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及措施析谈

2022-05-23吴世波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6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意义

吴世波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塑造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国情怀教育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意义;措施

一、引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基于血缘、地域而对共同体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关切之情。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包括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在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国情怀”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个体公民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要职责。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增强现代小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价值认同感,提高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的蓬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立足自身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以及措施。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国情怀意识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家,是人生开始的地方;国,是人生理想的源泉。家是最小国,国家千万家。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生命体验、人生价值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因此,有人说:与其说家国情怀是心灵感触,不如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遵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操守。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就蕴含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意识。正如上述笔者所说: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且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培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2、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需要

所谓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公民意识与公民的权力、义务等息息相关。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应当形成公民意识,方能明晰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力、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义务,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学校缺乏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小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公民意识淡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公民权利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同时也容易让个体游离于组织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形成心系祖国之情,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不断提升。

3、是塑造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如果一代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较强的家国情怀意识,那祖国的建设指日可待。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当代小学生出现了崇尚西方文化摒弃本土文化的想象,对祖国文化的不自信,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依托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培养,通过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学生健康成长。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中“家国情怀”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學中,教师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也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家国情怀教育。深入解析部编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如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化》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爱民教育为核心的。如《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深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唯有自强不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促使学生形成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依托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促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条化的问题,如教师会生硬地给学生将“你们要爱国”,这种教条化的方式,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良好的“家国情怀”教学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奠定基础。例如,在《复兴中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视频作为导入,通过古今中国的现状对比,让学生会深刻体会到祖国强大的意义,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意识。又如,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身边涌现出了很多的“逆行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基于“抗疫”的题材,引领学生形成对祖国、对人民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

3、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国情怀教育体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构建“家校合一”的教育体系,引领学生从爱家、尊老、孝敬开始,以“家”联系“国”,促使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顾文娟.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J]. 中 学 政 史 地: 教 学 指 导,2021 ( 8) :55-56.

[2]许喜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策 略 的 思考 与 探 索[J]. 考试 周 刊,2021( 62) : 133-135.

基金项目:贵州省金沙县教育科学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植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SKT202147,主持人:蒋敏)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