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生计能力技能培训归因质性研究
——来自甘肃D县的案例

2022-05-24刘燕华苏铃玲李徐峰

关键词:范畴编码农民

刘燕华,苏铃玲,李徐峰

(西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引言

我国第一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要素和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和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甘肃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四强战略”,其中强县域的根本就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达到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的目的。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奠定乡村振兴的人力基础,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者。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赋予其新技术的同时促进相对贫困人口的个人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实现促进个人发展的“本体价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具价值”的双赢[1]。通过“以技赋能”解决好县域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了提高脱贫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各级政府部门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多方联动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帮扶,切实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

有学者从能力建设的视角研究贫困问题[2],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发展机会、增强发展能力[3],提供了乡村振兴的人力振兴视角和实践范式。世界职业教育理论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福斯特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面向农民推广新知识、新技术[4],赋予脱贫农民技能,使农民成为拥有更强生计能力的致富主体,拉近了传统职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求的距离,扩展了职业教育对象和办学方式。俄罗斯学者纳西布洛夫提出要建构一种以农村学校为劳动力来源的农村发展模型,以此来保持农业的竞争优势[5]。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呼吁舆论加大宣传,要将农民培养成为集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新型复合型职业农民,认为要在培养模式和拓展培训内容上根据农民的需求统筹设计,并采取措施充分激发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6]。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只有为乡镇企业培训各种专业人才,在技术和智力方面提供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有效支持产业振兴[7]。有研究提出要对农村人才培养属地化、本土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帮扶,提高农村人才职业技能,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多样灵活、宽松自由[8]。亦有学者关注农村妇女,认为技能培训更要面向农村妇女,对女性开展创业技能、女职业经理人等培训,这是乡村振兴、富民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措施。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教育能力短缺会制约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妇女技能才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9]。国内外学者在职业教育赋能农民生计、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技能培训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增值具有重要意义。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成正比的关系。舒尔茨认为,作为经济增长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对于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不能单纯从自然、实物和劳动力资本来解释,“隐性”的人力资本要素才能带动经济增长,人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人力资本存量分为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和就业迁移五类[10]。阿马蒂亚·森对能力贫困、能力再造进行了分析[11],认为个人的可行能力是个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可行能力包含了内生能力与赋予资源[12],个人、社会、环境都会影响能力拥有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脱贫农民“内在提能”的核心,通过培训积累个人的知识资本或者家庭的人力资本等资本存量,使个人具备应对风险与提高福利的资本基础。赋予农民自我发展的生计新动能,使其成为农民增收、提能、扩识、明志等防贫、治贫的推动力。

扎根理论最早由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姆·施特劳斯提出[13],归纳和演绎方法是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对经验材料进行系统化收集、整理、分析来验证已有理论或发展新的理论成果。此方法的重点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从资料中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立足于情境,然后自上而下形成逻辑关系。利用扎根理论开展的应用研究较多,曲铁华、孙艳、金明磊、李海东等利用扎根理论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政策、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14]。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D县技能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获取助力生计能力提升的技能培训成效、存在问题及政策保障等相关信息,基于扎根理论进行研究设计,以期根据技能培训的状况、困境因素及效果,提出助力农民内生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2021年5月和7月“黄河上游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农户生计能力评估、建设和政策保障”课题组两次对甘肃省D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采用开放式提问对已参训和正在参训人员、培训机构老师和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样本共计191人(见表1),涵盖了手工刺绣、饮食、养殖和机械操作。其中培训机构4人分别为机构负责人2名,主要从事餐饮班和刺绣班的日常管理;培训教师2名,主要从事餐饮实训和刺绣指导。访谈样本达到了样本选取的多样化、典型性、历时性要求。访谈时由课题组成员分头进行现场记录,同时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进行现场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资料初步分析,根据访谈记录、培训机构的培训日志和录音整理,获得了累计3 850分钟的技能培训人员访谈录音资料,经转录后获得约5万字材料。

