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指导技巧
2022-05-22许慧
许慧
散文具备的意境悠长、形散神凝、语言优美的特点,可使散文展现出形式上的题材选择,写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情感上更为真挚强烈,对其意味体会存有一定难度,而在遣词造句上更加简单质朴且优美华丽,这就使散文更能抒发人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散文阅读作为高中阶段阅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心灵塑造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中生阅读散文审美性的阅读法指导通常极其重要。对于散文而言,其语言相对含蓄凝练且优美,主要体现出唯美意境,通过各种文学手法的有效运用,通常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因此,语文教师在散文的审美性阅读中,需给予指导技巧,以促使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作者情感与散文美,从而使学生对于美形成独特理解以及情操陶冶。
一、散文审美性阅读学习过程指导
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阅读时,通常认为只要可以答出和标准答案相似的意思即可,而忽略了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过程的审美性。因此,想要使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师就需注重自身的教学态度转变,注重学生散文审美的阅读与学习过程。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明确进行散文阅读的具体要点、散文表达内容、散文表现形式等,指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审美分析,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散文的技巧,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散文阅读中,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要点,以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散文作者所表达出的真实情感。此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找出散文当中描写的景点内容,依据景点内容感受散文作者的情绪变化,并引导学生分析散文,对学生在散文审美性阅读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散文阅读的审美技巧。
二、散文审美性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只有充分掌握散文审美性阅读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审美性阅读,因此,語文教师需将散文审美性阅读的方法讲解给学生:
首先,散文背景的全面解析。散文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描写的时代背景,通常是对散文内涵理解、作者情感感受的必要语境。高中语文的散文阅读中,教师需将作者的时代背景介绍给学生,但仅依赖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是无法理解散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作者处于相同时代背景以及心理状态,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描述,通常会反映出相同情感;同一个作者位于不同时代发展以及心理状态,面对相同事物也会产生不同情感反应;而不同作者所描述的相同事物,会呈现出不同情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对散文的情感以及精神世界进行了解,将作者自身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散文中的人事物有效结合,以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视角感受。
其次,散文的吟咏品味。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诵读散文的时候,在吟诵品味的诵读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与感受散文的结构与节奏、写作思路以及情感抒发。散文形式都是自由的,其不被其他的文体限制,在构思立意、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作者写作都是自由的。另外,散文具备内在精神美,立足于表面,作者通经过散文写作,对风景的细致、生活的琐事进行描写,将内在精神与情感寄托到此,以促使散文充满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在美。在对散文的审美性阅读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突破散文表面,对散文进行反复的吟咏品味,对散文“美”实施鉴赏,从而使学生形成审美情趣的同时,实现审美性的教学目的。例如,对《都江堰》进行阅读时,语文教师不仅需充分掌握散文的丰富语言、词汇及修辞手法,而且还能对文章的美感进行深层次探析。同时,语文教师还需指导学生通过风景描写,对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进行感受,依据作者随意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学生通过深层次鉴赏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依据作者的情感与思路对都江堰的美进行赏析,以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想和情感,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的意识与情感进行梳理,而且还能实现审美性阅读。
三、散文审美性阅读情境创设
散文美更是意境美,意境通常是呈现散文艺术美的主要方面,其与小说通常具有巨大的差别,小说是促使人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矛盾与冲突,而散文则具备无形吸引力,主要是以散文内容创设情感氛围来吸引与感染人。因此,高中语文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创设给学生有情感、具体的情境,促使抽象化情感表达更为具体,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到散文文字中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例如,对散文《江南的冬景》进行审美性阅读时,作为郁达夫创作的经典作品,其充分表达出郁达夫对于事物美的追求,并经过用心体会与感受、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描写等,使江南的冬景通过生动、鲜活、生机盎然的形式进行描写,以呈现出文字间的情境美,促使读者在具体阅读中,如若身处于江南冬景当中,对散文所散发的美进行细心品味。在描写《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就像个画家,对江南的冬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以创设出闲适、悠然的美景,并通过手中的笔墨进行肆意挥发,将写作场景当中的景物、人物进行有效融合,虽然仅寥寥数笔,却具有深长的意味,使人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篇文章当中,作者没有把情感、景物直观地描写出来,因此,学生需在阅读当中融入情感,深入挖掘文章当中的情感,以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并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以及心历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被散文呈现的意境所吸引,以促使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提高的同时,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散文审美性阅读以想象填补语言空白
文章的文体中,散文相较而言是比较自由的一种,不论是文章的立意、结构,还是写作手法等,都具备形散神不散的写作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散文阅读的教学中,需注重散文中语言空白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开展情感联想,此处的语言空白并非真空白,而是呈现“虚实相生”的一种文章结构。例如,对散文《想北平》进行审美性阅读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对散文中的语言空白进行填补,在具体品读的时候,可通过有启发性的语句指导学生联想,如“余秋雨曾说过,在自然界的景物中,有些能写入历史,可称之为景观,可以刺激感应的则屈指可数。而《想北平》则是一篇可以和读者形成心灵相撞的文章,并在阅读时,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家乡进行联想,通过眼前景物能引发什么感悟?”在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体会的时候,语文教师可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嫩蜻蜓”,促使学生产生思乡之情。只有指导学生由实至虚地进行联想,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与掌握到散文没有明确说出的“空白”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依据散文的以实为虚特征,引导学生融入想象的空间,以促使学生充分感悟文章,体会阅读文章的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下,高中语文的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指导学生通过散文阅读,积累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散文实施审美与鉴赏,并促进学生的心灵净化与情操陶冶。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散文审美性的阅读教学时,不仅需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促使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还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熏陶,指导学生通过散文鉴赏,实现心理与智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