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2019 年中国国家审计的研究网络、热点与趋势

2022-05-24熊宇昊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节点监督国家

熊宇昊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审计的作用不断强化、地位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威力不断加大,审计治理效果不断突显。2017 年12月5 日,审计署召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座谈会。王永海教授在会上建议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并论证了党领导审计的理论基础、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据;会后提交了《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审计是组织治理者为了验证治理决策的不确定性、维护治理者利益而建立的反馈机制,通过向组织治理者反馈信息、改进组织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监督组织治理过程、鉴证组织治理活动和财务信息,促进组织治理效率提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治理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者。审计直接由党统一领导和指挥,直接向党中央反馈审计信息,是由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现代审计发展规律决定的,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法理基础。党统一领导和指挥,是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也是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根本,审计的核心是通过反馈对权力运作进行监督,促进国家治理效率提高,其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公共利益。建立党统一领导和指挥、权威高效的审计管理体制,基本思路是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和指挥,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同时发挥审计的管理职能和鉴证功能,促进国家治理效率提高[1]。该报告的具体政策建议被纳入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2]51-52。之后,中央审计委员会完成组建,实现了国家审计由党统一领导和指挥,直接向党中央反馈审计信息,开创了国家审计新模式。在此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对以往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全景式扫描,深入探究国家审计知识产生的特点与规律,以便更好把握国家审计学科的发展情况,从而启发未来的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研究。这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对国家审计研究主题及热点变迁、趋势动态变化的梳理,例如:张莉详细分析了1998—2015 年国家审计研究前沿热点演进,并将国家审计研究主题的演进路径概括为:“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制度——审计质量——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理论”[3]。但整体来看,目前研究直接聚焦于国家审计的内容不多,有的仅仅使用定性方法进行分析,有的只聚焦于其中的部分主题,缺乏全景式透析,有的分析文献数量较少,仅500 篇不到,代表性欠缺。本文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数据库中有关国家审计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全景式描绘出1998—2019 年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网络、热点和趋势变化,以期对该时期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宏观概览,为全面把握国家审计研究创新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知识图谱可视化为主要方法,以CiteSpaceV5 为分析工具,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中1998—2019 年的国家审计主题有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高频关键词频数、中介中心度、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图、时区视图分析,将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梳理近20 年来有关国家审计的研究重点、热点、趋势,分析其研究演进情况。知识图谱能够将学术文献所反映的科研重点、研究进程与结构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不同研究族群、分支单元之间的结构、演化、互动、交叉关系。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某领域的研究活动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学科科研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从而为今后更好推进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方向。

本文数据来源于CSSCI,该数据库在国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该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中,以“国家审计”、“政府审计”、“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金融审计”、“环境审计”、“跟踪审计”、“执行审计”、“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体制”作为检索词,将字段限定为“篇名”或“关键词”,将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论文筛选出来。检索时间范围是1998—2019 年,检索时间为2020 年6 月8 日。根据以上检索条件,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 420篇。再通过人工去除不符合国家审计主题的文献,并利用CiteSpace 去重功能去除重复的文献,共剩下1 203 篇。

CiteSpace 引入了时间切片抓拍(Time-sliced snapshot)的概念模型,本文将分析的时间跨度设定为1998—2019 年,时间切片设置为2 年,共分为11个时间区;节点来源为标题、摘要、关键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在关联阈值设置中,本文利用最通用的余弦相似度公式来计算词频向量相似度,由于更加关注相对差异,因此同样使用夹角余弦距离(Cosine)来分析对象数据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节点阈值条件中,选择每一时间切片中出现次数或引用次数最高的50 个节点数据,并按照最低被引次数(2,2,20)、本切片内的共被引次数(4,3,20)、规范以后的共被引次数(3,3,20)分别进行设置。从每个切片中选择引用率最高或出现率最高项目的前10.0%,显示图谱结果设置为采用静态的聚类视图。

2 数据分析

2.1 中国国家审计研究的网络:基于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的知识图谱分析

图1 是对国家审计领域文献的作者进行科研合作(共同发表文献)的网络结构分析的结果。

由图1 可知,国家审计领域目前最大的一个科研合作网络,是以王会金、郑石桥为核心,以王家新、时现、裴育、晏维龙、王素梅、黄溶冰、尹平、戚振东等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合作网络。其他的科研团队有:以张立民、聂新军为主要成员,以蔡春、蔡利为主要成员,以张龙平、李璐、谢志华、陈汉文等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纵观全局,国家审计的科研呈现一个大型的合作网络、若干个中小型合作团队、大量独立的研究者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表现了国家审计研究的方兴未艾。

