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早期窑炉特征演变初探
2022-05-24张茂林
马 妍,张茂林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0 引言
陶瓷窑炉是人类最早用于生产的专门性建筑[1],一座完整的陶窑通常由燃烧部分、烧成部分和排烟部分三种结构组成[2]。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陶窑在各种遗址中多有发现,可用于烧造陶器、砖瓦等日用器及其他建筑材料。陶瓷窑炉的改进是烧成温度提高以及从陶到瓷发展演进的重要保障。例如,我国南方地区龙窑的出现和发展是原始瓷乃至瓷器发明的条件之一。相比之下,我国北方陶器和陶窑虽然历史悠久,但瓷器的烧制始于北朝时期,远晚于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究其原因,除了南北方地区陶瓷原料特征上的差异之外,窑炉技术的差异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探索北方地区早期窑炉特征演变的轨迹,为进一步研究北方地区从陶到瓷发展过程提供素材。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为汉代到北朝时期,空间范围主要是黄河下游的河南、河北与山东地区。
1 汉代至北朝的陶窑的发现情况
1.1 汉代
包含西汉与东汉,这段时期西汉时早期的陶窑延续战国的形制,根据窑室平面形制的不同,可以先分为4型,由不同的细节变化划分各式。A型:共4座,窑平面为圆或是椭圆形,根据窑室后的烟道数量分为两式。
AⅠ式:窑室后有2条烟道。山东章丘危山Y2(图1)分为火膛、窑室、烟道三个部分。火膛宽0.82m,南北长1.95m。窑室呈椭圆形,东西长径约2.95、南北短径2.6m,烟道位于窑室的南侧。
图1 危山Y2
AⅡ式:窑室后有3条烟道。三里河陶窑(图2)由操作坑、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等部分组成。火膛低于窑床,呈梯形。窑室平面呈椭圆形,估算东西长2.35m左右,南北宽2.2m左右。
图2 三里河陶窑
B型:窑平面为马蹄形。仅一座,洛阳东周王城内九都路南Y5(图3),该窑长3.5m,宽2.2m,窑室后壁有3个竖直的圆形烟道,与窑室相通,火膛平面呈半圆形[3]。
图3 九都路南Y5
C型:窑平面为瓶胆形,窑床平面呈近长方形。约50座,根据窑室后壁上的排烟设施情况再分为5式。
CⅠ式:窑室后有1条烟道。Ⅰ式有6座。荥阳后真村Y3、Y6(图4,a),Y3火膛呈梯形,宽0.74-1.76m;窑室长2.32m,宽2.2-2.22m;Y6火膛略呈漏斗状,宽0.56-2.4m;窑室长2.3-2.32m,宽2.4m[4]。河南密县密新商场Y2由窑门、火膛、窑室、烟道构成;火膛略呈梯形;窑室东西长2.65m[5]。甘棠寨Y1、郑州马良寨Y2、密新商场Y2、前郭柳村Y2也属于该式。
CⅡ式:窑室后有2条烟道。洛阳东周王城九都路南Y7(图4,b),窑室长2.7m,宽1.6-1.7m,火膛呈半圆形,窑室北壁底和窑床相接的位置有2个进烟口,后面和一个竖直的烟道相接。山东危山Y3、黄岛Y3也属于该式。
CⅢ式:窑室后有3-4个烟道,烟道走向呈竖直、直通地面或是下半部分竖直,上半部已经毁坏。Ⅲ式有5座。南水北调焦作苏蔺段Y4(图4,c)、Y5[6]烟道为竖直形;以Y4为例,火膛低于窑床,平面近似梯形,窑口处宽1.22m,窑床处宽2.14m。河南新乡北站前郭柳村Y1火膛半面呈半圆形;窑室南北长2.44-2.54m,东西长2.7m[7],4个烟道中间两个较大,竖直向上。荥阳后真村Y1、Y5也属于这一式。
图4 汉C型Ⅰ、Ⅱ、Ⅲ式陶窑
