在哪儿?项羽败在哪儿?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大家共同的倾向是认为刘邦会用人,而项羽这边人才流失极为严重,这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得人则胜,失人则亡,毋庸讳言,这是胜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

项羽并非一开始就是失败的,比较而言,同为灭秦主力,项羽的崛起速度之快远胜于刘邦,灭秦之后,实力更是远超刘邦数倍,怎么能说项羽不会用人呢?可见,根本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赢在长远战略,败在短视行为。从反秦动机上看,刘邦有统一天下之志,项羽只是出于复仇。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好杀,这是最短视的做法。定陶一战中,不听原楚国令尹宋义劝告的项梁战死。刘邦和宋义,成为楚怀王麾下两名主力,项羽只是宋义手下一偏将。后来,项羽斩杀宋义,夺取军政大权。项羽之杀宋义,与当初杀会稽郡守殷通如出一辙。宋义纵然有举兵不进,想坐观秦赵相争之过,擅杀统帅,项羽之骄功急进如此,也因此丧失了西进咸阳的先机。

刘邦以仁获得了楚怀王的支持,得到了出兵咸阳的机会,善待秦王子婴和降将,从而也赢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然后打出“与天下共利”的旗号,赢得了其他诸侯的支持。可见,其志在平定天下,而不是复仇。这一点,项羽的谋臣范增看得很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话虽很玄乎,但刘邦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王者风范。项羽进咸阳后,不仅杀了秦王子婴,而且以欺诈的手段坑杀了二十万秦之降卒,屠咸阳、烧宫室,将三秦大地得罪得最为彻底,导致他不敢在咸阳这一形胜之地立足,当他被人点醒“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之后,已悔之晚矣。这都是缺乏政治远见的结果。

项羽的目的自始至终就是复仇,亡秦以后,结果达到了,所以,他自封为“西楚霸王”,心满意足。他的目的不是天下共主,而是成为六国之一的楚王。

其次,从心态上来看,刘邦没有亡秦必楚的道德包袱,项羽却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包袱。他以亡秦义军首领自居,成功地平定三秦后,他不得不装出仁义之举,大肆分封各路义军首领为王,自己却放弃故秦,退回到故楚。

可以说,故楚名将之后这一名号始终是项羽的一大道德包袱。正是基于此,迫使他必须以复仇为使命。他之所以回到徐州,以彭城为都城,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始皇二十三年,秦将王翦灭楚,虏获楚王之后,项羽的先祖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兵。直到始皇二十四年,项燕死于此地。淮南是项羽的祖居地,他的心里只有这个道德包袱。

垓下一战,项羽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并非他担心会将战火引入江东,给江东父老带来灭顶之灾,而是因为一连串杀戮、战败使他内心的道德形象已经崩塌,丧失了自信。正是他的所作所为,将他逼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早在他“别姬”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不过江的打算,否则又何必让心爱的虞姬白白送掉性命?

再次,刘邦看到了秦制的好处,并很好地利用了秦制的优点,成功地得以壮大;项羽却倒退到战国模式,分封诸侯,是其最大的败笔,不仅放弃了中原之王、天下之主的地位,将自己变成诸侯,而且很快就重蹈六国的覆辙,掉入了自己挖下的坑里。

李开元说,秦始皇彻底地废除封建,实行完全的郡县制,既是急政,也是致乱之政。这一说法,显然无视郡县制是适合时代需要的先进制度,既不是急政,更不是致乱之源。秦本土和六国的矛盾与紧张并非封建和郡县之间的紧张。当时七国都渴望一统,结束战乱。即使秦国不统一,也会由楚国或齐国来统一,统一之后,必然舍弃封建,采用更先进的郡县制。李斯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思想是符合时代趋势的,正是基于这一趋势,西汉初正式出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它并非一个地域统一的理念,而是指国家政治的整齐划一,思想上经济上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山东反秦风起云涌时,秦本土内部并没有崩溃,即使帝国高层李斯和赵高致乱,将秦二世扶上帝王宝座,也不影响其统治根基。假如秦二世不那么混蛋,凭借关中险要也足够平定山东叛乱。

刘邦是从秦朝体制中走出来的,意识到了秦制的好处,进入咸阳后,他只是以“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法中烦琐的酷刑,大体保留了秦制。如果秦制真的有问题,那么刘邦入关中后,首先应当改变或者废除秦制。相反,刘邦采纳了秦朝的军功爵制等旧有制度,对将领立功都有具体数字登记。

项羽没有意识到战国之乱的根源所在,灭秦后恢复所谓的山东六国,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简直是倒行逆施。新的山东六国,只要有一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以齐国的相国田荣为例。田荣因未出兵攻秦,未得受封,心怀怨恨出兵作乱,先是攻灭了项羽所分封的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自称齐王,导致齐国大乱。然后支援陈余攻占了赵国,驱逐了项羽所分封的常山王张耳,迎回赵王赵歇,导致六国大乱。紧接着以彭越为先锋,以齐军主力为后援,率先攻入项羽的楚国,逼近首都彭城,直接威胁到楚国的安危。这恰恰证明过去的封建制是根本問题所在,诸侯割据是天下乱源。

后人读“鸿门宴”,将项羽不杀刘邦归结为项羽的败笔。其实,即使项羽在宴会中不杀刘邦,在宴会之后,刘邦势力并未即刻增强,项羽仍然可以分分钟灭了刘邦,假如项羽后悔的话。事实上,项羽不仅没有后悔,还封刘邦为汉中王,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鸿门宴上,项羽注定一开始就不会杀刘邦,因为这违背了项羽的初衷,他是要恢复六国制,杀了功劳大的刘邦,如何服天下?如何建立六国制?因此,即使范增劝谏,他也不听,并非是信不过范增。

相反,项羽听项伯的,项伯为什么能说服项羽?因为项伯明白项羽的底线是只要刘邦不自立为王即可。否则项伯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背叛自己的侄儿来帮助刘邦。

项羽的谋臣范增却不懂得他的心思。范增劝立楚怀王就最为失策。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得好:“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换言之,不立楚怀王,照样可以为楚国复仇。相反,立了楚怀王后,反而成了自己复仇的一个麻烦,导致项羽最后不得不除掉他,又让自己背上了一个极大的恶名,使刘邦名正言顺得以号召天下攻击项羽。刘邦历数项羽“十宗罪”,大部分与楚怀王这个义帝有关。

楚汉相争,一胜一败,背后的玄机在此。

(摘自《万象》)

猜你喜欢

郡守楚怀王范增
差点成为“羊二代”
打油诗也能保命
打油诗也能保命
楚怀王贪小失大
“剪碎”与“凑成”
军师范增的短板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论楚怀王的两大失误
——楚王评传系列之楚怀王研究
郡守·太守·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