图1 国家审计学者科研合作网络图(1998—2019 年)

文献的引用情况能够反映出科研成果和学科知识的流动。共被引是指多篇文献同时被一篇或数篇论文所引用。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能够发现学术论文之间的联系路径和关联性。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越多,它们在内容上的关系就越密切。图2 显示了国家审计的文献共被引关系。文献共被引分析主要体现了被一篇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之间的结构特征、分布及利用等规律,从而反映了学科内部之间某些联系及发展状况和趋势等。

图2 国家审计文献共被引分析图(1998—2019 年)

在图2 中,刘家义(2012)和刘家义(2008)的两个节点外围均呈现深色圆环,由此表明这两个均属于关键节点。刘家义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第6 期的《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一文,被引用了128 次,中介中心度达到了0.41;他发表在《审计研究》2008 年第3 期上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一文,被引用了34 次,中介中心度达到了0.13。

基于CSSCI 数据库(1998—2019 年),本文根据作者论文共被引情况进行分析,绘制表1。作者共被引分析能够揭示学科研究人员之间的关联性特征,展现作者的数量和结构变化,从而反映出学科研究的兴盛起伏、分化演变、交叉渗透等趋势。与此同时,作者共被引分析还能用来测度学者作者对某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有助于进行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水平的评价。而中介性则衡量了一个节点作为媒介的能力,中介中心度用来度量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程度。所谓中介中心度是指网络中通过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条数,考察最短距离是否都经过该点。如果最短距离都经过这个节点,就说明这个节点很重要,发挥了联系不相关节点之间的桥梁作用。一般认为,中介中心度超过0.1 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由表1 可知,中介中心度超过0.5 的论文作者有刘家义,中介中心度达到0.3 的论文作者有蔡春,两人及其论文处于最为核心的引用路径之上,开始的时间分别为2009 年和2007 年。中介中心度超过0.1 的有李金华、黄溶冰、戚振东,属于较为中心的论文引用路径之上。

表1 国家审计论文作者共被引统计表

根据表1 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0 位学者及被引用次数达到10 次的学者的论文情况,绘制表2。

表2 重要论文被引用次数达10 次及以上的论文统计

续表

综上可知,刘家义提出的国家审计本质的“免疫系统论”及其有关学说,极大地推动、促进了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并于2009 年至今主导了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就发文单位统计结果来看,数量排名前10 的单位和机构如表3 所列。由表3 可知,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署及其下属机构派出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国家审计科研发文的主力,其中南京审计大学CSSCI 发文数量最多。

表3 国家审计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单位统计(1998—2019年)

期刊共被引分析就是把期刊按被引用的关系进行分析,表4 是对国家审计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期刊共被引统计分析的结果。由表4 可知,在国家审计论文中,期刊共被引频率最多的刊物是《审计研究》,其次是《审计与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审计研究》的中介中心度达到了0.54。《审计与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的中介中心度也超过了0.1。从文献计量的视角看,《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这两本刊物的被引用率较高,具有较强的行业领域学术影响力。

表4 国家审计期刊共被引统计(1998—2019 年)

2.2 中国国家审计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的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对一篇论文主题和核心内容的精要概括。一般而言,一对词组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CiteSpace 可以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突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基于论文集合中关键词的词汇、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通过统计一组文献集合中主题词两两之间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率,描述其亲疏关系,形成一个由这些词对关联所组成的共词网络,实际上是寻找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性,目的是为了获得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该论文集合所代表学科领域中各研究主题、侧重点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其分析流程原理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有效过滤常见的词而保留重要的词;第二步,找出最有可能性的词;第三步,通过对其相关性进行度量,进一步找出合适的明确的词。由此,提取共现的词频来形成知识基础及其节点。利用CiteSpace 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了图3、图4 和表5。

图3 中,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越多,表示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关键节点中核心的颜色表示了其最早出现的年份,由内而外的颜色变化反映了其持续时间的变化。节点的大小反映了热门和受关注的程度,节点越大的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聚类效率,采用PathFinder 关键路径网络法、Pruning Sliced Networks 时区切片网络法、Pruning Merged Network 合并网络法来进行图谱修剪以精简局部结构,从而得到国家审计研究热点共词网络时间线图(图4)。

图3 国家审计研究热点网络图(1998—2019 年)

