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空间思维的工业区位教学设计

2022-05-21陶佳慧

地理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业区位宝钢区位

陶佳慧

(上海市川沙中学, 上海 201299)

一、地理空间思维概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作为核心观点,并提出地理空间观念教育是地理新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领域。[1]地理空间观念正是地理空间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是指通过感知、想象、联系、比较等思维方法理解空间概念,并加以逻辑运用与思考和可视化表达,以解决地理问题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方式。[2]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在地理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想象,结合空间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最终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和空间化思维能力。[3]区位是指位置、场所、布局。地理学将其内涵延伸到“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的位置、规模、距离和结构中的合理性”。[4]学会区位分析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现有教学形式下的常见问题

1.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缺乏思维过程构建

传统区位分析的教学设计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例如,课堂上,教师主要列举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利用教科书中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课后,学生通过不断做题加以巩固并强化记忆,最终形成思维记忆模板。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主动建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其主体作用被忽视,不利于发展探究能力。

2.套用模板分析问题,缺乏知识灵活运用

在传统区位分析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较多套用模板分析,当遇到情境转换时很难灵活应对。例如,在分析宝钢选址上海的案例中,当谈到宝钢的地价因素时,大部分学生会套用模板直接概述答案。但也有学生提出异议:“上海是全国特大城市,土地价格与全国相比显然较高。”学生因为缺少地理空间思维中的空间转化能力,很难从宏观转化到微观角度去理解。虽然宏观角度看上海地价较高,但是微观角度看宝山区处于郊区位置,地价较低。

3.未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问题,缺乏语言逻辑结构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没有结合材料和情境,逻辑结构缺乏,语言表述不清。例如,在概述宝钢的工业区位条件时,学生通常会写“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等模板。此类答案未展现分析过程,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语言逻辑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打破传统区位分析教学的单点模式,以上海工业发展的时间轴为主线,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依次分析上海不同时期主要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从时空变化角度探究工业区位的选择。与此同时,采用访谈、调查、考察与课堂相融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区位分析的知识,进而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1.教科书分析

“工业区位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构成部分。区位理念贯穿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把农业、工业到商业区位各章节有机结合。

2.设计思路(见图1)

图1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分析区位条件需要基于一定的区域位置,因此选择上海作为探究的区域。本教学设计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海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业区位选择,而是建构了时间尺度,探讨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至未来上海的工业区位选择。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不同时期上海主要工业部门区位的选择,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于上海工业布局的影响。

3.教学目标

(1)调查上海老工业品牌,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地理实践力。

(2)分析宝钢选址上海的案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3)对比宝钢和武钢,了解不同钢铁企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而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4)分析不同时期上海主要工业部门区位条件,理解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培养地理空间思维与热爱家乡的情感。

4.教学过程

(1)调查、访谈、考察三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①完成上海老工业品牌课前调查表(见表1)

表1 上海老工业品牌课前调查表

设计意图:首先,作为课堂的引入部分,调查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一些老少皆知的工业品牌往往也是上海工业历久弥新的见证,通过调查,学生能够了解上海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②访谈家中祖父母辈家长,了解上海纺织工业的过去

设计意图:首先,在探究上海建国初期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时,当时保留下来的纺织工业的痕迹难以追寻。其次,我校位于川沙新镇,川沙是近代上海纺织工业的发祥地,学生的祖父母辈年轻时从事纺织业的概率较高,因此设计该访谈任务。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了解上海纺织业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访谈过程中掌握地理学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

③组织学生代表实地考察宝钢

设计意图: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工业产品每天都能使用接触,但是并不熟悉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虽然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文及视频等材料,供学生在分析工业区位条件时作为参考依据,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这些材料产生和收集的过程,也没有实地参观和考察工业企业,得出的结论往往局限于表面,不利于深入理解与迁移运用。组织学生深入考察宝钢,有利于其全方位了解钢铁工业,进而更好地理解与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地理实践力。

(2)构建工业发展时间维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探究活动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纺织工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上海的支柱产业。1949年纺织业工人占市产业工人总数的70%,棉纺锭产量占全国的47.2%,纺织业产值占市工业总产值的54.8%。

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当时在上海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上海充足且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早期也有外国的纺织厂进入,历史悠久,纺织技术先进。此外,当时的上海经济繁荣,资金充足。虽然上海并不是纺织原料的产地,但是上海港口条件得天独厚、水路陆路交通发达。

但是80年代以后,纺织业日渐衰落。

材料二(见图2):

