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抱团居住养老社区研究
2022-05-24蔡锦帆
蔡锦帆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当前,世界老龄化形势严峻,而我国更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养老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快速上涨的房价使得多数中低收入青年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政府纷纷提出试验性对策,但养老难和住房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仍存在变革机遇,发展适合两类群体共同居住的养老社区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新的可能,为探究抱团居住养老社区的可行性,对老年群体的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展开研究。抱团居住养老即有房但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和有住房需求的青年人共同居住的养老模式。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老年群体接受抱团居住养老的影响因素及需求特征,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抱团居住养老社区进行产品设计和运营模式设计。
1 需求特征
1.1 总体情况
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面向60岁及以上且对本次调查有一定认知及反应能力的老年人群,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3.67%,其中愿意接受抱团居住养老的老年人为138位,占总人数的49.11%。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需求特点
本文通过量表的形式对老年群体的抱团居住养老需求特征进行量化,分别计算样本容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需求特征描述性统计
从结果来看,在周边条件中,老年人对医疗设施、交通条件、娱乐设施、菜场、超市和文化场有需求;在共用空间方面,老年人对于私密空间共用的接受度较小,在希望收到和愿意提供的帮助中,主要集中在居家服务、陪伴和医疗服务方面,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帮助老年人愿意程度较高,基本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可将老年人抱团居住养老的需求特征概括为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及自我实现。
2 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框架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和相关研究,将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分为3类:个人与家庭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首先分析老年人对于抱团居住养老的意愿,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和检验初步判断不同特征的个体在抱团居住意愿上的不同,然后提出相应假设,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2.2 模型构建
将老年人是否愿意抱团居住养老作为因变量,将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加入与因变量相关的自变量,得出各种因素对老年人对抱团居住养老模式的影响。
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p表示老年人愿意采取抱团居住养老模式的概率,α为模型的截距项,βi为待估计参数,为变量Xi的偏回归系数,其中偏回归系数是指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自变量Xi每变动一个单位引起因变量的平均变动数量。Xi为自变量,N表示影响老年人愿意接受该模式的概率的因素个数。
在本文中,因变量为抱团居住养老意愿,自变量包括3个方面:①个人与家庭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有无配偶、居住情况、子女数;②主观因素 包括身体状况、经济自评、养老方式、对青年住房问题了解情况、对青年人信赖程度;③客观因素 包括文化程度、参保状况。
2.3 实证分析
2.3.1 提出假设
将设计的各因素分别与抱团居住养老意愿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从显著性检验的P值可看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2个方面对于抱团居住养老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而老年人对于抱团居住养老意愿与个人及家庭因素不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假设。
2.3.1.1 主观因素
1)假设1 经济自评与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经济状况越好,越能接受抱团居住养老。
2)假设2 对青年人的信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对抱团居住养老意愿的因素。
3)假设3 对青年住房问题了解程度不同于抱团居住养老意愿之间差异显著,相对了解青年人住房问题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抱团居住养老。
2.3.1.2 客观因素
1)假设4 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接受抱团居住养老。
2)假设5 有养老及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抱团居住养老。
2.3.2 logistic回归分析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人与家庭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于老年人抱团居住养老意愿的影响。为使分析结果更具可靠性,将自变量中的多分类变量变换为哑变量,设置参照组,分别比较研究对象其他情况相对于参照组意愿的变化情况。
由分析结果可得,老年人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状况、对青年人信赖程度、对住房问题了解情况、文化程度等因素,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因素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老年群体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由结果可知,老年群体的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状况、对青年人的信赖程度、对住房问题了解情况、文化程度方面,在主观因素中,认为自身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抱团居住养老的可能性为经济状况比较差的老年人的2.37倍;认为少部分青年人值得信赖的老年人愿意采用抱团居住养老的可能性仅为认为大部分青年人值得信赖的老年人的21.9%;对青年人住房问题有了解的老年人愿意抱团居住养老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不了解青年人住房问题的老年人,依次为后者的1.67倍和2.53倍。在客观因素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意愿强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在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群中。假设1~4得到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综合分析结果,可知老年群体抱团居住养老的意愿主要受主观因素(经济状况、对青年人信赖程度、对青年人住房问题了解情况)和客观因素(文化程度)的共同影响。
1)主观因素中,经济状况对老年群体抱团居住养老模式意愿有正相关影响,在物质条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抱团居住养老成为老年人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交需求的方式。个人态度对抱团居住养老意愿也存在显著影响,对青年人信赖程度高和对青年人住房问题更了解的老年人接受度更高,老年人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更加敏感,因此更倾向于和信赖的人共处。
2)客观因素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对抱团居住养老接受度更高。据相关研究,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更高,愿意接受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更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高,因此会更易接受新型的养老方式。
4 养老社区探究
4.1 社区及住宅
1)住宅内部空间的合理划分 抱团居住养老社区住宅打造可采用套间模式,在空间上保障独立性,赋予共同居住的住户独立的个人空间;其次是要保障隐私性,房间采用隔声材料,减少住户间的互相打扰;住宅内分设私人空间,共用部分辅助空间。
住宅设计应注重联系性,包括住宅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及住宅内的联系,充实设施内部的功能,提高实用性。住宅内的联系性主要用于解决突发状况,从房间布局以及联系装置两方面进行设计,确保老年人的安全。
2)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包括公共空间和套内空间,对于公共空间,应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对于套内空间在设计中也应遵循适应性的原则,注重可调整性,为空间合并或分隔提供可能性等。
3)住宅内部细化设计 住宅内部设计从空间、配置、设备、家具四方面着手。在空间设计上,在遵循普通住宅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加设无障碍性原则,尽量消除空间内的安全隐患;在室内配置和设备上,基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配置符合人体工学的设备和家具。住宅内部的家具选择以质量佳、舒适、安全系数高为原则,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4)社区周边配置设计 完善社区周边医疗、交通、娱乐设施,满足老年人养老基础层面、衍生层面以及环境层面的需求,社区内规划建设医疗卫生、康复护理、休闲娱乐、生活购物等公共基础设施。
4.2 运营模式
1)自愿结对,双方均向政府付租金,配对好的老年人和青年人建立一对一关系,双方具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具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双方均以较低租金获得住房,所以有为对方提供生活上的便捷的义务。
2)政府牵头社区建设,社区引入老年服务运营商,通过租赁、购置、置换或者与物业单位合作的方式,获得既有社区内一定面积的公共用房或者商业用房的使用权,通过相应功能的划分及改造,作为养老服务基站。政府可以对老年服务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补助,青年群体作为服务提供者,即定期定量在老年服务基站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5 结语
老年群体对于抱团居住养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医疗、交通条件的高需求以及对住房空间的要求,因此对抱团居住养老社区的打造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针对养老住宅本身的设计,遵循适老化原则,以老年人对空间公用的需求特征为住宅空间划分的设计依据,保障空间的私密性和舒适性;二是社区未来的运营模式,主要有结对帮扶和政府建设两种。
研究发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均对老年群体抱团居住养老意愿存在影响,经济状况较好、对青年人信赖程度高、了解青年人住房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意愿更强烈。因此抱团居住养老社区应当面向具有以上特性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观念更加开放,并且有着较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社会参与感较强,应当注重老年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