图4 中计算出的模块化度量值、Mean Silhouette值可以用来评价聚类时间线图质量。一般而言,模块化度量值用来评判网络划分质量的指标,其范围∈[0,1)。一个网络的模块化度量值越大,则表示其得到聚类越好。当模块化度量值>0.3 时,表明网络群体划分的结构是良好并且显著的;Mean Silhouette 值主要用来评估某个聚类内部的网络同质性。Mean Silhouette 值在0.5 以上,可以认为聚类结果是合理的;Mean Silhouette 值大于等于0.7 时,聚类结果是具有高信度的。

图4 国家审计研究热点共词网络时间线图(1998—2019 年)

该共词网络时间线连线数量为249,模块化度量值为0.825 2,Mean Silhouette 值为0.709 2,表明国家审计研究的共词网络聚类显著且合理有效,聚类质量较高,不存在孤立、单一的研究专题。

1998—2019 年期间,国家审计研究已大体形成14 个热点聚类主题,从#0 至#13 分别为:审计目标与审计职能;国家审计、审计理论;跟踪审计、审计全覆盖;政府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金融审计与金融安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审计制度;政府绩效审计;国家治理、审计质量;审计监督;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本质;国家审计机关与国有企业审计。这表明,国家审计理论具有较高的分化性,是相对成熟的学科。

表5 是1998—2019 年国家审计领域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大于0.1 的节点主要有: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审计监督。具有潜力发展成核心节点的主要有:离任审计、跟踪审计、金融审计和审计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审计词频明显大于政府审计词频。这表明国家审计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普遍,正在逐步替代政府审计一词。

表5 国家审计领域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度(1998—2019 年)

关键词突现分析,是分析关键词的突变性(Burst),即分析出在某时间切片内被引频次或共现的频次突然增加的节点。国家审计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的“突现”顺序变化基本代表着不同时期特定时段的国家审计研究热点转移以及理论发展演进的趋势。通过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可以发现一段时期以来的研究重点变化情况。图5 即为1998—2019 年国家审计研究热点变化图。

由图5 可知,国家审计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均相互密切关联。1998 年起,国家审计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内部审计、审计监督方面。其中,对审计监督这一主题的研究持续时间最长,从1998—2008 年约10 年时间。这是由于审计监督本身属于宏观的范畴,国家审计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审计监督,因此,其研究热度一直很高。这一期间聚焦于研究内部审计的原因是,内部审计本身隶属于审计署管理,内部审计服务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本身具有发展研究的客观需求。

图5 国家审计研究热点变化图(1998—2019 年)

进入2001 年后,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准则、审计体制与制度、公共财政审计、政府绩效审计陆续成为研究重点。其中,对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准则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约10 年左右。这是由于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基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强化干部管理的需要,因而十分重视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以规范其手中的公共权力运行和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使用。审计准则的研究热度也大体保持了10 年,为2001—2010 年。这与特定的政策背景有关。1996 年,审计署发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38 个审计规范,这套国家审计准则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1998 年,审计署组建审计准则体系草案论证修改委员会,又将审计准则体系划分为基本审计准则、具体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操作指南,并着手研究制定单项审计准则[2]45。由此,激活了对国家审计准则相关的研究,之后,国家审计准则又适时启动修订,这又有助于审计准则研究热度的保持。直到2010 年,审计署完成了对原有各项准则的修改,形成了单一的成熟定型的国家审计准则,至此,审计准则的研究热度开始消退。国家审计研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开始于2009 年,与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后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有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强化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国家审计的研究也自然地注重国家经济安全话题。刘家义于2008 年12 月底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国家审计本质的“免疫系统论”[4],于是2009—2012 年,免疫系统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研究重点。国家治理一词在2012 年开始成为热点词,一直持续至今,其突现强度最高达到了24.6,远超过其他关键词。这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国家审计促进“国家—社会”治理关系改善等理论研究方向相一致,也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的政治背景相符合。

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1998—2019 年的研究变化情况,制作出图6。图6 以时间线的方式展现了国家审计研究重点演进情况及新研究点出现时间。图6 是以横轴为时间线、纵轴为研究点演进变化、以颜色深浅为时间标记,将主要关键词根据首次出现的时间在平面图中排列,由此呈现出一个学科研究演进图。

由图6 可见,国家审计的主要研究分支大体上都出现在1998—2000 年前后这段时间。这表明国家审计研究的主要领域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大部分出现,随后一直有被研究,这也显示出国家审计的研究处于兴盛而稳定的状态。之后出现的新研究点,均与之前的研究热点存在或密或疏的关联性,图中表现为两节点之间存在连线。值得关注的是2010 年首次出现了与国家治理有关的研究新热点,随后的2013 年出现了腐败治理的关联研究并于2015年突现成为研究热点。