表1 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统计

(二)研究样本及步骤

将访谈样本分为已参加培训未就业、已参加培训已就业、未参加培训、正在参加培训4类,抽取4类样本组相互独立的样本20人(见表2)。根据安塞姆·施特劳斯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即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现象的观察提出研究问题。第一,对17人(含1名机构负责人和1名培训教师)的原始语句进行开放式编码,从原始语句中筛选关键信息,剔除前后矛盾信息,进行概念化标签,归纳子范畴。第二,进行主轴编码,提炼主范畴,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归纳,发现子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归纳属于相同关系内涵的概念。第三,通过选择性编码形成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找到核心范畴。第四,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建立核心范畴与其他类属之间的系统联系。

表2 样本案例背景资料(10例)

三、归纳范畴及模型构建

(一)通过开放式编码归类子范畴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解、逐级缩编、提炼,在进行开放式编码后共获得原始语句1 081条。由于这些语句中存在重复、交叉,因此在对初始语句进行提炼和编码后,归纳和选取了30个原始概念语句和14个范畴(见表3)。

表3 开放式编码归类子范畴

(二)通过主轴编码综合提炼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根据开放式编码的子范畴以及包含的概念化语句,自下而上梳理归纳出内涵一致的类别,形成结构、功能、过程具有上下因果的内在联系。通过主轴编码再次进行整合和归纳,将具有相似内涵的范畴归为一类,发现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联系,形成主要范畴,以主范畴概括子范畴。以概念化的原始语句支撑子范畴,最终归纳出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学习意愿、参训动因、习得技能6个主范畴,形成主范畴、子范畴以及与范畴相关联的关于技能培训概念化描述内容的证据链(见表4)。

表4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由表4可知形成了6条证据链。学习能力的证据链为理解能力、文化程度和角色学习。理解对于学习能力十分必要,在培训中理解操作要点才能快速获得技能。文化程度高低决定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角色学习是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民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

沟通交流证据链主要为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倾听与表达受语言畅通、语言内容感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在培训中信息接收与反馈是保证培训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对学员起到指挥大脑进行操作的作用,更能有效调节教师的培训方向、深度和进程。

信息传递证据链为宣传推广和时空条件。培训信息能否迅速让农民知晓,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有赖于广泛的宣传。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有效性决定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参训时空条件成为是否产生培训行动的先决条件。

学习意愿证据链为意识特质、行为习惯和教育观念。懈怠、排斥思想和固化、惯性思维严重阻碍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特别是“读书无用论”思想、传统陋习更是阻碍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培训的能力。

参训动因的证据链为培训期待和就业预期。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加农民致富本领,因此就业期望、成功就业、参训积极性、就业等待和赚钱愿望构成了参加培训的动力。只有培训动力足,才有可能习得技能,提升生计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习得技能的证据链为培训过程和培训质量。参训人员的来源、年龄等差异决定着选择何种培训模式,出勤率决定农民学到培训技术的多寡,如果前期培训质量高、效果好,会对未参加培训的农民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通过选择性编码选择核心范畴

使用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找到核心范畴,选择性编码是通过主范畴来挖掘核心范畴,将分析结果聚焦到与相关的主范畴编码上。根据扎根理论“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行动动力—行为—结果”的流程,基于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将6个因素串联成“故事线”,搭建出技能培训的因果、现状和结果的困境归因框架。其中学习能力对技能培训构成因果逻辑,是因果条件,是技能培训的基本要素;沟通交流是技能获得的媒介,是中介条件,是技能培训的调节因素;信息传递是导致行动产生的外因,是技能培训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因素;学习意愿是引发个体产生学习行为的“诱因”,贯穿培训全过程,是技能培训的态度因素;参训动因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在接受培训过程中能够促使培训行为发生并持续,是技能培训动力因素;习得技能使培训效果可见,对学习意愿产生反馈作用,是参加技能培训的诱发因素。由此可以确定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学习意愿、参训动因和习得技能6个主范畴是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技能培训的因果框架(见图1)。

图1 技能培训因果结构

分析子范畴、主范畴及其相互的联结关系,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的三级归纳,根据制约技能培训影响因素的“故事线”,本研究核心范畴确定为技能培训困境。技能培训的困境围绕6个主范畴形成了由内而外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学习意愿、参训动因和习得技能6个困境因素逻辑联系模型(见图2)。

