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吉县扫竹岭林场落叶松球蚜防治措施

2022-05-24高耀兵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

高耀兵

摘 要 落叶松球蚜属于转主寄生性昆虫,当落叶松球蚜在林木中泛滥时,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为提高落叶松球蚜的防治水平,从根本上消除落叶松球蚜对云杉、落叶松等树种的为害,分析落叶松球蚜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扫竹岭林场云杉林和落叶松林中的繁衍规律和生活习性,着重介绍了常用的化学、物理、农业及生物防治措施,并提出通过强化树木疫情监控及林区管理提升防治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落叶松球蚜;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23

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 Val.)俗名腻虫,属同翅目球蚜科球蚜属,属于转主寄生性昆虫,寄主植物为云杉和落叶松。欧美和加拿大分布最广,在我国以黑龙江省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为害8~15年生幼树,在落叶松人工幼林内为害尤为严重。对云杉、落叶松树木的高生长量造成很大威胁,严重时致使成片人工林枯萎、死亡。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扫竹岭林场国有林区出现松蚜虫严重为害落叶松的情况,蚜虫群集在落叶松枝条上取食嫩芽、嫩枝条、松针叶和汁液,引起落叶松早期落叶,使整个枝条下垂,最终枯萎。此时,枯梢病菌会趁机侵入松树的嫩梢组织,发病后形成梢枯或溢流松脂的病斑,严重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和材质[1]。因此,林场组织技术人员通过长期观察及防治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落叶松球蚜发生规律及适合当地应用的防治措施。

1 繁衍规律

落叶松球蚜是多形态的昆虫,1个生命周期包括干母、瘿蚜、伪干母、性母、侨蚜和有性蚜6种形态。每完成一整个生活史需要2年时间,在伪干母所产的卵中,有一部分孵化为停育型第1龄若虫,即以此越冬;另一部分孵化为进育型,继续发育成熟,孤雌卵生繁殖4代,然后以1龄或2龄若虫越冬。

1.1 干母阶段

干母初龄阶段的若虫主要生活在第1寄主云杉树体上,孵化干母的卵褐红色,外面覆盖白色絮状分泌物,堆状产生于云杉越冬芽基部,卵粒针尖大小。孵化后的幼虫呈黑绿色,体长0.5 ㎜左右,成虫淡黄色,密被一层厚厚的白色丝状分泌物。

1.2 瘿蚜阶段

瘿蚜起源于干母所产的无性卵,1龄若虫时呈现淡黄色,体表没有分泌物,到2龄时体表出现白色粉状蜡质分泌物,体色加深,4龄若虫时呈现紫褐色,翅芽显著,有翅瘿蚜体长1~2 ㎜,腹部和背面第5、6节中侧呈愈合蜡片状。

1.3 伪干母阶段

这一形态阶段的若虫生活于第2寄主落叶松上,它是由瘿蚜所产的卵发育而成,卵初产时呈橘黄色,后变为暗褐色。越冬若蚜体表裸露,无分泌物,成虫黑色,半球形。伪干母初龄腹面、中足和后足基节布满蜡孔群,每1基节上2群,内外各1。蜡孔呈圆形,数量不等。触角第3节顶端毛较长,达到该节宽度的4~5倍。伪干母成虫腹部第1~6节分布着由无缘蜡孔组成的缘蜡片。

1.4 性母阶段

由偽干母所产的卵发育而成,有翅,卵初产呈橘黄色,表面被粉状蜡层,若虫呈棕褐色,成虫黄褐色。腹部背面腺板排列整齐。越冬若蚜体表裸露,无分泌物,成虫黑色,半球形。

1.5 侨蚜阶段

由伪干母产卵发育而成,无翅,初孵幼虫暗褐色,触角长0.10~0.13 ㎜。成虫体呈椭圆形,褐色,体表覆盖白色分泌物,外观如同绿豆大的“棉花团”,是落叶松球蚜受害的明显特征。

1.6 有性蚜阶段

有性蚜是由性母产卵发育而成,卵呈黄褐色,雌蚜橘红色,雄蚜浅红色,有较长的触角和足,行动迅速。

2 生活习性

了解落叶松球蚜的生长周期及植物受害之间的关系,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各时期虫害情况对症下药[2-3]。在扫竹岭林区,落叶松球蚜1个完整的生活史需在云杉和落叶松2种寄主上,经过2年时间的转主寄生才能完成。以干母若虫在第