图6 国家审计研究热点演进时区图(1998—2019 年)

2.3 中国国家审计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作者和关键词的分析

结合表5 与图3,在高频关键词汇中找出中介中心度大于0.1,且在某时段“突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可以找到“审计监督”(1999—2008 年)、“绩效审计”(1998—2010 年)、“经济责任审计”(2001—2007 年)以及“国家治理”(2012—2019年)这四个词。这些词汇不仅是1998—2019 年间国家审计研究的热点,同时它们也是国家审计理论知识生产前沿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本文在CSSCI 数据库中找到对应时间段及之前一年与这四个关键词联系紧密的重要学者及其代表性论文,分析他们参与学术热点研讨的背景。

审计监督历来是国家审计的主题,这有其立法形成的法律渊源和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从法律渊源上讲,1982 年12 月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5]。1997 年颁布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监督”一词出现30 次,“审计监督”一词出现了25 次。整体导向均十分强调“审计监督”。从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上讲,这也与那一时期对(国家)审计本质和职能的研究有关,就审计本质而言,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财政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6],其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7];就审计职能而言,认为监督是审计的固有职能[8],国家审计的职能应该定位为以经济监督为主体,在法律的框架内,参与必要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9]。1998 年12 月,中央领导同志也不断强调:“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审计监督。”[10]

我国对国外效益审计有关理念和理论的引进开始于1982 年,但对其理论研究严格上应当是开始于1990 年代,起初是对经济效益的审计[11],着眼点是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1998 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经济市场化转型深入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动力日益强烈,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的需求也日渐增加,这也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命题,也是政府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由此,与之相对应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由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2],因而,我国存在大量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在组织干部人事上,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因此,很自然地就存在对这部分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1999 年5 月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9〕20 号)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规定[13]。中国审计学会随即在《近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中做出明确要求:要研究“县处级以下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情况、问题和成效,研究它对维护国有资产、加强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14]。审计署在2000 年配套印发了上述两个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2]45。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制度框架就此初步建立起来。此外,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也有助于规范公权力运行,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转型发展的需求,顺应了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因而,国家审计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热门话题。

2008—2012 年是国家审计研究重点进行过渡和转移的时期。刘家义于2008 年3 月31 日,首次系统阐述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同年12月29 日,他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就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2011 年7 月8 日,刘家义发表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演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本质的“免疫系统”理论,随后在2012 年发表论文《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于是,国家治理在2012 年一举成为国家审计研究的重点话题。刘家义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免疫系统”[15-17]。这一认识大大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定位: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8],国家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一词始终保持了高热度,是国家审计研究密切关注的一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审计监督列入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并进一步明确“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这大大提高了国家审计的地位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国家审计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理工科学科等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开拓了国家审计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3 研究展望

国家审计的科研热点及其演进趋势反映了国家审计学科的研究行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偏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决定了国家审计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本文通过知识图谱方法与可视化技术对1998—2019 年期间的国家审计文献进行计量研究,描绘了国家审计研究学者的科研合作网络,统计了重要期刊相关文献被引用的情况、重要科研作者与重要文献被引用情况和主要从事国家审计研究的科研院所发文情况;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筛选出了50 个高频关键词和若干个突现词,全景式概括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热点变化情况,分析其研究热点突现情况,还在其中进一步选出“审计监督”“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国家治理”四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高中介中心度和强突现的关键词进行了背景分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即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国家审计的研究不能简单迷信、盲从国外理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19]。因此,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决不能人云亦云、照猫画虎,不能照搬西方的条条框框,应该大胆解放思想、探寻科学真理,提出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形成中国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但也要看到,国家审计学科的理论发展还很不充分。国家审计基础理论、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环境审计、大数据审计、政策执行跟踪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制度与审计体制改革、审计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有的处于起步的阶段,有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而制约了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我国关于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的“审计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20],仍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更加细致地阐释,例如:总是习惯使用西方的独立审计、民间审计、社会审计的理论来解释国家审计的出现与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特征、功能、理论基础等分别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及时清晰的阐释,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国家审计的边界不明确,把形容审计发挥的功能作用的比喻当成了审计的本质和属性[21],国家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本质区别、关系与联系也没有被很好地论述……特别是中央审计委员会组建以后,作为国家治理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审计的体制是世界国家审计体制模式的一大创新,更有必要从学理上加以说明论述阐释。因此,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只要扎根于中国实践、中国情境,就一定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猜你喜欢

节点监督国家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把国家“租”出去
夯实监督之基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