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探析
2022-05-23董小菡徐静
董小菡 徐静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发展不均衡的乡村实际,就相对落后的菏泽地区乡村进行了调研,文章对当地农业合作社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就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向生态农业合作社转变必要性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文章综合已有经验以及未来发展可能性,提出菏泽地区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路径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建议;菏泽地区
山东省菏泽市欠发达乡镇较多,长久以来,投入高、污染重、只顾眼前利益的粗放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经营方式的全面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菏泽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农户增收难、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全市1.8万家合作社,只有1/3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农户入社积极性,造成农业合作社空壳化。同时,资源利用低效、环境污染较重。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合作社转型迫在眉睫。
一、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概念界定
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与传统农业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二)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可按照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进行划分,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以及品种搭配模式五大类型,在实践中,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将各组分重新组成整体。
1.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
将沼气作为关键链接因素,如“猪—沼—果”模式。通过沼气与水田的有机结合,形成链式循环,进行农产品种养。也可以运用于养殖业,配合果樹、鱼塘等达到多层次资源利用。将动物粪便发酵、分解后产生的能量进行转化,作为养分提供给农作物及其他农业活动。
2. 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从食物链、无公害农产品链两方面研究出的生态养殖模式,主要用于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共同发展,如“牧草—鹅—鲜食玉米”的双链型模式,玉米田套种牧草,同时养鹅,达到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保护环境、防治虫害等目标。
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产业链也发展出不同的方法,如“稻虾共养”、“莲虾共作”、“桑基鱼塘”等。
3. 四位一体模式
该模式常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综合了各方优点,将沼气、农产品及其生理反应、人工生物转换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循环运作的综合系统。
4. 多产业结合模式
该模式也称作休闲农业,是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采摘等活动相结合的科技型旅游农业。把种植业、林业和旅游业有机整合,打造成新型产业园、森林公园等。
二、菏泽地区生态农业合作社现状
(一)菏泽地区情况介绍
菏泽市属于山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位于鲁西南,地处黄河下游,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多为冲积平原。因降水分配不均,受北方大陆气团影响,常出现灾害天气。水系污染一直以来十分严重,包括上流水的污染、自身发展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农业用水污染等。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菏泽市城镇人口数量为444.62万人,占比50.63%;乡村人口数量为433.55万人,占比49.37%。其中农户男女比为53.2:46.8。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户人口为7131776人,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户人口仅为222182人,占比2.8%。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根据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菏泽市农产品播种面积为1545198公顷,全省第一,但农业产值为3465202万元,为全省中游水平。
(二)发展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
目前菏泽地区各合作社发展情况良莠不齐,规模较完整的生态农业合作社有二十余处。面对严重的自然问题和劳动力迁移情况,近年来菏泽市政府一直支持农业转型,采取了多种方法。2020年,全市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农药利用率也提高到40%以上,用药量比以往有大幅减少。但该地区农业合作社仍存在很多问题。
1. 产出率较低
菏泽地区很多乡镇务农人员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活力低,主观意识薄弱。因此,在扶贫工作以及农业转型工作中,在硬件、软件的植入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分地区天气干燥、土地质量较差,适宜的经济性作物较少且无充分的技术投入,在实际种植中难以达到理想产出。
2. 环境污染较重
菏泽地区第二产业经济总额占较大比重,废弃物的排放对空气及土壤成分产生不利影响,且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这对于生态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农作物的耕种、产出都有很大影响。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公路、硬件设施的修建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3. 生态合作社发展受限
菏泽地区大量合作社规模小、分布零散,在质量、运作模式等方面未实现集约化。体现出目前该地区在农业合作社监管、融资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与驻村第一书记访谈中了解到,菏泽部分欠发展地区普遍存在集体穷、支部弱、群众散、产业衰的问题,需要集合各方力量探究建立新型的合作社模式来扭转这个局面。在与当地养殖专家的交流中也了解到,受限于当地土质情况及人员能力,达到预期目标十分艰难,希望能得到高校等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支持,共同建立研究基地。
三、菏泽地区生态农业合作社案例分析
近年来,菏泽地区针对农业转型将重点放在了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建设上,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推广优质堆肥、有机土壤培养基;推广秸秆腐熟还田等。调研组对新成立不久的菏泽市东明县旺马生态农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并自其成立至今进行了多次采访。
(一)旺马生态农业合作社情况介绍
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12月10日,是东明县第一家“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新型农村股份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制度。由省派第一书记所在单位及村内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其中入股的46家农户共占36%股份。
合作社创办前期,邀请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大学专家对该地区纬度、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进行调查、勘探。发现北纬34°为猕猴桃种植的理想纬度,找到了适合种植并可以发展特色的经济作物。制定计划后,通过对土壤、水源中含碱量、有机质、农药残留量、PH值等的检测,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立即运用秸秆还田、减少激素农药用量、增加有机质等方法进行土地成分改良。
环境改良后,充分利用220亩初期流转土地,引进并种植多品种猕猴桃100亩,梨、李子优质果树90亩,经济苗木白皮松2000余棵,推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打造了鲁西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废弃坑塘建设了锦鲤养殖池,平整沟渠400余米,建设生态渔业循环养殖,占地面积约10亩。在未来计划中,还拟建设10亩高端温室大棚,用于大樱桃种植。在计划全面实施后,依托猕猴桃特色产业,该合作社逐步建成以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生态示范园。
