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2022-05-22丁爱云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理论

丁爱云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支撑作用,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本文拟在价值层面、思想层面以及实践中的方法论层面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传统文化 内在联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发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都能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的理论。这意味着两者本身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和服务的重要元素。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内容体系上的简洁性和系统性更强,但经过总结的理论体系要点和基本内容都能够从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中找到相应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1]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统一的价值取向,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发展建设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两者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的关系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上来说,这一理论体系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支撑,是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这些内涵的基本内容中,必然会存在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传统文化成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是随着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的创新性理论,因此理论体系中的部分内容在思想内涵和根本目标上必然与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理念有相互契合的关系。这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在不断的发展建设中保持活力和应用价值的主要原因。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时刻体现出来的。[2]

(三)两者都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支持力量

从宏观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上来说,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支持力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类型,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国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针对性的思想引领作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由于我国特色传统文化的融入,才逐步形成了理论内涵和基本要点。相关内容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都发挥着支持性作用,且这种支持性作用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具有长久的活力和动力,能够充分发挥出促进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层面的联系

(一)民本与以人为本之间的价值指向联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首次提出出现在《尚书·五子之歌》之中。而儒家思想中本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核心内容。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民本以及社稷具有非常鲜明的层次,民为贵意味着人民群众被放在了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上。但历史的车轮推向封建王朝后民本理论成了为君本论服务的一种辅助理论,民本的本质目标转变为了驾驭民众。[4]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变质和核心内容的偏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中,将这种具有固化性的思路和理念进行打破,将以人为本定为了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发展建设的基本目标,坚决将人民群众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并提出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党的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典型体现。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民本思想作为发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中的重要思想,其与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这类现代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本思想与理论,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统一性。

(二)天人合一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联系

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是主张将人和天在共同的空间下融合的一种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在共处于自然环境中时要保持和谐的状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理论的核心内涵方面,强调破除人与自然在传统认知中的对立关系,实现两者之間的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前提则是人要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状态以及优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5]从现代社会发展方面来讲,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所追求的宏观目标,无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强调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要求,都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根本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在丰富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也为天人合一的基础传统文化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具有同步性和创新性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工作是将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理念通过改良和完善形成并确立为现阶段适合国家社会发展的新的理念。但从本质内核上来讲两方面理念和内容的贴合性是非常高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方法层面的联系

(一)两者同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路与方法

实事求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实事求是的概念以及文化理念就被提出。而明末清初的代表性思想家更是将实事求是作为明确的基本原则进行坚持。在思想引领和实践中都将求实之风作为基本原则进行把握。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更是从始至终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将实事求是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实事求是理论的构建。同时,基于这一理论的新内涵,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理论也将作为整体的实践工作开展思路和原则被确立。

(二)两者同步坚持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内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辩证统一的思想主要通过物极必反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体现。最早这一辩证思想出现在《易经》中。另外,在老子的思想体系内容中,对于辩证法的解释也相对更为充分。其中关于福祸之间的密切联系的相关理论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辩证统一思想的典型体现。从功能上来讲,这一思想能够促使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认知,并且进一步为具体的实践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而言,改革开放就体现了辩证统一思想,改革开放的举措本身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更加坚定、相关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的重要契机。正是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实践才使得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在实践应用中获得了新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更进一步明确了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和实践路径与现代社会和国家建设的匹配度,最大化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统筹兼顾的方法是一种非常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工作方式,是在具有宏观性的问题思考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方法。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将统筹兼顾定义为从整体进行问题的思考,并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讲,这也是宏观思维的一个典型体现。而回归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方面来讲,党的十七大以来,自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就开始了对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实践应用。到了十八大召开之际,“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更是充分体现出从宏观上加强统筹兼顾的重点思路。新时代对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的应用更为完善,且在实践应用中也注重不断创新。这意味着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应用,且在实践应用中也体现出了其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具备的典型促进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层面上的联系

(一)“和合”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统一性

孔子在其言论中就将“和合”理念做了非常明确的阐述,且孟子也用“达则兼济天下”将 “和合”理念進行了更加充分的解读。这些基于传统典籍和思想家对“和合”理念的阐述,都意味着这一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使得“和合”理念在实践应用中内涵维度更加丰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已经充分应用在了国际关系的处理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主张正是基于“和合”理念进行创新和改善,最终形成的一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思想和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合”的范围和深度都需要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6]另外,从古为今用的角度上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一种积极实践。且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和合”理念的实践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标有了更加广阔且充分的实践平台与依据。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和思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继续发挥着理念指导的作用,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找到更加明确且科学的路径。

(二)革故鼎新理念与全面深化改革理念的统一性

在历史的发展中,革故鼎新理念由先人们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典型阐述。通俗来讲,革故鼎新是指去除旧的传统思想,而将新的思想和精神作为推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开展中,这一理念必然会长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不断追求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基本规律,也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需要的一份重要动力。在当今社会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重要指示,强调改革应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且改革工作应当是处在进行时状态下的一项工作。只有将旧的思想勇敢抛弃,才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中用创新的理念支持创新实践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

(三)传统“德治”与“以德治国”理念的统一性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德治”是长期以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所运用的一项根本方法。在初级发展阶段,“德主刑辅”的方式是德治与法治结合的一种典型体现。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状态维度进行分析可知,以德治国是长期以来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历史发展和国家治理要求的一种基本理念。以现代社会背景为基础进行探讨可知,基于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我国虽然将经济建设放在了核心地位上,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然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丰富性和内涵的深刻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水平,在思想理念、实践方法以及价值导向三个方面,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出在未来的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积极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新和发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思想,是指导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储峰,赵聪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5):83-92.

[2] 潘燕芳. 利用微课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47-49.

[3] 汪家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逻辑探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9(3):24-29.

[4] 林志友,章冠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多维审视[J]. 社会主义研究,2019(4):63-70.

[5] 曾伟.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以妈祖文化为典范[J]. 社会科学家,2020(3):31-36.

[6] 陈珊,法帅.“忧乐圆融”的中华人文精神及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以庞朴的文化理念为中心的探讨[J]. 东岳论丛,2020(5):172-180.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 (21VSZ03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理论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