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西高速铁路荒漠化区段路基边坡绿化防护研究
2022-05-24姚弈博
摘要 针对银西高铁宁夏荒漠区段路基边坡绿化防护困难的问题,基于当地气候特征和地貌特征,建设路基边坡绿化防护试验段,选择种植四翅滨藜、柠条和爬地柏3种灌木,分析种植后一年半时间内植物的生长特征和土壤肥力。研究表明:荒漠化区段内路基边坡绿化防护时,应选择耐旱、耐寒、耐碱的植物;四翅滨藜的生长指标优于其他两种植物,种植土的肥力明显提高,具有最优的绿化防护效果。研究成果可为荒漠化地区绿化防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银西高铁;荒漠化;绿化防护
中图分类号 U21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9-0014-04
引言
银西高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段线路185.32 km,大部分位于地表植被稀少或不发育的荒漠区[1]。高铁建设过程中路堤填筑、路堑开挖等工程不可避免地对场地范围内原有植被造成破坏,改变了原有地表条件[2]。同时,银西高铁宁夏段路基填料除基床表层外,主要采用水泥改良土或粗颗粒填料填筑,路桥、路涵等过渡段区域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
基于上述背景,考虑宁夏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的不利气候条件,铁路沿线的生态防护仍采用传统的乔灌建植方式,导致上述地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植物建植方式单一、植物成长困难、绿化效果不佳的问题。生态防护的薄弱将导致鐵路周边区域沙漠化程度加剧,造成铁路路基积沙和轨道积沙,从而威胁铁路运营安全[3]。为有效规避沙化对铁路的不利影响,针对银西高铁宁夏段不利的气候、环境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应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基生态防护体系,以保障铁路运营安全。
目前,对荒漠化区域生态防护的研究,主要从气象资料和土壤养分状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结合区域荒漠化特征,分析植物生长状态,提出生态防护评价方法[4-5]。如通过对榆林风沙区立地条件、乔灌木造林密度以及树木生长状况调查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该地区乔木和灌木适宜性进行评价[6];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灌木林调查研究,提出人工辅助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的防护措施[7]。但对于以高铁为代表的长距离穿越荒漠化区域的线状工程,生态防护研究甚少。因此,针对银西高铁路基边坡进行建植绿化研究,为荒漠化区域在建和拟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表1为研究区段气象资料。
1 银西高铁荒漠化区域基本特征
研究区段位于吴忠市境内,地处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降水集中,大气透明度好,云量少,日照充分,热量丰富,温差较大,无霜期短,风沙较多[8-9]。
1.1 气候特征
区段内历年平均降水量184.6~273.5 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46.5天,降雨集中在6—8月;年均蒸发量1196.3~1351.1 mm。年均蒸发量是年均降水量的4.5~6.5倍,即干燥度为4.5~6.5,地区整体呈干燥特征。
区段内四季气温变化较大,如图2所示,近5年月均低温在1月时达到?9.4 ℃,月均高温在7月时达到32.4 ℃。同时,该地区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以及高压影响,温差较大,近5年月最大温差23~34 ℃,冬夏温差差异程度高。
1.2 地貌特征
研究区段属毛乌素沙漠西南部边缘地带,风积沙分布广泛,属风积地貌,积沙一般厚0.5~10.5 m。风沙地以固定沙丘为主,兼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平铺沙地分布[10]。区段内沙地类型及分布范围如表2所示。
土壤结构松散、肥力较低。通过采集测试,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为11.56~53.32 mg/kg,速效磷的含量为14.42~67.63 mg/kg,速效钾的含量为107.28~251.54 mg/kg,pH值为7.57~8.13,呈弱碱性。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区段的气候呈蒸发强、温差大的特征;风积沙分布广泛,土壤肥力低,微碱化。在路基边坡绿化防护时,应选择耐旱、耐寒、耐碱的植物。
2 试验段建设
试验段设置于银西高铁DK513+400~DK513+600段,位于惠安堡镇与白土岗镇中间,属于典型的干旱草原荒漠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粉砂,下伏三叠系上统砂岩。地下水位埋深11~13 m。区段内边坡提料采用粗颗粒填料。
银西高铁宁夏段绿化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边坡绿化灌木每平方米4株,苗木间距0.69 m,种植裸根苗,导致边坡灌木较稀疏;二是统一种植紫穗槐,在荒漠区段内成活率不高。
针对上述不足,通过改变种植灌木、增加种植密度和调整种植方式,建设路基边坡绿化试验段,如表3所示。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柠条(Caragana korshins)和爬地柏(Sabina procumbens)均具备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在试验段种植三种植物的路基边坡两侧布置土壤养分监测仪,对种植土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指标进行监测记录。
