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纹在陶瓷装饰上的发展简析

2022-05-24蒋丽媛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鱼纹纹饰古人

蒋丽媛

(独一窑,景德镇市,333000)

1 鱼纹装饰的含义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农耕和渔猎维持食物需求,通过烧制陶器等工具提高生活便捷性。原始人对自然的变化并没有太多的认知,故而会把许多事物神化。鱼作为早期人们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因为认知不充分,一直被视作神灵。其生理特征,都成为一种关乎神性的显示。原始鱼纹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鱼纹出现的意义就是人们通过祈求“鱼”,希望在后续的捕猎中能够狩猎到更多食物。人们用最原始的认知和线条对鱼的外形进行剖析,在生产的陶器工具上进行相对应的绘制。在仰韶文明的半坡文化科考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鱼纹陶器。鱼纹也作为最原始的纹饰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

古人在原始时期对于世间自然的规律并没有太明确的认知。在古人眼中,生殖繁育,是一个社会传承的最基本条件,生殖崇拜因此产生。原始社会的母系制度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鱼的生殖繁衍能力,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无疑是非常发达的。鱼子,关系到“子”,进而构成了“多子”、“有余”的象征。故而,古人对鱼纹的崇拜,反映了鱼类图腾崇拜和种族繁衍传承的伟大愿景。

在纹饰的演变中,尤其至今尚存的传统纹饰,都或早或晚的被赋予吉祥寓意。《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有鸟、鱼之瑞”,汉代的王充在《论衡·卜筮》中记录“周王伐纣,遇乌鱼之瑞”。通过文献的记载来看,在汉代以前鱼纹就已经具备吉祥含义了。古人对吉祥的表现,会通过带有相同发音的实物,进行相应的替代。比如,古人认为鲤鱼的“鲤”同“利”,而“鱼”字在读音上有与“余”音相同,因此,不同的纹饰画面相互结合,演变成多种多样的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牡丹的富贵和鲤鱼组合,形成“富贵有余”;金色的鱼在水中嬉戏白色玉兰花,有“金玉满堂”的意思。

古代的龙纹图案上的组成中,龙纹身上的龙鳞也是借用鱼鳞的图案装饰,在古人眼中龙是有具有多种能力的最伟大的生物,外貌也是由多种世间生物的组成特征,在古人眼中鲤鱼便是龙在幼年时期的化身,只要鲤鱼越过龙门就能随风化龙,古人也借助“鲤鱼跃龙门”的含义,以表达跃升阶层的愿望。

2 鱼纹装饰在陶瓷上的演变

图3明青花海浪鱼纹玉壶春瓶

陶瓷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基本上是与人类的发展史相重合的,原始社会烧陶器制作方便,鱼纹饰的产生在出现陶器之后就有。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鱼纹饰在原始陶器上也不断变化。从最原始的线条表达到后来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转变。

2.1 早期鱼纹

随着人们对于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不断开发,新的生产工具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和产量,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工具也逐渐呈现多种品类形式。陶瓷器物越来越多元。

古人寻求长生不老、富贵永生,认为人死去后并不是离开,而是前往更高的地方回到天上,为了保持生前的身份和巩固地位,所以会在死时进行厚葬,把财富等一起都伴随着自己一同埋葬。因此,在思想观念上特别注重与“神灵”沟通。这点,在早期的卦算、占卜,可见一斑。如前所言,鱼作为一种充满神性的认知对象,在当时,被认为是可以与“神灵”沟通的信使,所以在厚葬器物中,鱼纹往往会占据主要的位置。

2.2 唐宋时期的鱼纹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加深,在三国魏晋时期,长期战争的割据使得陶瓷上出现的类似羊、熊、牛、龙等凶猛的纹饰越来越多,反而鱼纹在逐渐被边缘化,比如以陶瓷的边缘装饰的形式出现。

社会的割据局面直到隋朝才有所减弱,隋朝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虽短,但是在史学家眼中是极为重要的朝代。进入隋唐时期,社会愈发的趋向稳定,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外加唐代对外交流加强,故而有大量西方绘画纹饰传入中原,与传统的纹饰开始融合,社会的富足表现在纹饰上,鱼纹在陶瓷上的表现更加的跃动,不管是姿态,还是绘制,都更灵活。

宋朝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中脱颖而出。也许是深受兵变和战乱之苦,加上自身的皇权来历本就充满诟病,所以建宋之初,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主推文士抑制兵武,加强中央的管制力量。这种空前绝后的统治体制,决定了文化的走向。故而,宋代的陶瓷纹饰呈现的效果和表达的意义与之前都有所不同。宋代的纹饰和工艺都呈现一种花前月下的儒雅、曼妙之感。宋代烧瓷工艺的增加使得鱼纹在不同的器物上有不同的颜色表现。宋代的磁州窑在后来出土大量的鱼草纹装饰图案,如图1,画面的主体是一对俯视的鲶鱼、水草以及侧面的鲤鱼,鱼纹、鱼须流畅自然,及其周围拽动的水草。整个上,不但表现出了鱼的游动感,也通过鱼和水草的摆动方向表现出水的流动感,它们集中体现出一种安逸和平静的生活姿态。

