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古代汉语教学探析

2022-05-22杨红

关键词:新文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杨红

摘 要: 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古代汉语”课程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展示新气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构建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学科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 新文科; 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1.017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要求新文科建设的专业优化必须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引领带动文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升[1]。国家号召开展新文科建设,中文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先天地具有“中国特色”。以古代汉语为例,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典籍阐释直接关乎中华文明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古代汉语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于中文专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和课程地位,真正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基础文科人才培养水平,而这也是中文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 当前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古代汉语”这门课程还是非常受重视的。高等教育部将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核定为16学分,受高教部委托,王力先生主编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是按照这个核定学分的教学容量编写而成,共四册,分四个学期授完。王力先生的这套教材建构了文选、古代汉语通论与常用词三者相结合的体系,对后来各大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基础性课程的课时量越来越少,“古代汉语”课程在当前各高校中文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可谓日渐式微。普通高校中文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课时量大幅缩水,通常只有6学分的课时量,学习时间一般只有96课时。古代汉语系列的其他相关课程诸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门课程也普遍由专业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并常常因为选修学生人数不足而停开。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负担就更进一步加重了。

由于课时量的减少压缩,古代汉语课程的很多内容往往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进行深入拓展,致使教学难度加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古代汉语的学科知识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感觉较为陌生,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古代汉语隶属于语言学,近乎自然科学的学科地位,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古代汉语课程通常采用文选、古汉语通论与常用词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但文选有文选的系统性,基础知识有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二者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兼顾”[4]。如何实现古代汉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效地将文选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对教材的取舍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获取知识趋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对经典传统文献既陌生又缺乏兴趣。在这种环境下,经典文献的阅读难度更大,而古代汉语的学习离不开对经典文献的阅读,这也就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錄取比率近年来较为可观,但很多学生的选择并不是兴趣所致,而是为了就业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较难得到有效地实现。

二、 当前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在引领大学生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古代文明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文化人格、提高学生文化应用能力的重任[5]。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在经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之后,很多学生并没有获得自学古文的能力和方法,对于古籍的误读误解现象仍十分常见,语文素养的积累普遍不够。如果古代汉语这类基础性课程没有学好,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无论是从事教师、编辑、媒体行业工作还是行政管理、文案策划类等工作,个人职业发展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专业能力发展的受限对行业的良性持续发展也存在着不利影响。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学生自身对母语学习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与古代汉语课程未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籍阅读和古代汉语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古籍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和古籍阅读的积累,古籍阅读的成就感和收获感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古代汉语学习的兴趣。然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古书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后续维持古汉语学习的兴趣和古籍阅读的热情也带来不利影响。据媒体报道,我国高校大学生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书籍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有点渐行渐远……

由于互联网的先进性和普及性,使其能超越芸芸众生的想象,在这个新的数字时代成为连接万物、网罗世界的“天罗地网”,成为记录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即时媒介。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从文字图书、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在不断演变。新型传播方式给知识本身和人们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各路大V各显身手,知识付费方兴未艾,各种各样的知识正变得随处可见、随手可学。知识“边界”拓展了,知识传播的门槛降低了,知识不仅属于学术机构、专家学者,普通人也能分享生活经验,参与知识传播。人们似乎习惯了“短平快”“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而经典古籍的阅读不仅门槛高,而且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在新型知识传播形态当道、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当下,古代汉语的教与学无疑面临着新的考验。

由于强调通识教育,现在大学生选修科目不断增多,“古代汉语”课程课时量不断压缩。“现在部分高校还能保证每周四学时开两个学期,有的只能维持三学时(开两个学期);而压缩最厉害的只剩下50多学时。”[6]从四个学期200多学时的课时量压缩到两个学期不到100学时,古代汉语的教学难度明显加大。在有限的课时里,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讲解文选和通论。为了涵盖住基础知识点,很多其他知识点无法深入展开,文选的覆盖面和讲解的深入程度都受到限制,启发和讨论等教学方法也难以施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籍解读能力,没有充分的古汉语知识积累和古籍阅读训练,短时间内显然难以达成。

相较于其他文学类或语言类课程,在校中文本科生对于古代汉语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学习难度大,知识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理论性强,与现代社会生活没什么联系,因而缺乏学习动力,缺少学习兴趣。音韵学更是被称为“绝学”,令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古代汉语课程的到课率可能很高,但学生往往只是为了顺利拿到学分,学习内驱力不强。课程学习结束时,多数学生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专业功底并不扎实。在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相较于汉语言文学其他研究方向,中文专业在古代汉语方面选题的学生一直较少。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除了通识课、专业课学习之外,他们还要参加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等测试,其成绩都与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或就业前景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为了增加加分项,争取奖学金或保研名额,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各类竞赛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面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古代汉语的学习上是不现实的。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出现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样,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面对课时量有限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考验,教师对课程教学如果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兼顾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时,可能过于强调工具性,而对人文性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只见言不见文,语言理论知识讲授太多,文化、文学等内容涉及较少,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因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多有欠缺。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考核指标压力大、网络媒体上大量教案教学资源随手可得,诸多因素造成教师自身对于课程知识体系和传统经典古籍的钻研不够,在人文积淀方面显得后劲不足,与文学、历史、文献、哲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交汇融合的主动思考不够,难以发掘传统文化及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

