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
2022-05-22王效云
王效云
本书分为“历史的回声”“城长一段古”“时代风华”“流年荣光”四个部分,作者以一个资深女记者的独特视角和敏锐感觉,以讲古的形式娓娓道来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生长之谜。
作者石碗(本名王民)是一名当过知青、工人、教师、杂志编辑、报社记者,在广州生活了20余年的河南人;一位沉静、不焦躁、不急切,自然而随心的阿姨。王民对事物的观察、对文化的感知是敏锐而深刻的,退休数年来拿着相机、带着思考,用图片和文字记录广州古迹和历史遗存,探寻广州古城的千年生长之谜。象冈山、荔枝湾、南海神庙、沙面……以羊城历史地标为切入点,使传说生辉,使档案活化,既古朴又时兴。当新客家女儿笔下的广州城韵相遇老广州的历史遗存,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呢?作者以一名资深女记者的独特视角和敏锐感觉,以讲古的形式娓娓道来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生长之谜和深厚的岭南文史。
书中描写了南越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碑林、荔枝湾、白云山、越秀山镇海楼等广州历史古迹和遗存,西关小姐、东山底蕴、锦纶会馆、东平大押等特定时代的广州人文、经济,沙面、黄埔村、陈氏书院等地流年里的荣光,以及黄花岗、大元帅府里的革命岚烟……深藏于岁月中的真相已风化成标本,作者以敏感、不掺杂质的心与古老的历史对视,钩沉出一座城市的文脉。
《广州城脉》被评为2018年书香羊城十大好书之一,入选了2022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项目。作者得知这一消息,惊喜中更多的是谦逊和感恩,写下:“感谢广州先贤,感谢刀刻斧削般深刻的城市文化存在,感谢为此书付出辛勤劳作的编辑们。”
在最初的选题优化、样章审稿环节,当书稿到笔者手里,看着一帧帧视觉结构匠心独具、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致图片,读着一篇篇作者融入了更多人文情怀的介入式个性讲述,整个人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整本文稿一处处人文景点独立成篇,把散落的各个羊城代表性历史遗存串联起来,成为一部悠长的羊城成长史。笔者脑海里第一时间冒出一个词:文脉,文字和图片讲述的就是广州的发展脉络,以时间为序梳理书稿即可,书名就拟定《广州文脉》。王民老师不同意,她想突出的是“城”,是“味”,是一座城的成长史和韵味。最终,按王民老师的初衷,定书名为《广州城脉》。对于书稿结构编排,王民老师肯定了笔者突出时间脉络的想法,全书分为“城市的回声”“城长一段古”“时代风华”“流年荣光”四个部分。
书中有很强烈的历史与现代的鲜明映照,明明是严肃、高冷的博物馆,作者偏要营造出些生气、稚嫩、童真来。在南越王墓遗址深邃的墓道、高高的台阶上,小女孩扶着栏杆好奇地、小心翼翼地探着往下走,作者以两个13岁小女孩的视角引导读者一步步探寻这座城市最活泼、最童年的状态。读者明白作者的心思:小孩子可能更容易明白过去,因为他们少有“杂质”,更容易接近苍天大地,在与那些古老的“东西”对视时,他们比我们更容易感动,甚至更有奇妙触动。还有镇海楼,越秀山镇海楼藏着广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见证了粤人與大地、海洋的浑融一体,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结。在600年默默相守的红砖墙和800年宋城墙旁,定格了一对正在拍照的年轻恋人,把他们拍进这百年沧桑里。
作者以感性的文字大胆讲古,以细致的遗迹记录小心求证,还搜集了大量老照片,在今天相似的情景中冷不丁地抛出来,和现在的情形形成扎眼的蒙太奇比照,倒真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讲广州的顽疾——水浸街时,刚看到1917年的广州老河涌水浸街,心里正堵着,翻过这一页,赫然是一张小女孩在河涌台阶上戏水的照片,看着欢快吟唱贺新生的东濠涌,心情也明亮起来。
在构图、装帧上,设计者努力把僵冷的时空变得柔软鲜活,使历史极具现场感。《西关小姐 几代风华》中,富马利像、柔济女医院旧址、夏葛医学院和柔济医院师生参加红十字运动的一组旧照片以黑白胶卷的形式排版,想不沧桑都难。陈家祠以工艺著称,那就突出局部特写,屋脊瑞兽、石雕、木雕,还有祠壁间的六幅画卷式大型砖雕,一件件工艺品独立出来,出血设计排在翻口位,各种形象呼之欲出。绿树掩映的古城墙、陈家祠里直通后花园的耳门占三分之二版面,颜色渐变的铺底设计,或者出血跨整版设计,读者似乎是在现场读着作者的文字,一头扎进历史的现场。
历史遗迹是已经凝固的存在,但作者、编者和设计者却能以强烈的参与意识,感受它们鲜活的生命力,聆听它们对过往的诉说,细细寻味。
(作者单位:岭南美术出版社)
石碗
本名王民,祖籍河南,生长于重庆。198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
《广州城脉》
石碗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7.6/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