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评价理念的教学设计
——以“黄河”为例
2022-05-23朱俊丞谭丽荣
朱俊丞 谭丽荣
(1.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2.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 山东 潍坊 261299)
一、设计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里的名词和动词,去除一些不确定性的修饰成分。如“运用具体案例,比较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中的“水文特征”是本条目标里的名词,归类到事实性知识里面,动词“比较”属于理解维度(见图1)。[1]
图1 教学目标归类过程示例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设计在量表基础上给行为动词增加了行为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针对目标运用手中的材料。如“运用具体案例,比较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中的“具体案例”是本条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完成本目标的学习。
学生也可以利用学习目标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把教学目标分类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目标,也可以促进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养成向内审视自己地理思维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元认知功能。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充分认识,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我要学什么,如何做到”,而且能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认同感。据此结合教师预先给出的材料评估和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样就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2]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标准,只有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丰富互动的时候,学习水平才有进步。[3]
二、设计教学评价
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虑,确定评价策略和方式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验证是否达到目标。但有效地测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非易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学习者通过教学评价审视自己学习的现状,对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评价的设计也应充分反映教学活动后所对应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设计的评价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4]
1.形成性评价
此评价关注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包括地理基本知识是否学会、地理基本技能是否达标。本研究中形成性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采用分层量表的方式。这种方式既适应新课改学业水平分级教学的要求,方便学生自主评价目标完成的情况,引导学生自学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及时调整上课进度和教学方法。此处以对教学目标“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设计的评价量表为例(见表1)。
表1 “分析夏季大气热力环流对滨海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教学评价量表
2.表现性评价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的形成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关注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解决复杂地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关注学生在解决劣构性地理问题中收集必要地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5]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同伴和自我。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程度,完成自我评价,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量表定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完成,更好地调整教学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设计
为直观展示上述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过程,本研究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滔滔黄河”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续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