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竟然是一种疾病
2022-05-23李娜
李娜
有个朋友在医疗美容机构做客户服务工作,我无意间看到她的一条朋友圈文案:“腰部、腹部吸脂手术效果巨好,但也不可能达到杨柳细腰的效果,毕竟内脏脂肪摆在那里,不过,小可爱们的皮下脂肪已经非常薄了呢。”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胖胖的外表给人以容易亲近、乐观、敦厚、可爱的观感。不乏有些人喜欢被贴上“老实人”“好说话”“度量大”的标签,因此感觉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并不需要改变。而且,近年来,年轻人更加追求自我表达和个性化存在,认为“纤细”“苗条”这种普世价值观下的审美定义并不适合自己。
既然体重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我为什么因为别人不喜欢,或者说和别人不一样,而去做改变呢?体重基数大,难道会妨碍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个世界能够包容和认同的“不一样”越来越多——女性可以冻卵、男性可以辞去工作全职照顾宝宝,怎么体重数字大就得改变呢?如果体重需要重新设置参数才能符合“规则”,那这不是对我人生的一种否定吗?
“不一样”的确各有各的美,人生命的价值的确不能用体重来衡量。但如果排除某些疾病和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的非正常体重升高之外,体重超“标”,则代表我们的机体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这个“标”,不是模特的标准,不是“骨感才叫美”的标准,不是“好女不过百”的标准,是医学健康标准——是我们作为生物体,脏器可以正常运转,心跳、血糖、血压、血脂可以维持正常数值的标准;是我们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可以担负起工作、学习、照顾家庭的责任,可以拥有去旅行、去运动、去探索未知美好的体力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对你个人价值的贬低,是告诉你一种身体负担更小的人生的可能性。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全球首届肥胖大会,明确指出“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1998年,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在其出版的成年人肥胖指南中,将肥胖定义为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慢性病。2013年,美国医学会表决通过了第429号提案——肥胖是一种有关新陈代谢和荷尔蒙的多重疾病状态。
肥胖者常见多个身体功能受损,如控制食欲的技能失调,能量调节出现异常,内分泌失调(瘦素含量升高和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调控失调,孕育困难,内皮功能异常,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脂肪肝,脂肪组织炎症和全身性炎症。肥胖还与多个慢性疾病的发病关系异常密切,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多卵巢囊肿综合征,以及某些癌症。
現实生活中,不乏一些朋友的体重基数不大,但是肚子明显,穿修身衬衣或有弹力的T恤,可以看到明显隆起的腹部。对于婴幼儿来说,生长规律决定了他们体脂比高,脂肪储存充沛,有“小肚子”并不代表健康有问题,但对成人而言,腰围数字高却有明确的健康风险。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内,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亚洲及太平洋人群,临床建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腰围标准是男性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80厘米。2006年,《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和控制指南》提出,当腰围大于等于85/80厘米(男/女),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将增加;当腰围大于等于95/90厘米(男/女),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将进一步升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认为,判定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性大于等于9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85厘米。
一项名为“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与差异”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身高较高(男性大于等于180厘米,女性大于等于170厘米)或身高较低(男性<160厘米,女性<150厘米)的人群中,以腰围预测肥胖的准确性稍差。对于身高较高或稍矮的人来说,想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可以使用腰围身高比:按腰围(厘米)/身高(厘米)计算,诊断中心性肥胖的切点为大于等于0.50(男女相同)。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通行的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对于一般的中国居民而言,18.5≤BMI<24为正常标准,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但需要注意:肌肉比例较高的健身爱好者、运动员,孕妇不适用此标准。
以身高1.6米,体重65千克为例计算身体质量指数:
65÷(1.6×1.6)=65÷2.56=25.39
显然,这位朋友如果不是肌肉比例较高,那就是超重了。
事实上,当我们开始关注体重,开始试图从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搜寻减重食谱时,就表明我们或多或少,或潜意识或真意识,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外在需要改善。而这样的根源,很可能就源自于一次我们聚精会神地照镜子。想知道自己需不需要减重其实很简单。你盯着那个镜子里的自己静静地看上5分钟,他/她的脸、肚子、胳膊、臀,他/她的精神状态,他/她眼睛的明亮程度,都能告诉自己:身体是否疲惫,体重负担是否过大。当然,胖点儿谁也没碍着,但如果你想,让我们一起来做些改变吧;半年之后,你可能在镜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