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面对面(九)》
2022-05-22扈秀海钱民辉
扈秀海 钱民辉
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目标
脱贫就意味着朝向富裕的生活迈进。脱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是摆脱贫困;贫困,就是生活困难、贫穷。用学术话语来说,所谓贫困就是人民获得的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不能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就是首先解决人的生存权问题。贫困问题往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它可以用营养学方面的卡路里摄入量或者经济学方面的收入水平来确定最低的标准。前者有关粮食与饥饿,后者有关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跟随我们数千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有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完成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脱贫致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社会底色,而改革开放事业则始于农村改革。除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实现发展生产和治穷致富。在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随后,在1985年4月2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5〕65号),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把扶贫工作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积极创造条件,并注意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深入扎实地把工作开展起来,切实做出成效”。该文件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贫困户一千四百万户,七千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左右。如何帮助这部分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是一项重要任务”。文件明确了对贫困户予以减免农业税和其他税收、减免义务工和各种公益事业费用、扶贫贷款单列、为贫困户提供信息和技术帮助、招工优先、把救灾与扶贫相结合、提倡邻里互助等。
解决贫困问题是党和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推进的。1986年6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1993年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年,国务院确定了贫困县标准,确定331个县为国家重点扶持县。以县为单位使用扶贫资源,开展扶贫项目。从 1986 年开始,政府开始采取计划方式推动扶贫行动,不仅有政策的扶持,也有直接的资金投入。从1986年开始,对于农村的共同富裕,政府采取的行动是:一方面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同时对那些尚处于贫困线以下的群众予以兜底扶助的办法保障其基本生活。
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其中,中央政府有关扶贫工作的三个纲领性文件为全国扶贫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该计划确定了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涵盖了全国72%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提出用7年时间实现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先后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2001)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两个扶贫纲领文件,不断推进扶贫工作。三个纲领性文件也就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事业的三个历史阶段。
《社会热点面對面(九)》
扈秀海 钱民辉 编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2.2
3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