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遭遇的四大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022-05-22李婕张英魁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李婕 张英魁

[摘要]进入新时代,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加重的权威危机已然从政治领域渗透、扩散至学校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样态,逐渐趋向弱化。为此,亟待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遭遇挑战的缘由,从教师权威被多维度消解、学生与家长权利观念的日益增长、教师权力行使的传统色彩与法治的冲突、传统权力和现代权利的博弈与内在张力、化解挑战与重塑权威的对策思考等5个方面进行新的审思。这不仅有利于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独特意义,为新时代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保障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安定有序与高效推进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师权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8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6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发生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盼与向往,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投射于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身为“大先生”的高校教师要维系在治学、为人、处事层面之于学生的范导角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但随着政治民主化与人权平等化,权利意识觉醒且蔚然成风,以统辖与支配为底色的权力观念遭遇深刻危机。其映射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呈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之博弈,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销蚀现象滋生蔓延。

“权威”一词由来已久,追根溯源最早可见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知识与真理即为权威。后来,作为公共行政学最主要的创史人之一,马克斯·韦伯指出,人们只有对统治者所建立的制度规范与所拥有的权力主动认定其合法性,统治者才具有权威[2]。韦伯认为权威表示人们对正当性、合法性统治的信仰,并提出了3种权威的形式,分别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对教师权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3]。从“权威是一种社会关系”[4]角度入手,所谓的高校教师权威是指高校教师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所形成的被学生所认可、所承认、所信从的教育威望或教育影响力。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高校教师依托社会惯习、制度法规、人格魅力、学识与理性等因素,熔铸成强劲的辐射与同化力量,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向德向善之情,以塑造知情意行合一的现代理性人。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高校教师权威是保证教学秩序协调有序与知识代际传递快捷高效的关键要素。因此,以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为切入点,探究新时代高校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与寻求重塑权威的可循之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权威被多维度消解

(一)教育领域的非完整性及外在权力介入

大学是探索知识与真理、追求自由与民主、崇尚美德与文明的教育共同体,承担着传递知识、塑造人才、探求真理、回馈社会的职责与使命。新时代,社会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减弱,互通性与开放性加强,传统学校的单一固化状态被打破。大学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象牙塔”,受到了政治权力结构、社会风气、市场经济的侵蚀,失去了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教育领域的非完整性具体表征为以下3个方面。

其一,教育权力的非完整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业、完善学生道德、管理课堂活动、制订教学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在新时代,行政监督成为举足轻重的监督方式,但当前行政权力在某些方面却过多地干涉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上级行政部门与学校管理者等外在权力强制介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活动中,进行检查、监督、训诫,致使外来行政人员成为课堂教学的“评判者”与“裁判员”,行政话语凌驾于专业话语之上,没有“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管理教育”[5]。高校思政课教师受到校内外行政力量的压制与规约,导致其专业权威居于弱势地位,剥夺了教育权力的完整性。

其二,教育道德的非完整性。大学承载着传播知识文化、倡导传统道德、培育人格修养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道德涵养与文化底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正义公正、民主博爱、自由平等的理念信仰并宣扬“真善美”的实践行为,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汹涌澎拜,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中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功利追求观念的扩散弥漫,推崇物质利益与金钱权势的社会风气逐渐渗透腐化至教育领域,学校的各种“幕后交易”“暗箱操作”与教师“私受礼金”等灰色事件频频爆出。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重义轻利、清廉奉公等道德规范有着天壤之别,使学生对于教师产生深刻质疑,导致教师个人权威的祛魅,教育道德趋向非完整性。

其三,教育知识的非完整性。我国知识传播的传统形式为自上而下式的层级结构,国家规定符合主流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大学成为传播知识文化、宣传道德伦理的官方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是知识生产与教书育人的官方代表,尊敬学识、崇拜学者的文化氛围与社会制度保障使教师与学校笼罩着一层高洁神圣的面纱。新时代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但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知识商品化与教育产业化倾向愈发明显,教育渠道更加多元,知识从单一垄断走向民主共享[6]。由此,“知识传授者”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官方教师行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自媒体平台上知识型博主、私人家教等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分享者与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占有者”与“诠释者”,大学也不再是壟断性的知识传播中心,这就间接引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权威的式微,导致教育知识的非完整性。