图1 宋磁州窑鱼纹枕

2.3 元代的鱼纹装饰

元朝从欧洲班师带回的新制瓷工艺和材料以及工匠,在很短的时间里推动了中国陶瓷传统的进步。最有利的证据是青花的出现。来源于波斯的一种叫“苏麻离青”的钴料,被运用在了陶瓷生产上,“青花瓷”就此诞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艺术装饰内容。另外,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的陶瓷生产管办机构,加上景德镇作为南方小城的天然地理区位优势,各地工匠纷至沓来,从生产力上提高了当时的制瓷水平。今天,我们在故宫展示的元青花大件器物上,会发现鱼纹十分丰富,如鲤、鳜、鲢、鳙为主,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

与鱼纹相伴的,是水藻、莲花等花卉装饰。比如图2,是一件,纹饰的叠加,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形象画面。元朝时期对于鱼纹的含义就已经出现明确的同音寓意,通过描绘鱼纹来表达吉祥福寿的寓意。

图2 元青花鱼藻纹盖罐

2.4 明代的鱼纹装饰

明代初期的鱼纹饰依旧延续元代的风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直到永乐宣德时期陶瓷青花和釉里红的绘制才出现了革新,并且借助永乐宣德两朝的发展,青花在瓷器装饰上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长期的“审美统治”。永乐宣德鱼纹比起元代的鱼纹变得更加的夸张豪放。并且在明代民窑的产量越来越大,民窑器在绘画上便没有官窑器物那样精细,所以慢慢开始产生独立的画风。明代的宗教信仰比较发达,在当时也是各派共生,文化融合。比如,鱼纹在佛教文化中有进行的新的改变,佛教八宝中有一宝为“双鱼”:在佛教中代表佛陀的双目,是慈悲、智慧、复苏、永生的象征。同时双鱼纹的画面也是两条鱼在水中游动,告诫修行者应当自由豁达,超凡脱俗,因果循环。比如图3,是一件青花海浪鱼纹玉壶春瓶,底部有开光装饰的佛教八宝纹。

2.5 清代的鱼纹装饰

清代的鱼纹经历了明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基本上从使用性的表达上脱离出来了,清代的纹饰已经很少会去借助纹饰的内容达到表述现实的意义。清代的瓷器纹饰已经跟当时的政治文化有极大的挂钩,可以说很多纹饰都慢慢变成了统治权利的体现。鱼纹在清朝也是呈现这样的含义。清代的鱼纹不再受到大小比例的约束,绘画的内容和题材五花八门。并且开始注重鱼纹的本身,清代的鱼纹在绘制时,通过鱼纹的谐音——这种谐音往往是被朝廷规范的,类比于一种教化民众的方式,表达对于幸福的追求。最特殊的就是在康熙时期出现的一种鱼纹,在盘子和器物的内外都画满鱼藻纹,底款署名“在川知乐”。这个款的出处源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对话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有非常深远的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康熙皇帝也正是通过鱼藻纹的绘制去传达这一教化意义。例如图4、图5,为清代的官窑、民窑鱼纹瓷器的,其风格比较一目了然。

图4 清雍正釉里红三鱼纹大碗

图5 清民窑青花釉里红鱼纹盘

3 陶瓷上鱼纹装饰的艺术表现

陶瓷上的鱼纹装饰从最原始的只是记录和供奉,到后期的含义寓意的变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鱼纹伴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艺术表现上不断地精进。最原始的鱼纹在陶器上的表现只是一种人们对于可见的本能的绘制,所以鱼纹的外形也是比较简单干练,没有太多艺术加工的成分,人们从最简单的认知中解剖鱼的特征,再结合心中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纹饰的内涵发生了改变,纹饰不再是单纯的记录。所以在此之后,鱼纹的外形开始有千万种变化。鱼纹的艺术表现形式便是统治思想的宣传工具。鱼纹不再是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开始有人为的添加一定的艺术构想在其中。传统中国的末期,所有纹饰都已不再是写实的表达,而都是某种特定心理诉求的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又与其他纹饰进行组合搭配,衍生出新的画面装饰内容,以方便搭配。所以纹饰的变化就是人思想的变化,在不断地进化中进行改变。

4 结论

鱼纹饰作为中国最早的图腾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陶瓷纹饰中,鱼纹始终都有特定的社会含义和人心诉求。不管是古代的帝王统治者还是民间的百姓,对于鱼纹饰的喜爱依旧不减,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结合西方的艺术思想,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呈现方式,鱼纹饰也将首当其冲,成为文化融合的“生力军”。如何巧妙地表达,取决于如何扎实地理解继承其传统属性,对于现代陶艺家而言,肯定能找到符合个性表达又能契合时代所需的新形态。

猜你喜欢

鱼纹纹饰古人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彩陶的随想」
好玩的古人
雕漆纹饰的修复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古人怎么洗澡?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古人到底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