图2 技能培训归因模型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用3人(含1名培训教师)的原始访谈语句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对3份访谈资料依次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经过比对和分析,没有新的范畴和概念出现,在子范畴和主范畴层面也没有发现新的逻辑联系,能够证明本次编码的可信度,在理论饱和度方面通过了检验,由此可以断定本次编码能较好解释技能培训的困境归因。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果讨论

1.学习能力:技能培训的基础条件

学习能力是个人所有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低影响学习活动顺利完成,意味着在获取知识、加工和利用信息等方面存在困难,限制了个人对其他资源的获取和自我素养的提升。首先,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是成年人,而且多数为小学文化或者没上过学,缺失知识资本,理解能力弱,不能很好理解培训内容,无法深入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参加培训的人员大多没有走出县城甚至是走出乡村,更没有二、三产业工作的体验,制约其对培训内容的接收;第三,适应能力较差,培训学员不习惯课堂上课,无法很好适应培训节奏,不可难免存在学不通、学不懂和跟不上的情况,容易出现倦怠和应付培训的心理,最终影响培训结果。

2.沟通交流:技能培训的调节因素

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许多与外界交流少,她们不会说而且也听不懂普通话,导致学员无法与培训老师形成良好的交流。理解困难影响了技能的掌握,花费了培训老师和学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学员对培训内容存在疑问并无法有效表达时,容易形成培训内容的碎片化记忆,无法将培训内容进行译码并记录下来,学员在培训后只凭借模糊的动作回忆去练习,无法快速、有效、精准的理解培训内容。某些学员对普通话只能靠猜测,存在疑惑时不能用普通话提问,大脑中的简单模仿占优势,对动作的模仿学习停留在表层,严重制约了技能培训的速度和进程,虽然每个培训班指定了一名普通话较好的学员做翻译,但受学员人数和时间的限制,翻译的作用微乎其微。

3.信息传递:技能培训实现路径的社会因素

技能培训的信息推广度低,是形成技能培训困境的社会因素。目前农村技能培训是一项福利事业,供需双方的积极性、适配性十分重要。调研发现,参训人员的信息获取存在偶然性,大多数人是从亲朋好友、邻居和村委会宣传得知的。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制约,一方面获取信息的渠道原始,另一方面对信息具体内容不完全理解,有人不了解技能培训内容和形式,不理解技能培训对于自己的价值,导致技能培训失去吸引力,许多人只关注技能培训的补贴,忽视学习内容及所带来的价值。因培训辐射范围较小,已经参加培训的劳动力大多是距离县城不太远易地搬迁至县城的农民,培训难以辐射到距离县城相对较远、居住分散和交通不便的山区。虽然D县的技能培训得到了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但因信息获取不畅、交通阻隔、居住偏远等限制,培训信息仍无法及时传递至每家每户。

4.学习意愿:技能培训的前提条件

调研中发现,部分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多数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农村留守劳动力参与农村技能培训的主动性不强、持续性也不够,表现出农民对技能培训的主观学习意愿微弱。一些人对国家和政府的依靠意识严重,存在着如果个人以及家庭发生意外,国家和政府一定管我的“躺平”心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个别人的思想出现了懈怠,认为现在吃穿不愁又有国家的补助,产生了自己已经无需再劳动的“福利主义”思想,缺少了脱贫前的奋斗和努力。一些人认为只要是不能为家庭带来实质性收入的活动都不重要,受损失高估效应影响,过度夸大接受技能培训的损失敏感程度,特别是女孩子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受教育、学技能备受诟病。还有因培训往返县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农民家里一般都有农活,无法频繁往返县城接受长时间的技能培训,虽有参训想法但家庭拖累也消耗了学习意愿。

5.参训动因:推动参训的内在驱动

国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易地搬迁、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等精准脱贫的措施实现了D县整体脱贫摘帽。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户自发行动起来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是未来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虽然有一部分人参加了培训,但更多的群众接受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仍然严重。首先,致富的视野狭隘,存在“培训不如外出挣钱”“培训耽误时间”的想法,对培训与挣钱的因果关系认知有误差,看不到技能培训将带来的前景和长期收入,导致参加培训动力不足。其次,虽然人人有致富的愿望,但忽略了技能是富裕的敲门砖,缺乏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改变生活、过好日子、创造奇迹的梦想与付诸实践的行动相去甚远。