(二)知识的非专门化与非垄断化消解教师权威

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尔提出,由于知识可以借计算机语言表达、传统教学模式与数据存储相通,教学活动失去不可替代性,教师角色的丧钟已然敲响[7]。换言之,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型知识权威日益式微。

其一,在新时代,新兴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盛,诞生于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产物——信息技术得以迅疾发展,同时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一是知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网络大数据时代,呈爆炸性增长的信息资源、蓬勃兴起的自媒体平台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学生不再单一性依靠教师传授文化知识与道德观念,相反,由于学生较强的新事物适应能力、较多的网络实践操作经验、旺盛的探索精神与好奇心,使他们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接触、获取、掌握的速度与效率往往优于教师。在某些问题上,教师甚至要以学生为师,即由“后喻文化”转向“前喻文化”[8]。二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互联网这个崇尚自由开放、多元沟通的平台上,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信念梦想、人生目标各不相同,价值取向与评判标准也不一样,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免受到互联网中多元价值观的渗透影响而呈现多重倾向,这就与教师的主流价值观有所出入,制约了学生对教师知识权威的有效认同。此外,由于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可信性能够进行主动思考与主观判断,进而丰富自我知识储备并构建知识体系,其知识话语权得以提升;鉴于非教师职业人士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等途径传播知识文化,解读知识文本主体多元化发展,这就打破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绝对的“一言堂”地位,实现了知识的非专业化与非垄断化发展。

其二,新时代社会观念趋向多元发展,知识观、教育观、文化观的日新月异销蚀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一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风行。有学者从后现代视域知识观入手,认为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导致知识权威的解构[9]。即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多元性、生成性、不稳定性、可质疑性,知识并非是绝对真理、静态不变的,而是具有局限性与暂时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并非完全正确,也可能是悖论,这就否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二是进步主义教育观的风靡。20世纪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发源于美国并广泛影响了中国教育界。进步主义教育观强调对儿童个性的发扬、自由的尊重、天性的满足与经验的重视,崇尚儿童的自由活动与经验获得,摒弃严格的外部纪律与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学目标[10]。也就是说,进步主义教育观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所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责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概而言之,进步主义教育观充斥着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不满与批判,是追求“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思潮,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意识。三是功利主义文化观的盛行。在“成功导向型”文化的影响下,“升学率”“就业率”成为当今大学教育成果优劣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终极评判标准。当前教育文化逐渐趋向功利化,学生将遥遥领先的学分绩点视为就业的“敲门砖”,将丰富的班干部履历与高分数的专业课成绩作为未来优质工作的“必要门槛”。因此,对“追逐成功”并无裨益的人生价值探寻、自我道德追求与个体灵魂丰盈难逃被割舍的命运。将教育拆解为可量化、可物化的绩点指标,抛却对生命价值的诘问与信念理想的追求,唯有能够取得高绩点的课程,唯有在考试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核心专业课才是重要课程。在精力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注度不高,学习时间较少,学习方法也往往采用机械性记忆,缺少批判思维与深入感知,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教师道德的普通化与常人化弱化教师权威

师德自古以来就是教师岗位的基本标准与必备素养。传统观念中教师不仅具有“学富五车”的学识,更要成为“高风峻节”“舍利取义”的道德象征。教师要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觉悟,能够甘于清贫、廉洁公正、不畏磨难,执着追求道的法则与宇宙真谛。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失德与失范现象是存在的,其道德趋向普通化与常人化。究其缘由,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其一,现代社会消费观念的侵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但由于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免出现信仰缺失、价值困惑、道德危机等问题。在消费社会看重物质利益、强调金钱至上观念的催逼之下,有尊严的生活等同于富足的生活条件。道德诉求与教师情怀或被漠视、或被湮没,仅凭安贫乐道的传统道德情怀已经无法满足教师自身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满足。许多教师迫于主客观压力追求功利与金钱享乐,重利甚于重义,求权重于求仁,“有偿辅导”与“金钱交易”甚嚣尘上,将高品质的理想信念与长远的职业梦想弃置不顾。这与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圣人”形象天差地别,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道德的精神堡垒自内而外逐渐瓦解,人格魅力、爱心和同情心逐渐丧失,感召权威的光环趋向黯淡。