试验段布置如图3所示。
3 植物生长状态
3.1 生长特征
自试验段建植月份2020年4月起,每2个月对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调查。在每种植物建植区域内随机选取10个5 m×5 m的样方,调查统计每个样方内的植株株数(株)、存活率(%)、平均高度(cm)和植被覆盖度(%)等。
试验段植物成活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4所示。种植当年内三种植物的成活率逐渐下降,10月后下降速率加快,越冬后到了第二年,成活率下降趋于稳定。种植14个月后,四翅滨藜、柠条、爬地柏的成活率分别为78.52%、72.51%、50.03%。
植物生长高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5所示。种植时三种植物的平均高度为11.8~13.6 cm,植株生长高度稳步增长,于6—10月增长较快。四翅滨藜、柠条、爬地柏的生长高度分别达到40.8 cm、43.3 cm、33.9 cm,分别增长了245.76%、218.38%、171.20%。
植物地表覆盖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6所示,种植时三种植物的平均地表覆盖度为13.8%~18.5%。四翅滨藜、柠条、爬地柏的地表覆盖度分别达到66.92%、51.01%、37.28%,分别增加了261.62%、269.57%、140.65%。
试验段植物的生长指标反映出的生长规律可解释为:研究区段内降水集中在6—8月(见图1),利于植物生长;冬季气温较低(见图2),并伴有季风,植物生长条件变差。
3.2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在2021年8月份的监测结果如图7所示。种植四翅滨藜的植物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最高,分别高于柠条和爬地柏12.77%、30.55%和6.74%、13.44%。三种植物速效磷的含量基本相当。
综合四翅滨藜、柠条、爬地柏的生长特征和土壤肥力可以得出,四翅滨藜和柠条对当地环境较适应,爬地柏的适应性较差,四翅滨藜的绿化效果最优。图8为2021年8月试验段内四翅滨藜的生长情况。
4 结论
该文分析了银西高铁荒漠化区段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在DK513+400~DK513+600段建设了路基边坡绿化试验段,分别种植四翅滨藜、柠条和爬地柏,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特征和土壤养分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段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温差大,风积沙广泛分布,土壤肥力低,呈弱碱性。在路基边坡绿化防护时,应选择耐旱、耐寒、耐碱的植物。
(2)四翅滨藜和柠条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適应性,爬地柏的适应性较差。综合生长指标来看,四翅滨藜达到了最优的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博. 宁夏荒漠区银西高铁边坡绿化智能维养技术研究[D]. 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21.
[2]朱海娟. 基于能值理论的宁夏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效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7): 582-590.
[3]马新民, 刘涛, 吴永峰, 等. 宁夏地区荒漠化特征及铁路沿线物种优选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16): 17-20.
[4]莫保儒, 蔡国军, 杨磊, 等. 半干旱黄土区成熟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利用及平衡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13): 4011-4020.
[5]李明, 毕江涛, 王静. 宁夏不同地区盐碱化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J]. 生态学报, 2020(4): 1-15.
[6]朱德兰, 马国强, 朱首军, 等. 榆林风沙区乔灌木树种适宜性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4): 54-56.
[7]刘晋. 准噶尔盆地荒漠区梭梭灌木林的自我修复能力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3): 25-26.
[8]黄悦悦, 杨东, 冯磊. 近年来宁夏植被指数与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J]. 水力发电学报, 2019(11): 70-81.
[9]高娜, 孙健, 高睿娜,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冬季气温月尺度变化特征[J]. 干旱气象, 2021(1): 38-45.
[10]江涛, 张宗堂, 贾磊, 等. 银西高速铁路荒漠化地区微渗滴灌风沙平面防护研究[J]. 高速铁路技术, 2021(4): 77-81.
收稿日期:2022-02-25
作者简介:姚弈博(1995—),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铁路路基工程。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夏高速铁路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19BFG02013);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高速铁路绿化与生态修复中植被建植与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院科(院外)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