6.习得技能:激发参训行为的诱发因素

习得技能是培训最终要达到的结果,习得技能的程度是开展培训广度和深度的诱发因素。首先,群众交通不便是一大难题,出行时间大于参加培训的时间,容易造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必定影响培训效果。访谈中,东西部对口扶贫车间负责人说:“在扶贫车间工作的农民,明显不如发达地区同类车间同类工作的工人对工作的熟练程度,更谈不上对新技术的创新”。其次,参加培训和获得收益之间存在时间的延宕性,一方面培训存在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培训后难以迅速就业和赚钱,因此无形中削弱了培训结果的激励作用。

(二)对策建议

1.让技能培训更加贴合学习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习能力较强、普通话较流利、掌握快的“领袖”学员,让他们成为“火种”,打造“1+10+10n”的“老师+火种+一群学习者”的模式,扩大培训参与面。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学习者与讲授者在个人特点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愈相似,模仿成功的概率愈大。因此,培训师傅点燃几个“火种”,让“火种”向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的学员传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为了技能培训纵向惠及更多人群,教学内容通俗化十分重要,通俗化能让受培训人员充分接受和理解。重视实操训练,避免因学习能力低而导致的问道于盲现象,规避知识资本匮乏对于贫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限制。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开展培训,实行差异化的技能结业考核方式,让不同学习能力的人产生对技能培训的信心,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培训的效果。

2.技能培训与推广普通话并举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推广的全国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义重大。普通话作为交流工具,是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方言会影响沟通交流,应对技能培训中的沟通障碍可采用分组搭配方式,让会说普通话、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员担任组长帮助那些存在沟通障碍的学员,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会使用普通话表达和交流,提高培训效率,达到“推普”与技能培训的双向推动,彰显文化价值。

3.培训宣传与灵活培训方式双向推动

多渠道对技能培训进行宣传。政府要多场合、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宣传,树立培训受益的示范典型,各村委会除了将技能培训的信息张贴宣传单之外,还可以采取入户宣传、直接告知的办法。政府宣传部门在县门户网站或者公众号等互联网媒体上要多宣传技能培训的有益之处。同时采用灵活的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走出去请进来,“送货上门”让距离培训学校较远的农民接受培训。

4.从个体需要出发激发学习意愿

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转变和消除农民对培训“失大于得”的消极感知,从反向强调失去培训机会所带来的损失,让接受培训、发展内生能力成为习惯,提升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获得感,增强参培意愿。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中教师示范和鼓励性言语会引发个体行为,使学习者容易适应外部环境并产生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培训中应多正面鼓励学员学习,用爱心、耐心唤醒农民的学习意愿,提高参与度,彰显社会价值。

5.转变观念增强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先要振兴观念,“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直面困难,在磨砺中战胜自我、强大内心是D县观念振兴的核心。态度决定行为,是行为的先导,积极向上的态度决定着接受培训的愿望高低和技能掌握的快慢。脱贫的农户要巩固当下的幸福果实,一定要有致富增收、时不待我的信心和韧性,要有想培训、愿培训、广开财路奔小康的强大自我动能。要加强对农村脱贫劳动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扶智”先“扶志”,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充分激发农村劳动力的内生动力,让那些思想出现懈怠的农民意识到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实现人人享有。

6.以成果为导向关注习得技能的价值引领

“小技术”带来“大致富”,一人参加培训带动一家致富的效果对于一些家庭已经显现。效果具有暗示作用,习得技能的效果可以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比刻意宣传的作用更加突出。访谈中大多数学员都讲到“看见别人培训后接了订单、赚了钱,所以我也要参加培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学习,认为观察可以引起行为的转变。因此,培训要以成果为导向,在培训中要注重转变农民的思考模式,训练他们通过观察、倾听等感知来习得技能,注重探索性学习,通过观察、模仿形成深度记忆,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培训内容由显性变为隐性,内化为学员的操作行为。更要注重有价值的示范引领,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由“生手”变成“熟手”,由“学习者”变成“引领者”,要为“熟手”和“引领者”提供收益平台并扩大其对内对外的影响力,激发农民“参与—习得—创造”的自觉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范畴编码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耕牛和农民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农民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论纪录片影像中的组合编码运用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