其二,当代工具理性思维方式的钳制。教育是“传知”“讲学”与“明德”“体道”一体两面的生长性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唤醒心灵、熔铸灵魂的责任使命。伴随着步入现代工业社会,教育活动发生内在裂变,知识传授与道德塑造趋向两元并立式发展,并且对理性知识的现实需要远超道德情操。即理性知识教育成为人们实现优质生活水平与较高社会地位的“登天梯”。教育不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由自主的创造性劳动,而是迫于上级压力、同侪竞争与环境限制弃置本真追求而退化形成的单纯生存手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成为执行教学过程、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任务的技术化工具。新时代倡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新时代理性精神,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制约,两者尚未实现完全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具性价值遮蔽、淹没育人的本真价值,道德需求與情操追寻被侵蚀淡化,这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真正信服与认同,以致消解其感召权威。

其三,部分道德低下教师的不良行为的影响。保罗·伍德拉夫曾言,部分受过教育的现代人“缺乏谦逊和傲慢无拘”[11],难以保持尊崇他人之心。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易陷入烦躁、焦虑的心境,情绪波动大,心态失衡,甚至会变相体罚、辱骂学生,这间接阻碍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权威的生成。

二、学生与家长权利观念的日益增长

进入新时代,随着民主化思潮的方兴未艾,以人为本的主体价值得到肯定与赞扬。学生不再被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家长也不再盲目崇拜敬仰教师,而是更关注孩子的人格尊严与心灵健康。学生的权利受到重视,学生与家长权利观念的日益增长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其一,学生自我意识觉醒与权利观念增强。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权威共同承担世界进程的责任,政治、文化权威的衰弱映射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师权威的危机[12]。新时代社会中民主与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领域中的人权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崛起、文化领域中自由意志与批判意识的勃兴反映于学生层面,体现为其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个性呼吁的提升。新时代学生不再囿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而更偏好多元选择与自由判断;不再将教师视为“圣人化身”、将教师话语当做“绝对信条”,而更具有勇于反思与上下求索的探究精神,凸显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意识。当与教师意见不合之时,学生能够突破传统驯顺服从的态度,敢于提出疑惑、深究缘由、援疑质理。

其二,家长知识素养与维权意识提高。一方面,基于以往国民教育的全国普及化,新时代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极大提升,部分家长在知识储备上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不相伯仲甚至更胜一筹,并且有些家长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施教方法存在质疑之处,家长的怀疑与不信任态度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进而解构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新时代优良家风家教是学生成长、社会和谐、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点,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对于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思政课教师所教授的“先公后私”“乐于奉献”的主流价值观念与部分家长所传输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竞争上位”的价值取向相悖反,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迷茫境地,消溶了思政课教师的感召权威。此外,由于当前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家长把这唯一的孩子视为寄托着家庭全部希望的“掌中宝”,一旦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诱导下误入歧途并受到学校记过处分或者在校期间发生心理问题与人身意外,家长就会将学校及相关教师视为“毒蛇猛兽”,与之爆发激烈冲突,甚至求助媒体曝光以施加舆论压力,这对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意识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权力行使的传统色彩与法治的冲突

刘生全指出,教育场域亦为权力场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由于其文化涵养与知识资本具有教育权力,教师权力是教师角色客观存在、不可缺少的支配力量[13]。传统教师是“治之本也”[14],具有绝对权威地位与崇高尊严。尊师重傅被视为国家强盛与民族兴旺的内在要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控制与支配着学生、课堂与教材,进行单向度的知识文化传授与道德伦理规范,具有绝对的话语霸权与强硬影响力,对学生施以压制力量与统治权力。教师对学生施与“家长制”教育与管束,两者间存在着严格的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学生对教师要言听计从,甚至任打任骂。因此,古代教师权力渗透着绝对统治、强势支配的传统色彩。

