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24解佳凡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出版物应用型

解佳凡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随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活动的深入开展,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各类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态势。《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出了新闻出版产业依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国民阅读指数的提高,也助推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和新兴的网络数字出版物对设计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此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和产业需求,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高校出版物设计人才培养起源于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艺术系,建校之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借鉴了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艺术院校的教育经验,对后来全国陆续创办的艺术院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趋势,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转型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因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由于开办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动手操作能力弱,难以满足新闻出版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之出版物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制约了出版物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充分肯定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明确指出,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校人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新闻出版产业人才需求,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事实证明,我国出版物设计人才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按照以前传统出版物设计的标准来制订,学生毕业后的观念、技术、能力跟不上,不能满足频繁更新迭代的网络和数字出版物需求,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严重“供需矛盾”。

三、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应用型高校师资多为专业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深厚,但是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接触较少;新闻出版行业美术编辑人员从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是教学能力相对欠缺,于是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便应运而生。“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创校宣言中,时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指出学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消除艺术家与工匠间的界限,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遵循这一理念,包豪斯设计学院设立了许多以艺术家、工匠为中心的“工作室”,将艺术与工艺进行高度的融合。随后一些欧美国家的艺术设计院校纷纷效仿,同时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设计水平也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不无关系。

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建立产教融合“双师工作室”,其基本框架结构是以学校的工作室为教学和实践场所,以学校老师和出版行业美术编辑人员为教学主导,以理论教学和承接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实现“双师工作室”产教融合一体化。大学一年级开设共同的专业基础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兴趣爱好和毕业后想从事的工作岗位,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工作室学习,采用以“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促进理论教学的方式,逐步构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就业创业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工作室是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单位;第二,工作室又是高校和出版产业双方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具备小微企业的一些属性特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而将“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带入工作室,让学生在老师和出版行业美术编辑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熟练掌握设计技能,深化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从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体现出社会和产业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时代要求。出版物设计专业主要包含图书、期刊、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出版物和以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为代表的非印刷品出版物的设计、制作,是编辑出版与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出版物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出版物设计岗位工作过程,组织相关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在掌握不同类型出版物设计理论的同时,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出版物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制度为保障。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别于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关乎国计民生重大发展问题上获得发现和取得突破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在所学专业领域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在媒介融合浪潮的冲击下,“自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形态正冲击着传统出版市场,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变,对数字出版物的设计定位、设计趣味、互动体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出版物从前期的市场分析、中期的设计方案到后期的线上发布都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产教融合“双师工作室”遵循出版物设计专业人才应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等三方面要素,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它是运用设计技能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条件,出版物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书籍整体设计、编排设计、印刷实务和数码媒体交互式设计等。其次要求学生通过老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出版行业美术编辑人员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实践技能解决“真实设计项目”的能力,包括市场分析能力、创意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最后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还要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室可以利用应用型高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开展跨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出版行业的生产一线,了解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前沿动态,这不仅在横向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纵向上也拓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室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二)教育过程管理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对标产业发展,突出“能力本位”,优化师资结构,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紧紧围绕事先设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打造专业素质较高、就业面较宽、设计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师资队伍由产教双方共同组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室变成了工作室,教师以导师的身份负责工作室的理论教学和日常管理。对于行业美术编辑人员来说,以兼职教师的身份指导工作室的实践教学,发挥其在出版物设计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参与真实设计项目,“真题真做”体验了项目制作全流程,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工作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压缩理论学时,适当加大实践学时。根据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灵活安排课程内容,按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将专业课程进行归纳整合。例如承接一个要在自出版平台上架的电子书设计项目,工作室就可以将编排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码媒体交互式设计等基础课整合到一起,凝练成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数字出版物设计专业课。同时工作室还可以在作者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线上自媒体平台发布宣传海报,并在线下制作文创衍生品配合数字出版物的上架,推动出版物的故事情节成为读者的必备谈资,出版物中的角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话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才是出版行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教学是应用型高校的中心工作。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的专任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行业美术编辑人员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在实践教学时,将理论知识贯穿其中。例如在讲授印刷实务这门课程时,工作室专任教师在传授完印刷原理后,带领学生深入印刷车间,行业美术编辑人员针对出版物设计相关的实践内容,采取演示法、情景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实践教学方法,现场演示印前准备、晒版印刷、装订裁切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质量。

针对出版物设计相关的专业综合实践内容,采取以引导探究为主的项目教学法。这个部分主要包括出版单位的真实项目以及带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竞赛2个部分。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为例,通过与省内外诸多出版企事业单位开展实际设计项目合作的模式,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出品了《醇视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集》、《书籍设计实践教程》等一批优秀出版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将出版单位的真实项目放在高校的工作室中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在真实项目设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不断寻找解决出版物设计问题的最佳方案。针对因为印刷成本和工艺在实际项目里无法实现的创意,调整设计思路,优化设计方案,给出版单位提供了概念性、探索性的设计灵感。例如《醇视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集》(图1)一书的创作设计灵感,最初就是源于学生在工作室对书籍的整体结构做了创造性的实验。作品集分为上下两册,通过对书籍纸质封套的巧妙设计,作品集既可以单册独立包装,也可以两册组合包装,不但增加了阅读趣味,还节约了印刷成本。在作品集的封面、封底、书脊、切口等书籍组成部分,工作室的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验探索,获得了学院师生和出版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

图1 《醇视觉——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集》

(四)考核和评价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来保驾护航。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校准和完善。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评价、行业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工作室对产教双方负责,接受应用型高校的日常管理和出版行业的业务指导,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享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可以将学生参与的出版物设计项目置换为课程作业,并优先推荐实习就业。工作室在承接设计项目中获得社会和行业的美誉度作为考核标准接受学校和行业的双重评价,同时工作室也会根据评价结果和出版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在工作室承接的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会与学校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作业内容不符,为了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可以将学生参与项目的工作量折算为正常学时,将出版物设计内容置换为课程作业,充分发挥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工作室打破以往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固定评分框架,鼓励学生在完成指定任务的基础上加强与出版单位联系并进行创新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的主体更为多样,包括任课教师、行业导师、工作室其他成员等。通过实践教学,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学时情况下,给予更多的创作自由及更多公开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下,参与真实出版物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通过展示作品的平台,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

五、结语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们必须直面媒介融合给出版物设计带来的巨大变革。大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在出版物设计领域广泛应用,对这些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正在成为新时代出版物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和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出版物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强调以“能力为中心”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工作室制”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但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传媒教育质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扩大就业创业无疑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出版物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7年出版物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