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职兽医专业课程存在问题和改善对策

2022-05-22俞津屹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新形势

俞津屹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改革,当前形势下对于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当前的兽医制度和专业教学导致基层队伍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基层部门都处于瘫痪的境地。分析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还在于职业院校的兽医教学,存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严密、建材建设滞后且创新力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实践模式方法短板明显等多种问题。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满足新形势下基层和市场对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应当对新形势下中职兽医专业课程提出改革建议,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效的课程建设方案,提出创新的实践教学办法,让职业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兽医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论

中职兽医专业课程历经了相对较长的时期,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在全国各地的农业中专学校开办了兽医或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当时,课程的模式相对粗矿,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目的是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使得畜牧兽医专业为职业院校相对热门的专业,也成了各农业中专的主干,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人才逐渐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当中脱离出来,在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中,兽医专业由从前的主干地位,被逐渐弱化,招生规模和生源情况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教学一度处于萎缩状态,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兽医专业教育冲击很大。但是历经了上世纪的低谷时期,在本世纪,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基层和市场对兽医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但是由于影响严重,一来,兽医专业的开办学校急剧减少,不仅处于附属地位,而且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来,兽医专业的规模下降,导致招生不足,师资力量也不够,形成新的技术人员断层,从而严重制约了当代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兽医专业比较倾向于兽医行业的管理人员,对于技术人才的岗位也非常欠缺。在缺乏突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让兽医专业教育陷入深刻的困惑当中。但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对待职业教育当中兽医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回归,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定位也更加理性和准确。许多院校都陆续开设了体系化的课程内容,重点为了培养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基础理论,并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能力,能熟练掌握动物生产、动物疾病防控等专业技能,面向动物养殖业生产、服务和疾病防治等岗位群,从事畜牧生产管理、兽医综合服务等一线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定位,就能够通过职业教育直接培养能够直接从事兽医一线生产、服务工作的技术人员,从而解决当前的困扰。不仅如此,中职院校也在不断进行新的设置课程,期望能够不断落实人才进一线的目标,也为了培养人才的全新就业观和职业理念,提升他们的职业操守,能够受得住兽医一线的工作,而不是半路转向别的行业当中。在兽医目标回归的前提下,兽医专业教学也更加立足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相应的岗位群独立开展工作,具有从事动物生产、动物疾病防控等工作的专业技能,突出了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特色,既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兽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不仅要求兽医专业学生既有较为过硬的技能,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用理论指导工作,同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总结、分析,保证了知识、技能的系统性、连续性,使中职教育有別于短期技能培训,为兽医专业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实践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接下来的改革当中,兽医专业也经历了以学科为本的教学,向以职业为本的教学而转变,形成了“双元制”的教学系统,以学科为本,更多地关注教育规律,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地区和生产实际重新来组织教学,采用了全新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上。但是目前的教学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的塑造,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师资和实践方法的问题,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上面也需精进。因此还需要不断借鉴国外优秀经验,进行改革和实践,能够让当前的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兽医专业人才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中职兽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不严密

不少职业学校按照“半工半读”的要求,在中职兽医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由于学制没有变化,在总学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三年制中职中职兽医专业教学体制中,学生大约有半数左右的时间都在一线或是校外实习实训。我们知道,当期中职中职兽医专业教学比较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就体现出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那就是中职兽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增加,但是并没有给予文化课更多的空间,使得相应的专业理论以及基础课的教学显得相对薄弱,被严重削减。这就导致了一些怪相和问题的产生。一来,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刻意创新,或是平衡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时间,保障实践教学的地位,就故意削减公共基础课程,甚至不再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文化课程,而思政等其他公共课程教学则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学生的基础水平不能达到高中生的素养,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也无法谈专业教学。因此,虽然这些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知识基础的加持,所以很难能够在本专业获得精进,不能促进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陷于“实用主义”的怪圈当中。而来,很多职业院校对中职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的设置也过分地“实用主义”,不仅删减文化课,也对中职兽医专业接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消减,使中职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口径过于狭窄,没有体现中职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的特点。造成了现有的教育模式既缺乏以往中职教育的系统性、严密性,又缺少短期培训的灵活性和项目化的特色,成为一种“加长版的兽医技能培训”,而非系统的中职兽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偏离了中职教育作为中等教育、技术教育、全日制系统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没有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建材建设滞后且创新力不足