随着新时代民主化社会与人本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权力传统色彩受到法律枷锁的约束与限制。现行教育法规明令禁止歧视、侮辱与体罚学生,对于教师权力做出明确限制以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难免会陷入过犹不及、顾此失彼的窘境。从教师角度来看,现行法律对于教师权力的性质、内容、范围、行使方式的界定与民事权利的保障缺乏具体详细规定;而基于学生角度,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于学生的合法权利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与充分保护,针对学生的法律救济制度也出台施行,并且由于對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我国法律在面对师生冲突时更倾向于保护学生。但是,我国《民法典》也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也就是说,师生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应一视同仁、秉公判决,不能袒护任何一方,如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学生侵权行为时有权利向法律求助,实施侵权行为的学生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法律保障的缺失、社会舆论的偏袒、学校“息事宁人”的倾向等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侵权行为的底线往往一退再退。这种不平衡与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与教师传统权力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教师延传至今的“师道尊严”思维惯性与现实教师权利保障困境之间形成激烈冲突,使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型权威受到严重消极影响。

四、传统权力和现代权利的博弈与内在张力

有学者认为,在师生交往进程中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并表征为师生间的非零和博弈。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师生博弈绝不能成为一种“你死我活”的结局,应该是一种合作博弈,即非零和博弈

[15]。而将其置于纵向历史谱系来看,传统权力与现代权利之间也存在内在张力。在传统视角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道德伦理的传承者,更是道的继承者与发扬人。教师身为备受世人尊崇的圣人化身,具有与人君齐驱并驾的崇高地位,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民众的崇高敬意甚至顶礼膜拜。因此,传统教师具有由社会制度与传统惯例所授予的“无出其右”的权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严格管控与制约,手执教鞭律尺,体现出绝对的威严。步入新时代,虽然人们对传统管控式教育的消极方面有所认识,但师生上下级式的教导与约束关系仍得到大多数教师认可。从教师的维度来看,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具有决定性的引领者,在整个社会运行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由此可见,传统教师权力观念延续至今。

伴随新时代社会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递进,教师成为社会分工中浸润着世俗色彩的普通职位。文化信仰与价值意蕴的根基逐步消解[16],高校教师神圣感趋于磨灭,其不过是满足社会规范要求的职业性工具[17],岗位神圣性逐渐自我解构。从教师视角来看,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摒弃了内心神圣感与教师情怀,教学生涯追求“得过且过”,与学生“井水不犯河水”;从学生视角来看,某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传授活动也被刻上“等价交换”“金钱交易”的物化印记。

由此,在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商品交换观念泛化,知识成为普通商品,高校思政课教师变成“知识售卖者”。知识传授被看成以货币换取知识的等价交换行为,失去了本真道德意蕴而弥漫着庸俗化色彩。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脱离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模式,而演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新型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变成教育领域的普通从业人员,被看做为追逐物质功利的一般谋生者。基于一般等价交换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师接受了钱与利,就应当秉持“一切服务学生”的态度,学生就有权利享受教育甚至评价、投诉教师。可见,以学生视角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只不过是“学习型辅助者”与“知识型服务员”,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下位者、受制者角色,这就与自古以来教师的“知识上位者”“道德引领者”角色发生矛盾。由于当前师生思想观念存在抵触与冲突,在教学动态过程中教师传统权力与学生现代权利不断进行博弈,使双方力量相互牵制、互相制约。大学生对教师力量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型权威的消解。

五、化解挑战与重塑权威的对策思考

恰逢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18]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师主体、学生与家长客体、传统权力与现代法治静态矛盾、传统权力与现代权利动态博弈等4个维度,传统型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遭遇现实挑战与时代解构。但雅思贝尔斯指出:“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19]因此,面对权威危机,并非要考虑权威的去留问题,而应当探索新型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调整方案与重构策略。由此,从多维度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策略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召唤。

