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的咸阳渭城中学校园规划设计
2022-05-24刘动侯桢珍
刘动,侯桢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1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20世纪70~90年代的工业厂房大部分将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咸阳实施“腾笼换鸟、退城入园”战略,给工业厂区的更新与城市教育设施的提升提供了一次耦合的契机。
2016年5月,具有80多年历史的陕棉八厂正式停产,根据城市规划,始建于1955年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咸阳渭城中学将迁址新建于此,总共设72个班级,用地7.17 hm2,建筑面积94 500 m2(见图1)。
图1 渭城中学东南向鸟瞰图
2 场地概况
陕棉八厂位于咸阳市渭城区中心地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创建了一个西北最早、规模最大的近现代化棉纺工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仓库担当起苏联援华军火物资的中转站和秘密仓库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咸阳是国家“一五”规划的纺织基地,直到21世纪初,纺织产业仍是咸阳的“母亲产业”。
厂前区有一栋5层的办公楼,楼前绿化景观良好。生产区主要为单层厂房,基本铺满了整个用地,车间内部仍保留着机器、生产日志等生产时的状态,另一重要建筑为打包房,位于车间东侧,由德国人建于20世纪30年代,结构至今良好(见图2、图3)。
图2 棉纺厂房
图3 打包房
3 设计理念
陕棉八厂历经民国、抗日战争,见证了中华民族实业救国、救亡图存的历史,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在一个具有革命历史、地域文脉的用地上建设一个21世纪的高中校园,校园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值得设计者深思的课题。
现代校园建筑不再是一个仅仅提供遮风避雨的学习场所,更是充满正能量、塑造人格、传播文化的载体[1]。对此,确定如下理念: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建筑遗存不忘初心;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校园空间感受历史变迁;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场所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希望孩子们通过建成环境切身体验到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带来的绿色、节能与共享的价值观念。
4 校园规划
4.1 策划与规划
在陕棉八厂停产之时,厂区建筑成为工业建筑遗存。若全部保留厂房建筑,则不能实现学校的功能,而全部拆除则是对文脉文化的漠视。保留并改造小部分车间和整旧如旧、功能置换打包房的思路,是能够传承文化、保留文脉的设计策略。该思路得到了校方及市领导的高度认可,成为校园规划的指导原则之一。
校园规划设计在对地块文脉的深刻理解下展开。地块北侧为陇海铁路,西侧与住宅小区紧邻,东侧有规划道路,南侧为现状城市道路——人民西路。
根据周边道路及环境,校园的功能布局由逻辑推衍而来:考虑噪声因素,运动场靠北邻近铁路布置;宿舍食堂设在西侧靠近周边的住宅区;为展示学校形象,在东南角布置具有图书、报告厅及行政办公等对外功能的综合楼;由于人民西路南侧高层住宅的日照遮挡,在用地的最南侧布置无日照要求的实验楼;3栋教学楼则布置在校园的中部。由此,形成了运动区、生活区和教学区三大功能区。
4.2 轴线与传承
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方。
渭城中学总平面图如图4所示。本地块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利用传统的轴线手法优化建筑位置,将不同年代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横向轴线。以东入口为起点,拉开叙事校园的空间序列:从东入口广场、经由20世纪30年代的打包房,到80年代的艺术中心,再到规划的校园中心广场及钟塔,经过新建的教学楼连廊,随着轴线景深的向西延展,直到A4楼的下沉庭院,空间序列在高潮中结束(见图5)。
图4 渭城中学总平面图
图5 渭城中学空间轴线分析
东西向的道路,在交通功能之外更像是一条时空隧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述说着这块土地的过往今昔,实现文脉的传承,可以说这条轴线是文化的传承之轴。
4.3 “被动”与“主动”
新的校园要在继承优良文化、文脉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价值观。在校园里建设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建筑,能向学生展示节能技术,提供一堂生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课,是设计理念的初衷,其示范作用和教育意义将超出建筑本身。
以A4教学楼为例,其位于横向轴线的尽端,借助小而独立的优势进行被动房设计,可避免增加过多的投资。地下1层为校园演播中心和下沉庭院,首层为合班教室,共约600 m2。保温及密闭系统使用60 mm厚真空板作为外墙和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外门窗采用密闭门窗,管线洞口均采用密闭做法。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等技术,使室内环境均有较高的舒适度。对A4楼而言,不但达到了近零能耗建筑标准,也满足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星标准。
A4楼的形态和表面特征也不同于校园其他建筑,固定遮阳措施结合编织特色的处理形式,隐喻纺织工艺,将文化内涵赋予建筑,是主轴空间序列的高潮。
4.4 记忆与场所
陕棉八厂作为近百年的老厂,不论对企业职工还是整个城市都是宝贵的历史记忆。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城市印象》一书中指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归纳为5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1)校园中心广场是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的交汇处,作为校园空间的重要节点,以“塔”形成空间的标志。在建筑形体上,钟塔以阕为意向,体现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地域文化特点,融入历史怀古情韵。“镇地脉、兴文风、建塔以定之”。钟塔在此时此地具有关联性并富有意义,促进场所感的形成,见图6、图7。
图6 A4楼人视图
图7 东入口人视图
2)在打包房和艺术中心之间开辟出一方室外展场,具有代表性的纺织机器等将集中布置在这里,结合室内校史馆展示厅,记忆在新的场景、空间中留存,见图8。
图8 校史馆与艺术中心间的展廊
3)打包房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3层柱子上的毛主席语录仍清晰如昨,结构加固巧妙地避开了这些柱子,室内设计考虑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的措施,让建筑本身就是展品(见图9)。
图9 校史馆室内展厅
5 结语
相信渭城中学完成迁址新建之时也是棉纺八厂的破茧成蝶之刻,在时代的浪潮下实现华丽转身。在这块“棉纺”宝地上,建筑设计把尊重地域文化、传承文脉、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精心演绎,使空间感受变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