由于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兽医专业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或全省畜牧兽医专业统编教材,这套教材是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集体教材,一方面缺乏针对性,就是不能针对每个地区的人才需求、不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来做更好地指导和建设,导致教材过于死板,不能创新兽医专业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套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更没有关注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使得大部分教材滞后于实际成果的应用。同时,按照半工半读的模式,也缺少与之配套的理论和实践教材,造成了现行教材缺少针对性,不能较好地满足中职兽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建设的滞后,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扩大了学生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虽然在行动上,职业院校偏重于实践课程的教学,但是在理论上,仍然处于信息量不足的状态。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发兽医专业校本、编制兽医专业特色教材,体现基于兽医专业生产过程、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新型专业课程教材己十分迫切。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第二、第三、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职业教育的结构被重新调整,畜牧专业的生源也跟着不断萎缩,突然的生源下降导致教师资源限制,而又转向了其他的行业,导致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流失严重。这不仅反映出了不少学校对畜牧兽医专业重视不够,也反映出了教育结构调整对师资的巨大冲击。师资的流失,同时也伴随着师资紧缩的困惑。仍然留在校内的兽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却呈现出日趋紧张的狀态,老师只能忙于课堂理论教学,无法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锻炼。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自身没有一线工作经历,教学过程中又长期不接触生产,自身的技能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解决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强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学校加大了从生产一线选聘兼职教师的力度,但要聘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熟悉教学规律的优秀专业人员还十分困难。比较优秀的兼职教师由于大多是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教学时间往往无法保证,更难于利用其他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己迫在眉睫。

(四)教学实践模式方法短板明显

当前兽医专业的教学实践方式有两个短板:一是绝大部分职业学校校内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兽医专业是一个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又需要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教学实践基地及实验动物,这些都需要有教学投入作保障。但在实际办学中,不少学校实验室数量少,实验实训设备陈旧,没有自己的实践教学场地,缺少应有的实验动物,学生实习只能少数人做、多数人看,不能为每一个同学都提供动手的机会。造成有些实践操作内容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兽医专业的校外实习管理比较松散,实践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削弱了理论课的教学比重。由于畜牧兽医专业不同于加工制造业,学生无法批量集中在某一个养殖企业进行全部实习。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少学校为保证兽医专业实训效果,便倾向于采用分段式、小规模的模式,将兽医专业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养殖单位、防疫部门进行实习。由于安排的学生人员过于分散,学校基本无法全部安排兽医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教学。同时,由于兽医行业还没有形成医学教育学生实习的带教制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有些本应在实训基地开展的一体化课程,也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少数校外基地不足的学校,虽然安排有一年多的校外实习时间,但大多要求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既不安排指导老师,又不组织相应的教学,对学生的到岗情况也没有逐一核查,造成了不少学生实习期间在外打工或从事与专业毫不相关的事情。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既没有学到较为厚实的理论知识,又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三、新形势下中职兽医专业课程改善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的规定,中职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将主要在农村生产一线,从事乡村兽医工作。其工作特点是,服务范围广、绝大部分时间要独立开展工作,可能遇到的疫病和生产难题多,养殖户希望兽医手到病除的要求迫切。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职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有较宽的疫病防治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必须掌握相应的畜牧养殖技术,能够独立指导农户的畜牧业生产。由于在广大乡村,兽医工作无法进一步细化分工,因此,以培养乡村兽医为主的中职兽医教育,应立足畜牧兽医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向兽医领域有所侧重。

首先,就是中职兽医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中职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教育,是系统性教育。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体现系统性和中等性的特点,在知识结构、理论功底等方面,有别于短期的技能培训。同时,中职教育又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中等、应用性专业人才的教育,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该突出其基层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基于以上考虑,中职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区域畜牧业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掌握畜牧兽医专业必备的动物基础科学、动物营养、动物疾病预防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动物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防、诊治的基本知识能够比较准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具有常见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动物食品卫生检验的能力能应用专业技能,在畜牧兽医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因此,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定位和岗位任职要求,分析中职兽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认为中职兽医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第一,岗位知识。能够掌握畜牧兽医专业中级人才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动物饲养业生产管理的一般知识;掌握必须的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动物养殖专业的专业知识;掌握动物疾病防治的专业知识;掌握动物饲料加工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动物遗传与繁殖的基本理论;第二,职业能力。具有动物分类大体解剖的能力,熟练的检测动物营养及饲料配制与分析的能力;具备动物疾病临床诊断、综合防治技能和动物繁殖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畜禽规模饲养和疾病防治的技术;具有动物饲料配制与加工的能力;能够正确进行常规畜禽血、粪、尿化验、病原体检查等实验室检验工作;具备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试验与推广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创新能力;第三,素质要求。掌握所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计算机一般应用能力。毕业后具有动物养殖、动物常见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动物食品卫生检验的专业技能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具较强的法律意思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畜牧兽医专业乡管岗位群中初级技术工作。达到“中级兽防员”、“中级动物检疫员”、“中级饲养工”、“中级饲料加工员”等相应工种的任职标准。