具体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路径可从以下5个实践方向出发。

其一,在立法制订维度,明确规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属性、社会地位、从教条件、师德要求等,详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细化关于教师权力的法律条例。各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与建校背景将教师权利范围予以具体化,对惩戒措施予以明确化,以法治重塑教师公共性权威。

其二,在体系运行维度,建立新时代师生双主体权利保障体系。一方面,改良规章制度,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师行动边界,防止权威压线越界,在管理制度上鼓励教师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同时建立教师、学生、学校与社会四位一体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另一方面,明确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行动界限,以民主形式制订出学生广泛接受的规范条例,并通过学校规章制度与学生守则对“不可为”行为及其惩戒措施予以详细规定,建构师生权利保障体系,减少双方“越线”行径,使教育法律借助制度体系落实于教育实践领域,让教师权威的法律保障得以真正实现。

其三,在污名消解维度,多层面消除教师污名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名。政府应严查严打部分媒体舆论的“妖魔化”炒作,针对哗众取宠式的炒作新闻制订相应的媒体追责制度,同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社会应大力宣传高校思政课教师正面形象,借助互联网平台赞颂支持耕耘异乡、潜心科研的教师,让敬师爱教、尊重真理、心系教育的优良风气蔚然盛行;教师应通过进修丰富学识涵养与道德修养,通过实际行动主动消除偏见与污名。

其四,在滥权清除维度,彻底清除新时代教师权力的滥用现象,改变藉由权力压制的上下级式的师生关系,形构平等互信、互尊互敬的师生氛围。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校要以“零容忍”态度清理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力滥用的沉疴,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腐败堕落分子、不思进取者与投机取巧人员进行严加问责并施以惩罚;大力推进法制宣传进校园、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法治素養与维权意识。

其五,在合法惩戒维度,构建新时代教师惩戒权制度化实现机制,不仅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概念、内容范围、原则标准、惩戒措施等静态法律规定加以明确化、具体化,更力求惩戒实施制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注重因材施罚、罚育结合,建立联动互通的惩戒监督体系。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并非强加于学生身心的坚硬枷锁,而是浸润着智慧、自由与爱的力量;教师也并非是拘束、压迫学生天性的绝对“掌控者”,而是学生成长之路的坚定守卫者与必要引路人。通过以上5个维度的塑威措施,有助于改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失落现状,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18]人民日报评论员.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1(04).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1.

[3]孙传远.话说“教师权威” [J].教师博览,2007(05):6-7.

[4]〔德〕阿·科辛.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郭官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285.

[5]邹小婷.教师权威:对正被放逐的一种教育理性慎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149-154.

[6][9]田友谊,张悦.后现代视域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与重构[J].江汉学术,2020(06):95-103.

[7]〔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11.

[8]〔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

[10]〔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30.

[11]〔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M].林斌,马红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

[12]孙嘉蔚,程亮.教师权威的正当性:危机与重建[J].基础教育,2018 (04):35-42.

[13]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1):78-91.

[14]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512.

[15]郭三娟,王嘉琪.论师生交往中的权力与权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01):32-36.

[16]张济洲.“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8.

[17]李震,向丹.省思与超越:教师权威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9(11):109-117.

[19]〔美〕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4.

Four Challenges to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LI Jie,ZHANG Yingkui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authority crisis, which is increasing in breadth and depth, has penetrated and spread from the political field to the field of student education.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s different changes and tends to weaken graduall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larify the challenges to teachers's author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ake new reflections from four aspects: the multi-dimensional dissolution of educational authority, the growth of students's and parents's concept of righ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olor of teachers's exercise of power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game and internal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power and modern power. This not only helps to clarify the unique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reshaping the author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new inspirations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rder and efficient advanc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authority

[收稿日期]2021-11-02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冲突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1BZZ010)。

[作者简介]李婕(1999-),女,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英魁(1972-),男,辽宁朝阳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