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2-05-23李文文
【摘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还能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简单介绍了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重点探究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及人格素养六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李文文(1979—),女,江苏省丰县中学。
引言
在现代化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的设计不断发展变化。从一开始的“双基教学”到后来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一步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落实。核心素养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学生的品格,增强学生的关键技能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好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使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定义
就高中历史课程来讲,核心素养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借助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阶段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历史信息这么简单。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的提高,在课堂上死记硬背,在考试中生搬硬套,很难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中,导致历史学科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实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内涵的领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
(二)深化学生探索历史的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在传统历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进行的一种深入探索。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家长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绩无关,其实不然,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就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理解,同时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历史进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探索与感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历史情感的升华,从而促进历史考试成绩的提高。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强
在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关乎培养的成效。面对教学改革新潮流,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依旧没能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对学科核心素养认识不到位,相关经验欠缺,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落实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再加上教学任务重和教学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教师难以顾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导致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阻碍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完成。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在诸多高中学科中,历史学科时常被忽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是主科,在考试分数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获得的教学课时与教学资源自然也更多。而历史属于副科,在考试分数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是历史却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整体难度偏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运用灌输式的手段,阻碍了历史学科魅力的体现,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质量很不理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更无从谈起。
(三)培养方式单一
歷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依托历史课堂。教师借助课堂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一味地依赖课堂,忽视了课后的教学拓展,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让学生产生抗拒学习的心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最终获得的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无形事物,所以很难量化评价,导致教师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存在较大的难度。就当前情况来看,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上,评价标准依旧是考试的分数,这样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唯物历史观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前提。在唯物史观的知识讲授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自己树立的唯物历史观念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课时内容的时候,教师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思路,借助正确的教学思路分析历史的发展规律:生产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及制度的变化;井田制开始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同时分封制和宗法制也被打破;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学生在这一课时的内容学习中了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素养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需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坚守唯物史观的立场,以自身正确的思想来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众所周知,教科书中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处于不同的时空,因此时空性成为历史学科的一大特性。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需要在历史每个空间与時间中,借助时空观念完善对历史的认知。比如,在讲解“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构建这一主题的大事年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列强入侵的各个时间段以及地理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时空观念,有效加强对这一主题的掌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程要在落实“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将时空观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要研究历史就要注重整理与辨析史料,去伪存真后,借助真实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史料对学生研究历史和认识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分析战败的原因,除清政府无能和军事设备落后之外,教师还可以整合真实的史料,引导学生从政治形态、劳动力水平和文明发展等方面,对当时的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进行对比,让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到先进工业国家要远远强于落后农业国家的现实。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提取和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方面,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课堂的前提。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熟悉新课程改革对史料实证素养的需求,了解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根据上述要素,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需要创新教学形式,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限制,从而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将历史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如参观文化遗迹和历史博物馆等场所,调动学生分析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时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以丰富的史料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资源相对有限,教师可以从高考习题中、互联网中和课外读物中收集史料,弥补课本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总之,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形式,创新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形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即历史解释包含了人们对历史的主观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包含的经济和政治等背景;在给学生讲授历史知识时,需要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理性地分析史料,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客观地论述历史事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看法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国家大事,通过时事新闻,让学生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最后,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的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和英雄纪念碑,都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先辈伟大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教师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和教师应该支持并创造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烈士陵园扫墓等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之前要给学生讲述相关方面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讲述自己观后感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借助参观爱国场所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家国情怀素养。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有“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靠学校、教师和家长,其他社会主体也应该承担起责任。社会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帮助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材。社会各界也要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有利条件,时刻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比如,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平台,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传播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气息的优秀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要开发更多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社会与学校要形成教育合力,扩大爱国主义的教育空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历史方面的人才,而是培养全方面发展、具有完备人格与素养的人才。因此,历史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承载着人类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利用历史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促使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素养,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并对社会有益的人。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历史教师紧紧围绕历史学科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拓展丰富史料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始终牢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让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1(56):149-150.
[2]杨冬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初探[J].学周刊,2021(24):69-70.
[3]吴楠.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44):143-144.
[4]蔡吉昌.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02):193.
[5]陈正桃.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7(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