(二)旺马生态农业合作社成立原因
农业经济结构单一: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原先一直以种植冬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没有特色农业,也没有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导致发展缓慢,增收困难。
存在污染问题:该地虽然为纯农业区,但因处黄河下游,地区交界处,北临工业区,平时有大量的生活污水,且原先没有污水处理站,各种因素使得该地区存在不小的污染问题。
劳动力不足:村镇原先一直采用分田到户,自己耕种的模式。近年村内来一直为留守结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体弱妇女以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50%以上,劳动力不足使得这种模式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导致了资源浪费。
没有引领: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户学历水平偏低,不仅缺少技术支持以及有效扶持,每年还有大量青壮年流出。如今在政府出资扶持和党派第一书记带领下,这种局面有了转机。
(三)旺马生态农业合作社效益分析
2020年,合作社运行的第一年净收益达到30万元以上,预计2021年可达40~45万元。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采用直销、经销和订单相结合模式,联系电商平台和高档超市,逐步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近期,在各方面趋于完善后,该合作社也开始发展观光采摘的休闲农业。
改变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同时,该村镇还修建了污水处理站,对生活用水进行水污分离,处理过的水用于浇地或排放。对村镇内部及周边进行绿化,对农田降低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初步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在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方面,也有了很大成效。该村共423户,1819人。人均一亩多的土地在原先的条件下利用率低,每年净收益1000余元。为减少农户耕作压力,提高收益,在政府支持下,该合作社将原本的单一收入变为三条收入渠道。第一,流转土地。每年给农户发放的土地流转费,就与原先的收益相当了。第二,股份分红。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凭借其持有的股份,可每年获得额外收益。第三,务工工资。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进入合作社,进行作物种植、培育等工作,较原先耕作负担小,且按月发放工资。除此以外,农户不仅减少劳工成本投入,也不用承担水电费等附加费用,年轻人可以安心外出务工。
(四)旺马生态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不少农户对新型合作社持观望态度:对于部分中老年农户来说,从小培养的传统耕种意识使他们甘于现状,对于创新并不十分信任。
社内务农人员年纪大,人手仍不足:村镇内務农人员有限,青壮年大量流出,即使有好的政策支持和新的种植模式,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仍是一个难题。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品牌化程度较低:目前该地区人们的要求主要在于创收,对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进入更大的市场竞争方面并没有太多想法,导致对品牌创建考虑较少,没有致力于品牌发展。
技术人才留用过少,产业发展规模变大,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虽然合作社已经联系过高校专业人员,对土地进行改造,但缺少管理人才,没有财会、营销、互联网等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后期发展。
目前该合作社虽存在问题,但其运营已走上正轨,农户开始获益。
四、进一步发展菏泽地区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建议
根据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地发展新型农业模式。
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应继续发展农田、农牧循环;完善农村、城乡循环模式,使人类生活产生的有机肥再次流入生产过程。
景观模式建设。优先建立环境安全模式,对污染土地、水源等进行修复与隔离,保证在问题得到遏制、解决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的转型。部分地区拥有地势优势可以完善产业优化模式,针对流域布局、农田作物布局进行重新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合作社定型后,完善环境美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为开展休闲农业项目提供良好的基础。菏泽地区花卉、草木种类丰富,适合发展观光农业。
生物群落立体模式。菏泽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应充分利用生物群落内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率,针对自身特点发展创新型的混养、轮牧、水体立体养殖。
食物链模式。实施农业转型前,应充分了解生物间相互关系,分析食物链。延长有益食物链,引入有利生物;阻断不利食物链,排除农作物生长威胁。使农业运作符合大自然规律,尽量避免后期进行人为干预,影响产品质量。
(二)内部挖潜
1. 完善思想建設
对当地人民进行思想引导,构建农户的生态价值观,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于农业转型的看法。加强必要性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未来经济效益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重视环境保护,积极配合、参与生态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转型工作。
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该地区应集思广益,将重心放在合作社发展上,可以考虑组建联合社等新模式,寻求利益点,拓宽入股渠道,带动农户积极性。
针对污染区域进行防治,将资源合理化运用,达到一地多用、多方获益的效果。如旺马合作社建立的生态渔业循环养殖,在解决废弃坑塘的同时进行经济物种繁育,有利于土地修复。
3. 增加产业链价值
打造生态营销文化,注册自己的商标。基于本地特色,进行种养、销售多环节改造,在适宜的区域开展其他产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进一步加工、运输可以带来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发展生态农业体验项目也可以有效增长产业链,提升合作社知名度,实现效益增长。
(三)外部扶持
1. 政策支持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菏泽地方政府以及农业部门应更加重视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实地考察,加强监管。对于需要资金支持的地区多加扶持,帮助当地农户建立合作社,完善设施,提供农产品销售途径等。
2. 引进人才及先进技术
加强人才引入,联系科研院所等机构,针对农业技术、种植等方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输。建立研究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给菏泽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带去先进技术,助力合作社转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当地农户进行科学教学,有效提高人们对新技术的运用。
3. 开创“互联网+生态农业”新模式
总结各地区的发展经验可得,近年来“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帮助欠发达地区开辟新途径,达到社会、经济、生态全方面增益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生态农业结合,提供即时信息传递、电子商务途径、农业生产指引等,联合政府、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群体,逐步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将这种模式代入菏泽地区,可联合购物网站、大型生鲜贩卖公司等进行宣传,获取资金支持,推广产品,拓宽知名度。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必然可以使该地区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01):1-7.
[2]薛明府,陈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化建设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20(10):26-28.
[3]胡平波.支持合作社生态化建设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94-106.
[4]杜松华,陈扬森,柯晓波,蒋瑞新.“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绿谷模式探究[J].管理评论,2017,29(06):264-272.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URP项目(U2019201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徐静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