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中华经典,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大学生接受古代汉语教育,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自信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古代汉语”课程如何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展示新气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方面需要构建适应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 构建科学合理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权衡取舍应结合专业要求、学生基础、知识点的难易度和重要程度以及课时数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具备良好古文基础的学生来说,采取以通论为主、着重讲授古代语言知识,辅之以文选串讲的方式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生古文基础不好,又没有意愿在经典文选上下功夫,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新的专业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相继设立古代汉语课程,因此,古代汉语课程面向的专业越来越丰富,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都不相同,故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面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而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应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压力并适应学生的毕业需求。从当前我校的情况来看,古代汉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和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开设两个学期,共6个学分,授课时间分别为第一学年下学期和第二学年上學期,每学期48学时。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开设一个学期,共4个学分,授课时间为第二学年下学期,共64学时。

对于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和汉语国际教育这三个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古代汉语课属于通识类课程,开课时间较早,三个专业前期开设课程相差不大,故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在于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在课程内容的教学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理论教学相对要更深入一些,文选的难度选择也可以更大一点,教学实践方面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在文字训诂、音韵和古籍整理这方面的教学要更深入一些,课堂案例的选取也应与专业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和汉语基础语法这方面的教学应该更深入一些,从而帮助毕业生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不仅能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满足留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不同专业的拓展阅读部分也应有相应的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侧重经典文选和语言理论方面,编辑出版学则可以侧重文字、音韵、训诂、古注等基础知识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可以侧重汉语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方面。对于辅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础相对薄弱,且课时量有限,学生课余时间较为紧张,在通论的选择方面应有重点,并侧重于结合文选的串讲来教授语言理论知识,学生才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辅修专业的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的根本,但教学并不只是“授人以鱼”式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人以渔”——提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更要传达知识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培养当今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处理上做到有机统一。在教材的把握上,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取舍,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仅读通教材,更要读透教材,理解教材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精心打磨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 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方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古代汉语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采用引导性和研讨性教学相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材和拓展阅读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鉴赏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文素养。

第一,采用引导性和研讨性教学相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湖北大学为例,湖北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团队创建了《古代汉语与元典阅读》线上课程,并分别在“学堂在线”和“优课联盟”平台上线。该线上课程用15章81讲经纬课程内容,通过学习古代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知识,精读泛览经史子集四部中代表性古籍元典,分为两个学期展开学习。通过采用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延伸教材教学范围,积极应对课时不够的难题。

第二,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平时成绩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到博物馆、藏书楼或包含古代语言文化的建筑遗迹等地方,增强感性认识;或让学生开展方言调查,分析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发现方言里的民俗和文化;或参观宗祠,观摩对联、书法或篆刻等;或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例如古诗吟唱、经典诵读、猜字谜、灯谜等活动。利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将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感受和思考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采用教材和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和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对相关古代汉语知识点进行课外阅读钻研,从而提升学生的學习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结合延伸阅读,对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自行研究,不仅帮助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应继承并发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优秀传统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发扬质疑精神,同时指导学生“会质疑”。通过指导学生强化研究,明确学习中不能被动接受前人的研究结论,需要有质疑品质和研究能力,正确的要继承,存疑的要通过思考研究而提出正确的论断。比如指导学生找出古注注解不当之处,通过小组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出不同看法,再回到课堂上交流、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来真正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文素养。

第五,通过诵读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在美的欣赏中增强对母语的热爱,提升文化涵养。通过借鉴传统语言教育所提倡的“大声朗读、重点背诵、模仿写作”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记诵名家名篇,不断积累语感;再通过文言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努力提高古文运用的水平。

第六,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将古代汉语知识与文学、历史、文献、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拓宽知识的边界,丰富学生的思维,不断打磨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要求。对此,我们应有意识地思考如何将相关学科知识与古代汉语知识交叉融合,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和知识融通能力,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易被忽视的一环。不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单一的纸质卷面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一考定结局,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这种评价方式只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能力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难以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

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应力求构建一个多元、动态、全面的评价体系,将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采取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书面和口头作业、课外阅读及创新精神等要素纳入平时成绩评定范围,灵活机动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古代汉语课程更好地承担起提升大学生语言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的重任。

四、 结 语

古代汉语课程肩负着培养语言能力、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是中文专业人才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建设要关注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突出课程价值,即要凸显古代汉语系列课程的实用价值,学习一门知识要能经世致用。学古代汉语,要习得阅读承载古代文化典籍文本的能力,古为今用;学习汉字学,要习得通过汉字解析其负载的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体用结合。强调跨学科融合,就是要将语言的学习落实到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一门课的水平上。

新文科建设既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更新与调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古代汉语课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构建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只有多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提高母语运用水平。语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语言教育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7]。我们要抓住语言教育的关键,夯实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思考古代汉语学科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作用。新时代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应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基础文科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42-47.

[2] 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9-22.

[3] 黄德宽.谈谈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75-78.

[4] 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69-73.

[5] 封传兵.以语言文化应用为导向推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15(3):129-133.

[6] 邵永海.首届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研讨会在京召开[J].古代汉语研究,2002(3):96.

[7] 王宁.文字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语言科学,2016(4):129-133.

(责任编辑 文 格)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YANG 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Hubei,China)

Abstract:As a traditional subject,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is expected to show a new look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 better way.To achieve this,an ancient Chinese knowledge system has to be built to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On the other hand,a systematic reform on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so as to cre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which can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and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elf-study capability,can tru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and really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of basic discipline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21-11-08

作者簡介:杨 红(1986-),女,湖北洪湖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文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