1寄主云杉冬芽上越冬,以伪干母若虫在第2寄主华北落叶松腋芽和枝条皮缝中越冬。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性母从华北落叶松上飞迁到云杉上,在云杉叶背靠近叶尖部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出若虫,在性母的翅下取食生活,然后经若干次蜕皮后,7月上旬开始陆续出现有性成虫,这时在云杉树干的裂皮处,还能见到有性虫所产生的受精卵。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下旬以初孵干母若芽在云杉冬芽上寄宿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蜕皮,并迅速长大,经2次蜕皮后即长成无翅型干母成虫。卵孵化前,云杉冬芽已萌动,受干母的为害刺激,云杉冬芽从基部开始逐渐变形膨大;卵开始孵化时,就已经形成表面覆盖雾状白粉物的绿色虫瘿,虫瘿若虫就在瘿室内进行为害。

瘿蚜产生的卵,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成伪干母若芽,寄生在新梢皮缝中。初孵若蚜虫体裸露,行动迅速。8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状态。翌年4月下旬,越冬的伪干母若虫开始在腋芽、嫩枝条的皮缝等部位活动,经3次蜕皮发育成伪干母成虫,同期进行孤雌产卵,

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底一部分卵羽化成具翅的性母成虫,飞回到云杉新枝上产卵孵化为干母,第2年继续为害云杉嫩枝。另一部分为无翅的侨蚜,侨蚜所产的卵孵化后,仍为侨蚜,吸食针叶汁液,在落叶松上不断循环,每年可发生4~5代,是导致落叶松受害最严重的阶段。

3 为害特点

3.1 对树木的为害

落叶松球蚜的大量繁殖和扩散,并取食云杉和落叶松的枝叶,使这2种树木因落叶、枝枯而无法正常生长发育,该虫害大面积暴发时还导致林区树木出现其他病害,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林区的正常生产及长远规划,对林区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威胁。

3.2 对环境的为害

天然针叶林是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基地,但由于落叶松球蚜对林区云杉和华北落叶松为害严重,直接导致云杉和落叶松树木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诱发其他森林病虫害。同时,间接导致其他树木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发展到整个林区的森林无法正常发挥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及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林区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3 对景观的为害

大规模暴发落叶松球蚜虫害,会造成林区内树木枝叶逐渐变黄、枯萎、甚至脱落,使整个树冠呈现出异常的灰白色,受灾区的林木就如同发生严重冻害和焚烧一样,极大地降低了森林景观效果。同时,病虫害还会使景区的游览参观人数下降。扫竹岭林场位于西吉县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内,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是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落叶松球蚜的暴发和蔓延,对景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景区的发展。

4 防治措施

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扫竹岭林场工作人员总结出了若干落叶松球蚜的防治方法。例如,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并通过强化对林木的监管,构建完善的林木管理体系,切实降低落叶松球蚜对林木造成的影响。

4.1 化学防治

根据扫竹岭林场当地的气候特点,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云杉冬芽萌动、刚抽出新梢时和5月下旬大量性母成虫自落叶松寄主迁回云杉寄主时,选择无风、天气闷热的午后(12:00—15:00),用1.0%苦参碱500~800倍液内吸性杀虫剂,或50%抗蚜威

3 000倍液,向树冠均匀喷施,防治第1代侨蚜若虫,以云杉新梢处为主。喷施时采用喷雾方式,向树冠喷透,喷雾后以有水滴落下为宜。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杀虫效果最为明显。

5月下旬至6月底,在瘿蚜产卵盛期,用1.0%苦参碱500~800倍液内吸性杀虫剂,向落叶松树冠均匀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药4~5次。还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10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便能有效控制落叶松球蚜数量,同时能促进害虫之间形成交互抗性,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另外,在松林郁闭度达0.4以上,林地面积在3.33 hm2以上的落叶松林中,为达到快速、高效的防治目的,还可利用施放烟剂的方法进行防治[4-5]。