图2 1978~1994 上海月平均工资变化图

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发展纺织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问题2:80年代后纺织业日渐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首先,学生代表讲述通过访谈了解到的川沙纺织厂的发展历程。接着,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川沙纺织厂的发展历程,回答上述问题1与2,再次归纳新中国成立时上海所具有的优势区位条件。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材料与口述材料呈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状况,让学生再次归纳上海纺织工业当时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探究80年代后纺织业衰落的成因,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②探究活动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优质钢、特种钢。光靠殖民时期遗留的老旧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对钢材产量和质量的要求,建设一座新式钢铁厂成为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步的新式钢铁厂选址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呈现新式钢铁厂选址上海的报道。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钢铁厂的选址,初步探析宝钢的工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③探究活动三:20世纪90年代后

材料四:近年来,上海经济选择“提速换挡”,加快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多领域创新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2035”城市规划提出张江“园区”向“城区”的转型,建设“张江科学城”,并以此为基础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四,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分析张江科学城的区位条件,并比较其与宝钢的主导工业区位因素差异。

【设计意图】由于本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浦东新区,对于张江科学城较为熟悉,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张江科学城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应用区位分析方法,同时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学生通过比较张江科学城与宝钢的主导区位条件,更好地理解主导区位条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师通过呈现不同阶段上海主要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同时,通过总结与及时答疑,引导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3)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培养学生空间转换思维

①探究活动四:宏观尺度区位分析

材料五:当年新钢铁厂选址有三个候选城市:上海、重庆和连云港。综合各种区位条件,政府部门确定上海。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钢铁厂选址上海的原因并用思维导图展示。接着,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代表展示宝钢博物馆中的历史资料,并分享参观感受。

【小结】从全国宏观尺度分析,宝钢选址在上海的原因如下。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和东部海岸线的中点,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水路海运等交通非常便利;宝钢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大量铁矿石,优越的港口条件是重庆难以企及的。在宝钢建设之前,上海已经有上钢一厂、上钢二厂、上钢三厂、上钢五厂、上钢八厂等一批钢铁企业,工业基础较好,劳动力经验丰富,这又是连云港缺乏的优势条件。上海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优秀的高等院所,强大的科研力量远超重庆和连云港。在宝钢的建设之初,上海有江南造船厂、上海大众汽车厂等一大批对钢材需求和质量要求非常高的大型工业企业;独特的地理位置让上海依托长三角辐射全国,广阔的市场是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

【设计意图】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方式归纳宝钢选址上海的原因,再一次巩固了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并迁移应用了区位分析方法。同时,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代表展示宝钢博物馆中的历史资料并分享参观感受,一方面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检查了小组的分析结果。

②探究活动五:微观尺度区位分析

材料六:上海土地利用类型图(图略)

问题:为什么最终选择在上海的宝山建设钢铁厂,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宝钢选址上海宝山的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并对宝钢选址上海宝山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行总结。

【小结】从微观尺度分析,宝钢选址在宝山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宝山区的地理位置接近入海口,对于钢铁企业来说用水方便。第二,宝山区位于上海的东北角,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主要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而宝山的位置恰好位于上海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工业排放的空气污染不会影响主城区。第三,宝山位于郊区,长江港港区开阔,土地面积大,地价相对便宜。

从宏观尺度分析地理事物时,要更多地关注其整体性与空间格局;从微观尺度分析地理事物时,要选取小尺度视角去观察、分析其细节与差异。在对比分析宝钢宏观、微观选址原因时,学生不仅再次运用了区位分析方法,同时进行了地理空间的思维转换,提升了自身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

1.融合时空维度,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以往教师在设计工业区位教学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某一时期的工业区位条件,缺乏用时空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而本教学设计引入了时间尺度,即让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上海主要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理解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从而落实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转换观察尺度,培养地理空间转换思维

在分析宝钢选址的过程中,本教学设计把选址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段,即分为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不同维度选址的区位因素,形成空间尺度概念,进而培养地理空间转换思维。

3.创造考察机会,培养地理实践力

实地探访宝钢,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钢铁工业,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的选择。实践证明,该种考察方式十分有效,参加实地考察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表现极佳,且能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4.巧用身边资源,培养家乡情怀

本教学设计结合地域特性,通过让学生采访家中祖父母辈家长,了解上海纺织工业的历史。在该过程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有效资源。比如,有学生拿来了当年奶奶所在川沙亚洲毛巾总厂(当地俗称“亚毛厂”)倒闭时抵押支付给员工的两条“414毛巾”。使得整堂课独具年代感与情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同时,学生也通过访谈切实感受到工业区位的变化,从而自主建构工业区位的知识。例如,有学生通过访谈了解到位于川沙路和新德路路口的农工商超市就是在过去亚毛厂的原址上改建而成的,而这家农工商超市也即将关门,取而代之的则是目前风靡全国的“互联网+”新零售企业——盒马鲜生。

猜你喜欢

工业区位宝钢区位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探讨
——基于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
《宝钢技术》征稿简介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宝钢三号厚板坯连铸机重压下试验研究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强化锻炼:在工业区位问题上开展地理专题复习策略
运用乡土地理案例巧讲工业区位
地理区位