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
2022-05-23朱秀杰
朱秀杰,张 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对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讨论,既离不开对农村人口问题的探究,也需要对资源及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实现乡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有必要对农村人口变化、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3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1]。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工业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带来了乡村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但环保观念的落后及环境管理机制的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现象时有发生[2]。同时,乡村青年劳动力不断流失,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加重,分散式的生产方式难以更好利用资源,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挑战。
目前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一般是在时间序列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层面上进行评价。在研究方法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常见且可靠的研究方法,指标的选择大都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现实的相关性来进行选择,包括各子系统的关键指标[3]。在此基础上,多数学者运用TOPSIS方法[4,5]、主成分分析法[6,7]、熵值法[8,9]等方法确定权重,建立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指数体系,进行省市区域间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则被用于分析县域间的空间关联和差异,分析区域间的协调度差异和空间演化规律,探索省市间内部空间依赖和相关情况[10,11];灰色关联模型也常被用于人口-资源-经济间的关联耦合分析,分析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12,13]。在研究层次上,除了对省市单独区域进行关注外,多数学者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3大城市群的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经济-土地-人口-社会耦合发展进行时空演化分析,考察不同城市间各系统的和谐发展程度[14-16];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聚焦于精准扶贫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关系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研究[17,18]。针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但大部分都侧重于对全国性或区域省市的研究,而对农村内部各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且忽视了人口子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有必要对农村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以期探究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将通过构建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衡量河北省农村协调发展程度,对促进河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地理位置为36°01′—42°37′N,113°27′—113°04′E,与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相邻,环抱北京市、天津市。地理面积为18.88万km2,地貌类型齐全,兼有高原、山地、平原、海滨等多种地貌。全年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覆盖率达34%,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省内发现有上表矿产地1 503处,矿产种类130种。2019年底,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以及2个省直管市,全省总人口数为7 591.97万人,农村人口占比42.3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45%。全省生产总值为36 010.3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 061.5亿元,实现增加值3 727.5亿元。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202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信息。
2 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乡村是一个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地域综合体,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围绕农村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意味着各部分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发展影响资源的使用程度,同时又受到资源储备量的限制,而资源的开发方式或消耗深刻影响环境的变化,此外,人口结构的平衡和人口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已有的研究经验,本研究从农村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3个角度选择适宜的指标,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其中指标主要划分为农村人口发展和农村资源环境发展2大类,根据指标值增加对子系统评价结果的好坏,分为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表1 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根据指标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公式:
式中,x ij为第i年第j个指标相应的原始数据,max(x i j)、min(x ij)分别为所对应原始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e 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其中正向指标值采用式(1)计算,负向指标值则采用式(2)进行处理。
2.2.2 综合发展水平的测量使用SPSS22.0软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提取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因子,以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将相应主成分得分值设为变量,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计算人口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x)为人口子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数,g(y)为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数;a X i、a Yi分别为人口指标、资源与环境指标的第i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权重;b X ij、b Y ij分别是人口主成分、资源与环境主成分所对应的得分系数;Z X j、Z Yj分别是人口指标、资源与环境指标的主成分i的得分值;e X j、e Yj分别是人口、资源与环境指标内标准化的数据。
2.2.3 协调度的计算协调度是量化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发展程度的重要单位,用于定量描述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和谐统一的程度,本研究关于协调度的计算采用廖重斌[20]提出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的计算方式如下。
式中,C为协调度;f(x)为人口发展综合指数;g(y)为资源环境发展综合指数;k是调节系数,取k=2;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T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α和β为权重系数,因为各子系统同等重要,故取α=β=0.5。
2.2.4 协调发展度的判别标准协调发展等级的界定是在借助模糊数学思路的基础上,以定量计算结果为依据,通过定性分类的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形成一个上下连续的协调发展等级阶梯,不同区间对应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更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情况,也更易于理解。协调发展度在[0,1]区间内表示无数个协调与发展的状态,协调发展度数值与发展好坏程度呈正向关系。本研究依据已有研究,根据均匀分布函数法拟定划分协调发展度标准[21],见表2所示。
表2 河北省农村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判别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综合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农村2010—2019年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相应综合评价函数权重,并以对应主成分得分值加以计算,得到河北省农村2010—2019年人口综合发展指数和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表3)。
由表3可知,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相同,两者整体波动幅度较大。首先,人口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10—2019年总体上是逐年上升趋势,由0.047上升至0.484,反映了河北省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近10年内在逐渐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5 957元增加至15 373元,提高了1.58%,恩格尔系数也由35.15%降至26.70%,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乡村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人口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逐年上升不同,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自2010—2013年一直降低,2013年达到最低水平0.020,与当时追求农业发展、消耗资源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有一定关系,虽然河北省在该阶段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例如河道水土保持工程、PM2.5监测防治工作,但收效甚微。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来看,2010—2013年间河北省内农村资源消耗量呈增加趋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重,其中优质天气数量不断下降,由337 d下降到129 d,与人口子系统一直向上发展产生明显反差,步调不一。而在2014年河北省资源与环境综合水平逐渐回升,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2014年的0.022到2019年的0.268,这一阶段,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初显,农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分别由322.86万、8.46万t降至297.27万、5.73万t,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增加。