4.2 物理防治

6月中旬至7月下旬,当虫瘿在云杉树上尚未产生断裂之前,可以人工将虫瘿剪除,并集中处理烧毁,避免其再次造成传播。但在处理虫瘿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时机,抢在虫瘿尚未开裂之前,通过人工手段将其去除。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对树体造成伤害,也不能因作业工人携带虫体外出林区而造成人为传播扩散。作业完工后,必须对工作服和工具进行消杀处理,这样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落叶松球蚜一旦暴发,其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单纯依靠物理防治费用高、见效慢,虽然化学防治见效快,但对有益生物会造成同等的伤害,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两者都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从长远和环保的综合因素考虑,必须采用节能环保、长期高效的综合措施。对此,林木管理人员可在综合管理期间对感染虫害的部位进行人工剪除,最好在其还是虫卵期间就严加防控,并对这些剪除的树枝进行集中焚毁。这样的治理方式成本较低,但却需要较多的人力,适合一些面积较小的林区。

4.3 农业防治

根据落叶松球蚜具有转主寄生的特点,只有云杉和落叶松同时生长在同一空间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2种树种混交栽植势必给落叶松球蚜创造了适生繁衍的良好机会。因此,造林设计时,要严格做到合理规划,避免云杉和落叶松混交或近距离栽植。营造混交林是预防森林病虫害的一种长效措施,混交林可以形成冠层厚、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对提高林木防护效能和生长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栽植用苗也要避免云杉和落叶松同圃繁育的苗木,从源头上打破落叶松球蚜的生态链。在采用营林防治措施时,如果落叶松已经采取了集中种植的情况,应对落叶松的长势进行观察,找到蟲害易发生的具体范围,并在管理期间着重留意秋冬季的情况,一旦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2016年,扫竹岭林场针对森林病虫害发生蔓延情况,结合林场工作实际,及时调整了思路,制订了更加合理的林场经营方案。方案要求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放到林场经营工作的首位,大力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针阔混交生态经济林,使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利用光照、水分、风力等各方面的资源,保护林内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的完整性,阻断落叶松球蚜的生态链。同时,要求以落叶松球蚜为重点监测和防治对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把该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4.4 生物防治

落叶松球蚜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且分布广泛,扫竹岭林场树木的生长环境极为适宜落叶松球蚜的繁衍。因此,可以以生物防治手段为基础,释放落叶松球蚜的天敌,以生物对抗性的方法降低落叶松球蚜对林木的破坏。落叶松球蚜的天敌主要有瓢虫科、食蚜科昆虫,以及黑啄木鸟、燕子等鸟类。因此,在进行林木种植的过程当中,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理念,保护这些落叶松球蚜的天敌,进而降低落叶松球蚜在林木当中的存活率,不仅能够实现生态保护,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5 防治效果提升策略

5.1 强化树木疫情监控

落叶松球蚜的扩散主要有2种途径,既可通过木材、苗木、种子和林区野生陆地动物进行远距离传播,亦可通过风力、流水、飞鸟等进行远距离的自然传播。针对林区球蚜发生及蔓延的实际情况,严格制定和实施森林植物检疫制度,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程序依法开展苗木、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调运检疫,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检验和处理。造林用苗尽量用当地健康苗木,坚决禁止从疫区调运苗木,彻底消灭落叶松球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播蔓延[6]。

5.2 强化林区管理

结合森林抚育项目作业,清除林内杂草和枯枝落叶,对已成材而且林分密度较大的乔木林,进行疏伐和修枝修剪,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西吉县政府与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局与林场,林场与护林员层层签订病虫害目标责任书,将包括落叶松球蚜在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同时,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月度检查(由林场场长实施)、季度检查(由林业和草原局实施)、年度检查(由西吉县政府实施)三级检查监督制。

6 结语

通过对落叶松球蚜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为害特点进行观察分析,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总结技术经验,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使落叶松球蚜对云杉、落叶松的为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进而为西吉县扫竹岭林场林木的健康生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于淑香,邱莉,张起华.落叶松球蚜识别与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6,45(6):60-62.

[2] 闫若皎,仲维龙,李守花,等.落叶松球蚜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6,45(3):60-62.

[3] 贡倩,刘伟杰,吴香,等.落叶松球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8):73.

[4] 梅雪莉,梅雪燕,梅雪莲.落叶松球蚜云杉寄主及防治研究[J].现代园艺,2011(22):52.

[5] 陈生海.落叶松球蚜云杉寄主及防治[J].现代园艺,2018(17):153-154.

[6] 郭亚民,李增.天祝林区华北落叶松球蚜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2,28(18):

166-168.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
关于安阳县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
江西猕猴桃主要病害种类和防治调查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阿勒泰地区杨十斑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