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交通主题的课程思政设计*
2022-05-21吕小璇马仁锋江文政
吕小璇 吴 芳,2 马仁锋* 江文政,2 张 婧
(1.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2. 宁波市第四中学, 浙江 宁波 315016; 3. 上海市位育中学, 上海 200231)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交通主题
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交通运输是当今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作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交通运输布局与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第四章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为主题,主要分为两节内容(见图1),第一节讲述“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开端为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阐述了区域发展和交通运输布局关系的理论基础,而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教科书通过诸多实际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区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要求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但是案例数量的多样性限制了其案例的深化程度,例如用到了义乌机场、京沪高铁、上海虹桥机场等多个案例。因此,本文借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前世今生”这一案例,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深化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
图1 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第四章内容逻辑
二、高中人文地理渗透思政教育
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为着眼点,以到人文地理知识为落脚点,以四大核心素养为连接点,向内连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向外连接思政课程内容。以“八个相统一”中前四个“相统一”作为纲领性指标,总领人文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更好地指导思政课堂深入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区域认知中强调的主要是区域,而认识一个区域,我们通常以尺度大小进行划分,引导学生以尺度划分的视角、尺度关联的视角以及尺度效应的视角去认识地理环境,[3]而这样恰恰体现了思政课程中从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及个人工匠精神的培育。两者都立足于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础(见图2),反映思政教育与地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图2 区域认知过程思政教育沉浸层次
三、交通运输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交通运输本身并不指示区域,但因内涵涉及出行工具、布局和工程建设,其分布与设置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中国建设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交通行业也涌现出一批荣获鲁班奖的工程项目。本文以2021年荣获鲁班奖的北京新机场为例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具体的个人作为研究对象,体现个人精神与品质,从区域到个人,视角缩小、层层递进。分层递进设计地理教学内容与渗透思政教育,坚持以地理学的理性和思政的政治性育人。
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创设诸多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独立探索。同时基于必修《地理二》第四章内容从单要素至综合性进行思政教育主题教学(见图3),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构建、习得新知,[4]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图3 从单要素到综合性交通运输课程中思政教育主题教学
以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为一课时,立足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环节。“区域发展”体现在变化上,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聚落景观等都在不断变化。[5]教学设计首先以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为背景创设问题主线,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的价值目标。聚焦尺度缩放呈现诸多大兴国际机场的材料,开展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转变视角审视世界。其次,从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出发联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战略认同感。最后开展议题式教学,以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例,引领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进行地理思政学习(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语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思政的融合与渗透,不仅要坚持教学内容设计的四个“相统一”,而且要在教学形式上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主体上,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即坚持地理教师的主导地位,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性与沉浸式,不能一味灌输地理知识和思政元素,要选择合适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沉浸其中、主动探究;最重要的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巧妙融合思政教育于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