(二)打造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建设上面,应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长期以来畜牧兽医专业一直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体系在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这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实行“半工半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打破了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弱化了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但由于对“工”的过分强调,弱化了对“读”的重视,导致了中职学生没有接受较为系统专业理论知识的状况,形成了矫枉过正的局面。要突出职业教育以技能为主的特点,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拓宽专业口径,就必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按照动物的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等工作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逐步形成由文化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技能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能够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继续推行“双元制”教学改革。“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由以往的学校单一行动,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在教学计划地制定、组织实践教学等方面,更多地吸纳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實践教学。推进“双元制”教学改革,一是要建立起紧密协作的校企合作关系,让企业主动投入技术人员和场地、设备参与教学过程二是要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按照产学一体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要建立适应双元制教学改革需要的弹性学习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三)实施课程建设方案

(1)主要课程

包括:第一,文化课。也就是讲授《哲学》、《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与职业道德》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政治理论课。讲授田径、体操、球类、卫生知识、运动健康等内容,提升身体素养的体育课。讲述修辞、语法,发展语言逻辑的语文课。讲述听说读写的英语课。讲述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的化学课程。还有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课程;第二,也就是专业课,包括了基础生物化学、家畜解剖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家畜饲养学、家畜遗传繁育学、兽医基础,包括家禽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两部分,主要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基本病理形态变化,以及尸体解剖检验技术,经济动物养殖、畜牧学、兽医临床、兽医卫生检验、畜牧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第三,是职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动物大体解剖与基本结构识别技能,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对动物进行大体解剖,同时认识和熟悉动物基本结构,并对动物重要的组织器官进行定位和分析。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染色及血清学反应试验技能,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学会制作微生物的培养基、接种分离纯培养、各种常见的染色方法、常用的血清学反应及应用。病理解剖与病理观察,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学会病理剖检技术,病料的采取、保管与送检方法,病理标本的制作技术,病变识别及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动物常见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技能,主要在临床门诊进行,对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调查,掌握当地的发病规律,提出预防方案。通过动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实践培训,使同学具有动物疾病诊断常规操作技能和各种治疗手段的应用,通过诊疗,书写出规范的医疗方案在临床门诊及实验室进行动物常见普通病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技术实训,培养学生学会动物的一般检查、病史调查方法,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诊断方法及程序,掌握动物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的防治技术开展动物常见疫病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技术实训,培养学生学会动物传染病、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及实验室诊断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与加工技术,主要在实验室、饲料加工厂及实验室进行,通过动物营养成分分析和动物饲料配制及饲料营销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能。动物日常饲养和生产管理技术,主要在各养殖场进行,使学生具有鸡的饲养管理、牛的饲养管理、羊的饲养管理及剪毛、仔猪、种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动物人工选育与品种改良技术,主要在实验室、各养殖场进行,让学生具备动物品种选育和人工配种的能力。

(2)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

一是教学实习。主要在校外教学基地上进行,也可以在校内农牧场或实验室进行。使学生有较长时间从事本专业综合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专业生产技术,培养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走向社会,熟悉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其对专业的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本计划规定时间为周,安排在第学期进行。实习结束时,写好实习总结或专题论文,进行实习考核和鉴定。

二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周,安排在第学期进行,实习生可根据实习情况选择适当实训内容进行毕业实习总结的编写。编写总结后,可将总结寄往相关指导老师进行修改,然后参与总结的评比。

(3)成绩考核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理论考试,对专业必修课采取闭卷考试方法二是对选修课采取随机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技能课实行单独考试,现场操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拟定考试内容,共同进行考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执业兽医制度,尽快提高一线兽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兽医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兽医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彭少忠,钟静宁,熊艳芸,李熊海,涛罗鹏.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畜牧,2021(08):35-38.

猜你喜欢

新形势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国企党建工作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信访工作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新形势下国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