表3 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
整体来看,在2010—2013年期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发展趋势相反,人口子系统呈上升趋势,资源与环境子系统呈下降趋势,2014—2019年间发展趋势相同,均呈上升趋势。2013—2019年人口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超过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人口的发展态势好于资源与环境的发展。2012—2017年河北省人口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人口的增加背后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牺牲,而在2018—2019年差距开始变小,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趋向协调,两者整体向好发展。
3.2 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在得出人口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综合指数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且根据协调发展类型的判别标准对河北省农村2010—2019年期间的发展状况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协调发展水平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已有明显好转,然而整体的协调程度处于中低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大。根据协调发展的特征以及人口和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的差异,将从2010—2012年、2013—2015年、2016—2019年3个时间段来分析河北省农村协调发展度的变化。首先,2010—2012年河北省农村处于中度失调、轻度失调的协调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质量水平较低,与潜力较足的资源储备和环境不相协调,资源利用率低,人口发展没有同资源与环境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其次,2013—2015年河北省农村协调发展程度下降,由轻度失调转向严重失调类型,由于人口长期向上发展和资源与环境落后之间错位,协调发展度有所下降,人类不恰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浪费与破坏,该期间农村人口数量的减少、资源的消耗浪费、环境污染及治理力度不足阻碍了人口子系统和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最后,2016—2019年,河北省农村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渐摆脱失调状态,开始逐渐回升,向勉强、初级协调发展型转变,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彼此和谐一致,体现了河北省农村发展走向有序的过程。河北省自“十三五”以来,大力开展一系列“脱贫攻坚”、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一方面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展扶贫现代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得到改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有效防止了资源过度开发,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河北省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通过近10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口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于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表4 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及类型
4 小结与建议
1)河北省农村人口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人口质量、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劳动力构成逐渐优化,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比重由37.90%下降到31.82%;人口文化素质上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27年,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比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同比增长了1倍多,恩格尔系数也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些因素都显著促进了河北省农村人口综合发展指数的提高,但是近10年间乡村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农村老年抚养比递增,2019年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2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成为影响人口综合发展水平的风险因素,亟待解决。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发展新兴现代产业,提供本地或周边就业机会,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留住乡村劳动力;持续关注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本土人才,为农村发展激发活力;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机制,因地制宜探索新型社区养老、互助型养老模式,促进社会稳定,推动人口发展、资源与环境良好氛围的形成。
2)河北省农村资源与环境治理成效初显。2010—2019年河北省农村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存在阶段性的变化。2010—2013年河北省农村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人口子系统尚未发展一定程度时,对资源的消耗较低,资源与环境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随着人口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逐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资源与环境发展水平开始降低,到2014—2019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针对改善农村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出台了相应计划,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得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在2014年以后回升,在2019年达到最高状态。但是,河北省农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显著减少,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空气质量虽有好转但相对全国其他地方较为严重,并且优质天气数量仍难以恢复到2010年水平,近10年来农用化肥使用强度均超过300 kg/hm2,远高于国际公认安全标准225 kg/hm2,过度使用化肥极易形成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农村面源污染,影响乡村生活环境。未来的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不减,在资源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持续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强度,科学施肥,开发应用生态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带来的伤害;节约使用农业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保障居民饮水、用水。
3)河北省农村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仍面临挑战。2010年以来,河北省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波动幅度较大,从失调衰退型转为协调发展型。2010—2012年处于中度失调、轻度失调衰退型,2013—2015年处于严重失调衰退型,2016—2019年处于勉强、初级协调发展型。河北省农村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逐渐变好,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距达到良好的协调发展程度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人口发展水平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落后制约了整体的协调发展,河北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旧面临环境治理和资源浪费方面的挑战。
在今后河北省农村的发展中,要持续推进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坚持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居环境的整治,维持乡村社会各子系统间的平衡,以绿色发展引领新时代乡村建设。针对农村资源容量下降及消耗的问题,要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尤其注意水资源的使用,将引水、节水和治水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植树造林,积极完善绿化面积,恢复、扩大、再生产可再生资源;重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界定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及相应法律法规,促进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确保农村充足的环境治理投资,分区域、分情况对农村污染物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城乡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建立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鼓励农村局面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爱护环境、主动抵制破坏环境的社会氛围。最后,要坚持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协调发展理念,制定统筹全局的科学规划,注重乡村现代产业的发展、留住乡村劳动力、留住乡村人才的同时,还要关注乡村生态的保护,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