CⅣ式:窑室后有3条烟道,烟道是以中间的竖直走向,两侧向中间合拢的形制,有28座。河南温县烘范窑[8](图5,a)该窑火膛呈梯形,低于窑床;窑室长2.68m,宽2.72m。有些陶窑的两侧烟道下半部竖直走向,上半部斜直或拱形向中间聚拢。河南洛阳轴承厂陶窑[9]特殊,共两座,分为Y1、Y2,形制基本相同,排烟系统位于后壁下,分成烟孔、烟道、烟囱三部分,5个烟孔位于后壁下,烟道在烟孔弧状升高到烟囱中部,烟囱由后壁直通窑顶,底部将3个烟孔合为一体。
CⅤ式:窑室后设置烟室。河北丰润商各庄Y1[10](图5,b),陶窑由火膛、窑室、烟道、烟囱组成;火膛平面为喇叭口形;南北残长0.75-1.2m,东西残宽1.1-2m;窑室边长2m;烟道位于窑室南侧,马蹄形。东郊对开式陶窑[11]的两座砖瓦窑都为半地穴式,南北向对,Y1、Y2的排烟系统为3个烟道连接3排烟孔,汇入烟室从烟囱排出。
图5 汉C型Ⅳ、Ⅴ式陶窑
D型:窑平面为枣核形,仅1座,为河南省新乡市东干道陶窑(图6)。该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烟囱等组成。火膛在窑床东西两头双火膛;低于窑床,东边火膛长1.5m,大头宽2m,小头宽0.96m,西边火膛长1.26m,大头宽1.8m,小头宽0.88m;整个窑长6.68m,宽2.22m[12];烟道在窑床南北两面各3个,两边的向中间收。
图6 D型陶窑
这一时期的陶窑共有约60座左右。A型陶窑应主要在西汉早期流行和使用;B型主要流行于西汉晚期,可能延续到东汉时期。C型陶窑类型较多,CⅠ式整体延续时间较长,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时期都有发现;CⅡ式主要在西汉早期或早中期流行,到中期后不再使用;CⅢ式时间上跨度是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时期;CⅣ式流行于西汉中晚至东汉时期,以西汉中晚期的数量较多,东汉后期依旧有发现,还有个别在早期;CⅤ式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东汉时期发现的最多;C型这一型的陶窑延续时间最长,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都有发现,大部分陶窑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D型应是西汉中期。
1.2 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东汉末年的灾荒和战乱,经济萧条,窑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无论是地面都市的建设和地下墓葬的规模,都呈萎缩状态。此时的北方窑场处于衰落时期,北朝后期才开始复苏吸收南方青瓷技术。但此时的窑炉遗迹至今没有发现,无法提供该时期窑炉发展进化的历史信息[13]。
在2005年进行发掘的巩义白河窑址中,发现了汉代窑炉与北魏时期的窑炉,Y2火膛呈半圆形,窑室略呈扇形,直径1.95m,烟囱位于窑室后,有烟道与烟囱。根据窑内出土的陶片、豆等分析应是一座汉代陶窑。Y1[14](图7),保存情况较差,窑内出土青瓷为主,并出土了大量的支烧具,可以证明这座窑炉应是烧制瓷器的北魏时期的瓷窑,该窑由工作坑、火膛、窑室和烟囱构成,火膛平面呈马蹄形,火膛口约1m,靠近窑室的一端约3m,窑床呈长方形,残长4.7m,宽3.35米,形制为半倒焰马蹄窑。根据该窑址发掘出的陶窑与瓷窑与之前汉代的其他地区的陶窑进行比较,可以推测瓷窑应是在陶窑的基础上对形制进行了调整并发展起来的,以此为基础推测北方地区的瓷窑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陶窑的形制与生产技术,以此为基础达到可以烧成瓷器的窑炉结构与温度,从而成功烧制出瓷器。
图7 白河窑北朝Y2瓷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