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扯头发是“心病”
2022-05-23李则宣黄任之
李则宣 黄任之
8岁的女孩兜兜头发稀疏,头顶有两处硬币大小的斑秃。家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缺少某种维生素导致的。春节临近,外出打工3年的父母终于回到老家,他们将兜兜带到医院内分泌科做检查。医生发现她并不缺少微量元素,通过耐心交谈了解到兜兜喜欢抓扯毛发——她每天一个人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拉拽头发。有时,她还会背着爷爷奶奶,去薅4岁的弟弟的头发。当问及为什么要扯头发时,兜兜低头不语。内科医生建议转诊儿童心理门诊,心理医生通过问诊对家长说:“兜兜喜欢扯头发的行为叫做拔毛癖,这是一种心理因素引发的儿童不良行为。”
经过心理医生一番疏导,兜兜的问题水落石出。原来,兜兜和弟弟长期留守在家,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兜兜感觉特别孤独和无助。当看到其他小朋友依偎在父母的身边撒娇,或是自己在学校里遇到了困难却没有办法和父母倾诉时,她就会用双手乱抓头发。有一次,她用力扯掉几缕头发,感觉头皮被扯得有些酥麻,有些“好玩”。于是,扯头发变成了她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式。有时,兜兜用头发缠绕自己的手指,有时,她把扯下来的头发放在桌子上,数一数有几根,比比长短。几年下来,她的发量越来越少。
拔毛癖是一种难以克制的去除自己毛发的冲动和行为,会反复发生。拔毛癖既可能是一种单一的症状,也可能因某种精神疾病引发,比如精神发育迟滞、抑郁。拔毛癖的儿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5倍。有拔毛癖的个体喜欢在卧床、看电视、做作业等时候,选择身体固定的部位拔毛,一般是顶额、额颞部及枕部头发,眉毛、睫毛、腋毛及其他部位的毛发也在被强行拔除之列。拔毛后的部位会生出细小的绒毛,遭遇多次拉扯后,这些地方容易形成斑秃。
心理学家认为,拔毛癖可能是强迫症的一种亚型,患者会遏制不住冲动去抓扯毛发,甚至是他人的毛发。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患病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儿童的情感忽视,不能以温和的话语进行开导,缺乏良好的亲子互动,不能成为子女的心理安全岛,拒绝孩子的靠近;有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孩子对父母畏惧,父母性格急躁、教养简单粗暴,孩子在精神上缺乏心理依赖。
兜兜喜欢拔头发的起因是缺少社会情感支持,内心的亲密感和归属感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兜兜难以享受到承欢父母膝下的心理营养,她在精神需求上有强烈的匮乏感,加上遇到各种现实刺激,容易激发出难过、着急、生气、压抑、失望、孤独、无助等消极情绪,精神包袱很大。各种消极情绪将其包围起来,她不知道该怎么向周围的长辈开口求助,也没有足够好的减压方式来自我开解,偶然间发现可以通过拉扯头发,释放个人的无聊和苦闷。这是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也是孩子自己发明的一个“减压游戏”。
了解到原委后,兜兜的父母很自责,感觉亏欠了女儿。他们在外辛勤打工,逢年过节也要忍受亲子分离的痛苦,为了省钱不舍得回家,目的是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结果是亲子交流太少,孩子出现了异常反应。想到这一点,他们又痛苦又后悔:不该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医生细心地安抚了兜兜的父母,说:“还好发现得早,积极治疗的话能够治愈。”她推荐了4种方法:
定期做心理治疗,家长要与心理医生一起,分析兜兜的心理状态,了解她最渴望的心理需求,然后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她的负性情绪,帮助孩子以更为健康的方式来排遣苦闷情绪。
当发现孩子拉扯头发时,家长要耐心劝导,及时提醒和纠正。同时,家长要注意经常和孩子做心理交流,创造更为亲近、包容的家庭环境。当儿童的拔毛行为比较严重时,一定要实施行为疗法,比如记录拔毛行为、给予必要的惩罚和奖励等,目的是尽可能地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塑造出更多的调节情绪的积极行为,与拔毛冲动相对抗。
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催眠疗法,从潜意识层面去修改拔毛者的消极暗示,替代以更为健康的心理暗示,从而减少拔毛者的焦虑感和情绪压力。
如医生认为必要,可以小剂量服用抗抑郁藥物,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